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地处莆田市沿海的秀屿区笏石镇下郑村,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手工艺专业村。20年前,下郑村家家户户都擅长草、竹编,各类日用的盘、筐、篮等,通过不同篾片的构建组合,立马就能成器,所编织成品还格外精巧耐用。
经过一代代巧匠的探索传承,下郑村逐渐形成了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草竹编技艺特色。2009年,笏石下郑竹编、草编工艺一同入选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者出现时间相近、历史源远流长,凝结着当地百姓的劳动智慧和乡村发展轨迹,既是民俗文化的记忆载体,也是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至今,全村仍有1000多人从事草编、竹编制品加工销售,年创造产值近亿元。
在下郑村,竹编工艺逐渐形成男眷负责拼装、女眷负责编织的分工协作生产方式。 陈剑伟 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下郑村草竹编行业达到鼎盛时期,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不锈钢等制品逐渐兴起,竹编产业日渐萧条,草编产业虽已走出国门,但也面临着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等困境。
下郑草竹编行业现状如何?是否有望再迎春天?近日,记者走进下郑村,走近这里的草竹编从业者,从中寻求答案。
不产竹的竹编村 技艺传承数百年
陈国童在制作竹编。陈剑伟 摄
莆仙花篮。林华 摄
村民在制作花篮。林华 摄
老行当的分岔路 慢工细活传承难
小村庄的又一传奇 草编制品销全球
华源工艺品展厅中的稻草人玩偶。林华 摄
工人在装饰草编玩偶。林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