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燃了!他们这样硬核示爱…

政务   2024-05-20 16:18   青海  

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

“此生属于祖国

此生无怨无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一项项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却铸就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豪。

在“520”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中国科协与光明日报联手开辟专栏《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在报纸头版头条推出,用独特的方式和最高的礼遇,展示科学家家国大爱,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也特别策划了“以科学之名,诉祖国之爱”系列,包含“忠诚无悔”“无私奉献”“矢志归国”三个篇章,聆听科学大咖们表白祖国。

本期推出“忠诚无悔”篇。愿这份对祖国、对事业、对人民的爱意,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愿他们的青春热血,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



王大珩:

“如果我不为国家做些事,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1942年,彼时还在英国求学的王大珩偶然得知了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招聘一名实验物理师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究。这时候他距离取得博士学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此时他想的却是“我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技术啊!”

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读的博士学位,在昌司公司的技术开发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为此,好友钱三强曾说:“大珩不是不知道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但他为了国家将来的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志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在1953年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

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同志们相继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以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一举填补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空白。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还带领近千人的队伍参与了“两弹一星”项目中有关国防光学方面的研究任务。

在晚年住院时,王大珩仍然放不下工作和科研。有人劝他多注意身体,少考虑一些问题,他总是回答说:“如果我不为国家做些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黄旭华:

“我和我的同事们,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1987年第6期《文汇月刊》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文中并未提及主人公的名字,但其中一句“他的妻子李世英”,却让主人公身在老家的母亲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儿子黄旭华“不顾家”的背后竟是在为国家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此时,距离1958年黄旭华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电话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1974年8月1日,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入列,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同时也创造了核潜艇历史上“上马3年后开工,开工2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正式入列”的“中国速度”。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充满危险,任何一处问题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但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64岁的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最终试验成功完成,黄旭华本人也成了在世界核潜艇的研制历史上,总设计师亲自跟随核潜艇完成极限深潜的第一人。

如今,我国的核潜艇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最新曝光的098型核潜艇,以其前沿的全电推进和磁流体技术,不仅令全球军事观察家瞩目,更在技术上一举抹平了与西方长达20年的差距!

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获颁共和国勋章。在发言中,他说:“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也是他一生潜心科研,忠诚无悔的真实写照。




黄令仪: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

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1989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芯片展览会上,黄令仪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芯片产品中大失所望。一周的时间里,她逛遍了偌大的会场,却找不到一家中国企业,找不到一件中国产品。在当天的日记中,她沉痛地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

身为集成电路领域的科学家,中国产品未能登上展览会的事实给黄令仪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回国后,黄令仪痛定思痛,将全部精力投入集成电路的研究中,潜心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下决心重拾国内因行业调整而停滞已久的芯片研究。

终于在2000年,她带着自己的设计产品参加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并摘得银奖。这次,她的笔下写的是:“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退休后,黄令仪加入龙芯团队,并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年近八旬时,有人劝她不要亲自去干一线工作,但她脱口而出“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18年,“龙芯3号”成功研制并下线,让我国彻底摆脱了对国外芯片的依赖。今天,复兴号高铁实现了100%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这一切的背后,是黄令仪和所有中国“芯片人”的不懈努力。



尾声:

爱国从来都不是口头上的说辞,老一辈科学家们用炙热的青春和无悔的忠诚铸就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光明日报专栏——《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正是讲述了为国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故事,今天刊登的是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光明日报回到1979年的那个下午,听一听他对祖国的深切表白。

点击文章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详情


END



参考文献:

[1]人类群星闪耀时|王大珩 赤子恒心 追光之路(上)[OL].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01.02.

[2]人类群星闪耀时|王大珩 赤子恒心 追光之路(下)[OL].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01.03.

[3]胡晓菁.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王大珩传.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M].2016.12

[4]王大珩:摘下星光的人[OL].光明日报.2021.06.09.

[5]【弘扬科学家精神】王大珩:为中国光学奉献毕生[OL].中国青年网.2022.09.15.

[6]王艳明: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M],2017.4

[7]双拥故事会丨黄旭华:年过花甲带头深潜,为国埋名30年[OL].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023.10.09.

[8]他三十年未与父母团聚,为国“深潜”造出大国重器![OL].共产党员.2023.09.05.

[9]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这位华科人上榜![OL].华中科技大学.2024.01.05.

[10]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OL].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12.08.

[11]毕业典礼上,国科大校长说到来自桂林的她,哭了[OL].巾帼桂林.2023.07.03.




西宁科普
为广大西宁市民提供新鲜的科普知识、活动动态,以及科普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