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词流传千古,男子读了笑,女子看后气

美食   2025-01-25 17:00   黑龙江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古代诗词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大家可以在诗词中看到劝学、劝酒、劝人向前看,但是很难想象我们竟然还能在诗词中看到劝人戒色的内容。

而且这首词还不是什么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瞎写的,而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写给好友王友道的,它的名字就叫《临江仙·赠王友道》

其实王友道本是个籍籍无名的道士,但是被苏轼这么一写,他算是彻底名垂青史了,那他到底有多好色,才会被苏轼专门写诗劝解呢?他又改正了么?


苏轼与王友道的深厚友情

要说苏轼的性格,那简直可以用“社交恐怖分子”来形容,这么说吧,只要是和他有交情的人,基本都能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成为他的朋友。

大家看王安石就知道了,苏轼命运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他身为一个新旧党之间的中间派,对王变法中很多过激的措施表示反对,于是就被王安石贬了。


后来让苏轼的命运跌进深谷的“乌台诗案”也是因为新党人看他不顺眼,于是就刻意曲解他的诗词整了他一番。
..............................................................................................................................
然而苏轼能从牢狱之灾中脱身,就是因为王安石这个他曾经的对头亲自站出来担保他,可见他们其实只是政见不同而已,私下关系是非常好的,甚至王安石晚年还邀请苏轼来当自己的邻居。


这些例子足以证明苏轼非常有人格魅力,何况他自己也确实喜欢交朋友,可以说朋友遍天下,“朋友圈”里还啥人都有,甚至和尚道士都是他的挚友。

苏轼的和尚朋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他在杭州的时候认识的佛印和尚,而他的道士朋友就比较鲜为人知了,他就是庐山上的一个道士王友道


王友道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俩人是老相识了,关系铁得很,并且由于苏轼这个人十分重感情,因此非常挂念王友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经常书信往来。
公元1101年,被贬了十多年的苏轼终于迎来了大赦,得以返回京城,但是他在北归途中却绕了个弯,去庐山看望多年未见的老友王友道。


此时的苏轼已经66岁了,从名动京城的才子到屡遭贬谪的落魄官员,再到晚年广结好友、寄情山水的文人,他的心境在经历了仕途的诸多坎坷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活得越来越洒脱了。
而王友道却活成了他的反面,他比苏轼还年长,已经有古稀高龄了,然而他身为道士却不遵守清规戒律,反而沉迷于酒色之中,得过且过。


这就让苏轼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于是他就跟王友道聊了很多,他发现王友道虽然论年龄算是自己的前辈,但心境却跟自己截然不同。
王友道完全不守身为一个道士的本分,这让不笃信道教的苏轼心里都着急了,他知道如果直接指出王友道的错误,不仅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还可能造成尴尬的场面。


于是苏轼决定运用自己最擅长写文作词来委婉地劝诫王友道,经过几日的苦思冥想之后,苏轼终于写下了那首经典的《临江仙·赠王友道》。
这首词称得上是一篇绝唱,既赞美了王友道精神矍铄,又委婉地劝诫他即便如此也要自重,不要过于放纵,虽然一个字都没提让王友道戒色,但是字里行间全都是这个意思。


苏轼的诗意劝诫

词的上半部分是苏轼对王友道的极力夸赞,他把王友道跟南朝梁的大文学家沈约作对比,要知道那沈约有着“沈约瘦腰”的典故,就是说他为了当官腰都累瘦了,但是却辞不了官。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谁说你王友道瘦得跟竹竿似的?你看你精神头多好,眼睛跟点了漆似的闪闪发光,就像那瑶林中披着鹤氅的谪仙人一样仙风道骨。


但夸赞是只为了先扬后抑,苏轼夸完了之后就转入正题,以司马相如的故事作为例子,劝王友道也得注意保全真气,追求道家的纯真境界,不能像司马相如喜爱卓文君的美色那样,忘了修行。
在这里,苏轼就巧妙地化用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虽然这个故事脍炙人口,但是苏轼的看法却与众不同。


当初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得到了卓文君的芳心,并同意跟他私奔,两人靠经营一家酒铺维持生计,直到后来司马相如因为进献《上林赋》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入朝当了大官。
虽然人们都歌颂他们之间的爱情,但是在苏轼看来,司马相如的死却和卓文君脱不了关系,但这其实是因为他受了《史记》的误导。


《史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因此苏轼就认为司马相如是因为过于沉溺于妻子卓文君美貌,因此伤了身,并引发了疾病身亡。
因此他就在词中写道:“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意思就是说王友道身为道士,不应该像司马相如那样沉迷于女色而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王友道一看这首词字里行间的暗示,心里就明白了,他知道苏轼劝他是真心为他好,因此并没有生气,反而将这首词视为珍贵的礼物拿给其他好友传阅。
苏轼可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因此大家看到这首词后纷纷赞叹苏轼的巧思,同时也为苏轼这首词中暗含的对好友的真情感动不已。


不仅如此,王友道在苏轼的劝诫下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逐渐改了沉迷酒色的坏毛病,重新专注于修行,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苏轼这首诗不仅集中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是他一生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即使是王友道这样几十年的浪子也被劝回头了,可见苏轼重视朋友不仅是口头上的,更是行动上的。


《临江仙》的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首词“劝人戒色”的题材实在是很多人面临的真实问题,因此它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赞誉不绝。
但这首词中其实有一处谬误,那就是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那一句,前文也提到了,苏轼从《史记》中知道了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因此觉得是沉溺于卓文君的美色导致的。


然而这“消渴疾”实际上指的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时常会感到口渴要喝水,因此这病就得了“消渴疾”这么个名字。
我们知道糖尿病的致病因多种多样,但要是说是因为耽于美色导致的未免有些荒谬,不过苏轼那时候医学技术没那么发达,他也不是精通医术的人,因此才会对这个病产生误解。


同时,这个典故在不同时代的人们眼中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对古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环境来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就是错误的。
然而到了现代,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因此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现代人看来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他们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勇敢追求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扬。(来源:陌闻史谈)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

纵观世界历史
每天为你推荐一些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趣事、野史秘闻、正史解读的历史知识文章。致力于为您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