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群老人“众筹”5万买下一座楼,抱团养老,20年后楼房价值500万,却曲终人散

创业   2024-12-14 12:01   湖北  
1997年,上海一群老人“众筹”5万元买下一座小楼,实行抱团养老,20年后,楼房价格升到500万,却是曲终人散,小楼也被无偿捐献出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嘉定的郊区,慈舟养老院的小楼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暖的黄色光泽。

这座小楼原本是一栋颇为陈旧的建筑,但在浦逸敏老太太和她的老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他们将墙壁刷上了明亮的色彩,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他们的用心和期待。
 
浦逸敏老太太曾是一位教师,她的老友们中有退休的医生、工程师、艺术家等,他们各自拥有丰富多彩的过去。

1997年,浦逸敏组织其他老人“众筹”5万元买下一座小楼,实行抱团养老,赐名慈舟养老院。他们不仅分享彼此的故事,还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人。

比如,前园艺师的李先生负责打理院子,使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植物天堂,而前医生张女士则负责监督大家的健康状况。
 
小楼里的图书馆虽然不大,却藏书丰富,从古典文学到现代科技,应有尽有。在这个安静的角落,老人们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乐趣。

休闲区则是大家交流的中心,下棋、讨论时事、分享音乐,这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人们不仅关心彼此,还非常关注周围社区。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活动,邀请周边社区的居民参与。

每当有节假日,院子里就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春节的包饺子大赛、中秋的赏月晚会等。

这些活动使得慈舟养老院与周围的社区紧密相连,老人们在分享自己的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来自社区的关爱和尊重。
 
在养老院的初期,浦逸敏老太太和她的朋友们将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他们每周都会有固定的活动安排,比如周一的书法课,周三的园艺时间,以及周末的集体烹饪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特别是集体烹饪活动,大家会围在厨房里,一边忙碌一边聊天,享受着团队合作带来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拿手菜,无论是地道的上海本帮菜还是别具一格的创新菜式,每次的晚餐都充满惊喜。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成员因健康问题开始离开这个温馨的集体。

每当有人离开,他们都会在小楼的客厅里举行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表达对离开成员的感激和祝福。而随着人数的减少,慈舟养老院原本热闹的氛围也逐渐变得安静。

到了2017年,浦逸敏成为了唯一留在养老院的成员,此时小楼价值已经升到了五百多万的价值。

她经常独自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望着院子中那些熟悉的花草,回忆过去的欢笑和快乐时光。孤独和岁月的变迁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
 
当浦逸敏老太太独自面对慈舟养老院的宁静时,她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小楼与过去的美好回忆之间的联系。在她的记忆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友情和欢笑的回声。

她在院子的长椅上坐下,手中拿着那些年的照片,一页页翻看,每一张照片都似乎在诉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正是这些回忆促使她开始思考慈舟养老院的未来。
 
她拿起电话,一个个拨打给曾经的居民。虽然大家各奔东西,但浦逸敏老太太的声音依旧能唤起他们对慈舟养老院的深刻记忆。

她提出的想法一开始让大家都感到惊讶,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这座小楼可以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他们纷纷表达支持,甚至有的老友提出愿意额外捐款以支持这个计划。
 
最终,这座曾经见证了他们欢乐和友情的小楼被正式捐赠出去。捐赠仪式上,浦逸敏和其他老友们再次聚集在一起,共同回忆过去,在小楼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他们心怀感激地看着这座即将变身为更加专业的养老设施的小楼,相信它将继续传递着关爱和温暖,服务于更多的老年人。
 
慈舟养老院的故事,成为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种独特回应,展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

尽管慈舟养老院的原居民们最终各自散去,但他们所创造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如同小楼的每一砖每一瓦,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座小楼不仅成为了老年人的避风港,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实验的起点,续写着关于友情、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新篇章。

声明: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删文.

喜欢就点个【在看,转发朋友圈吧。

解读老板
你了解老板吗,你想知道老板的思考方式吗?关注我们,专业为你解读老板的智慧、思维、管理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