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养鱼不再依赖鱼塘,
而是在工厂里完成吗?
在德清,
这一想法正变为现实。
依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我县正在加速推进“数字渔仓”和“数智鱼场”等项目建设,将传统渔业带入高效、绿色、智能的新赛道。
幸福村“数字渔仓”
初具雏形
在乾元镇幸福村“共富数字渔仓”项目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安装一个个桶状的蜂窝养殖池。
“北区1000个蜂窝养殖池已基本安装完成,设备将在今年4月安装到位,预计5月北区能够投产。”德清县农业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晓东指着这些蜂窝养殖池说道:“可别小看这些桶,虽然每一个面积不到30平方米,却能实现一亩鱼塘的产量,全年可产鱼2500公斤,养殖效率提升数倍。”
整个项目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淡水鱼数字渔仓,具备500万公斤养殖、500万公斤暂养和2500万尾苗种的承载能力。同时,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除了高产,循环水养殖更为绿色环保。养殖废水经过循环处理后再利用,不仅降低了排放,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从源头保障水产品安全,打造高附加值生态品牌,这是未来渔业发展的关键。”沈晓东补充道。
工厂化养殖的全面铺开,不仅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也为养殖户带来了更多机遇。项目将采用“政府基建+合作社养殖+企业托管”模式运营,按照户均15个智能蜂窝池养殖投资计算,将有效带动养殖户近200 户,户均年销售超50万元,户均收入近10万元。
▲乾元镇幸福村“共富数字渔仓”项目 效果图
蠡山村“数智鱼场”
加速推进
离开幸福村,记者又来到钟管镇蠡山村的数智鱼场一体化项目现场。上午10时,数台机械设备轰鸣作业,工人们正在搭建钢结构基础。“1号、2号车间基础已基本完成,计划两个车间在今年5月完工。”项目负责人顾云芳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不仅计划建设设施化大棚和立体生态鱼仓,还将配套自动化分拣中心,打造现代化渔业全链条。通过精准控制养殖环境,这里将实现水产养殖的高效化与生态化,推动渔业从“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吃饭”转型。
据悉,项目达产后,基地将实现年产鲈鱼400万斤,桂鱼150万斤,黄颡鱼100万斤,鱼苗2亿尾;分拣中心日分拣吞吐量5万斤。
科技赋能传统渔业,循环水养殖为何成风口?
传统渔业依赖广阔水域,容易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制约。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通过构建封闭式生态系统,精准控制水质、温度、氧气等养殖条件。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场颠覆传统渔业的技术革命。”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涛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鱼类生长效率,还减少了传统养殖对水资源和土地的依赖,开辟了一条绿色高效的发展路径。
事实上,这种养殖方式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渔业理念的升级。通过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工厂化养殖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同时,它还推动了渔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德清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已建成工厂化养殖场5家、设施化苗种场13家,水产品年产量占全省淡水养殖总量的13.4%。
在“数字渔仓”和“数智鱼场”等项目的带动下,德清正逐步形成“一谷三区”的渔业发展新格局。以水产养殖种业硅谷、特种水产绿色生态养殖区、现代渔业创新引领区和产业融合发展区为核心布局,德清县正积极争取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
首席记者:倪忆雪 记 者:高祎程 编 辑:吴娇媚
审 核:张哲萍
热点推荐
瞰德清
投稿方式 欢迎到我德清APP“哈楼”社区投稿,录用有奖励。
热点推荐
瞰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