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病得这么严重,一下子发冷一下子发热,你确定两天吃完这8颗药就能好转?”
2024年12月27日下午,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迎来一位特殊的“访客”——回国第三天便被确诊为疟疾感染的刘先生(化姓)。接诊他的寄生虫病防制科专家孙医生工作了28年,刘先生是她检测过的感染疟原虫密度最高的患者,“数量之多,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所幸,接受抗疟药物和临床针对性治疗后,刘先生的症状得到控制,目前在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男子回国第三天确诊疟疾
刘先生今年43岁,常年在非洲务工。离家辛苦打工一整年,眼看距离春节只有一个多月,他早早地坐上了回国的飞机,12月25日回到宁波和家人团聚。但回国的第二天晚上,他一下子病倒了:先是全身发冷,冻得像进了冰窖;接着迅速发热,体温毫无征兆地直冲40℃。此外,他还出现了头痛、肌肉酸痛以及干呕等症状。
家人一开始以为,刘先生舟车劳顿,是抵抗力下降后引起的感冒,然而服用感冒药后,症状没有任何缓解。当天晚上,家人觉得情况不对,这才把他送进了家附近的医院。急诊医生对刘先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得知,他刚从非洲回来,随即开了血常规和疟原虫检查等申请单。次日8:30,刘先生和家人得到了一张“疟原虫阳性”的报告。随后,他们火速赶到宁波市疾控中心寻求帮助。
“没见过这么多疟原虫在人身上!”
接诊的是宁波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制科副主任技师孙医生。孙医生回忆,抽血复核时,刘先生已经虚弱得坐不住了,“他面色很差,因为发烧,嘴唇都起皮了”。
透过刘先生的血液涂片,孙医生被镜检看到的一幕震惊了。“涂片用到的血液只有5微升,在显微镜放大1000倍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红细胞内被密密麻麻的疟原虫‘攻占’了,梅红色的核、蓝色的胞浆,像‘芝麻粒’一样。”
从事寄生虫病检验工作28年,这是孙医生第一次见到感染密度这么高的患者。“没见过这么多疟原虫在人身上!全身约1/3的红细胞被疟原虫攻占,有一个红细胞甚至被寄生了4个疟原虫之多,难以想象!”她解释,疟原虫侵入人的红细胞后快速地繁衍,壮大队伍,攻占一个个红细胞,造成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可引起贫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孙医生说,感染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4种: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刘先生被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恶性疟的感染特点是来势汹汹,医护人员抢救起病人来需要与“死神”抢时间。
面对刘先生和其家人担忧的眼神,孙医生宽慰他们,“放心,这8颗抗疟药,是著名的科学家屠呦呦从植物黄花蒿里提取的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药,已经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她郑重地叮嘱刘先生,“去非洲工作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被蚊虫叮咬,外出涂抹驱蚊剂,穿好长袖衣服和长裤,睡觉挂好蚊帐。”紧接着,刘先生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疾控提醒
有这些症状请主动就医
疟疾是主要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宁波最后1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现在2009年,并在2016年7月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即便如此,输入性疟疾病例每年都有发现,这些病例均是往返于非洲、东南亚等高疟区的人员。
宁波疾控寄生虫病防制科负责人介绍,疟疾是可防可治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缩短病程,避免死亡。他提醒,疟疾患者在医院治疗结束后,还要配合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后期的随访观察。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有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期后会复苏,继续增殖引起复发。因此,所有疟疾患者均需谨遵医嘱,在医院完成全程足量规范治疗,出院后要接受随访。
来源:宁波晚报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