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红砖青瓦中,大团结文化艺术园区显现眼前。漫步其中,绿树红花把这里映衬得别有一番风味。
偶然间锈迹斑斑的铁门上,“蛋鸡五舍”几个字倔强的透出一丝这里的历史。
据大团结文化创意园负责人周立介绍道:“这里当时是个养鸡场,跟着那个时代的这个变迁就被淘汰了。淘汰以后呢在这个西山区政府的大力的助推下,然后呢形成了一个文化创意园。”
十几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养鸡场,杂乱而凋敝,与现在的干净文雅完全是两个模样。
接着,周立又介绍到文化创意园建设的历史:“这个文化创意园在2011年的时候成立的,然后通过几批艺术家不断地建设和投入,到今天为止大概固定有13个非遗项目。”
养鸡场开始转型,这对于艺术家来说,距离主城区并不算远又有宽敞和幽静的工作环境,成了主要的吸引力。
曾思瑶与掐丝珐琅
当时来落户的为数不多的术家中,青年掐丝珐琅艺术家曾思瑶就是其中一位。
曾思瑶回忆:“决定来这里就是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一个所谓集山地灵气的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其实更有利于就是匠人们或者是艺术家们进行一个潜心制作然后可以有一些更多的灵感。大自然是一个可以赋予你很多磁场的一个地方。”
最近曾思瑶和弟弟,正在集中赶制一批云南礼物。让掐丝珐琅这种古老的记忆焕发出全新面貌。银丝掐边,点缀黑白灰的流沙,这样的伴手礼云南味十足。创作依托于艺术,大团结文化艺术园区的艺术家们用源源不断的灵感让园区越来越有韵味。
王云红和她的彝族礼服
今年王云红和她的彝族礼服就在楚雄火把节上大放异彩。这就是王云红专门绘制的作品手稿,成品以蓝色为主,点缀了马樱花和云朵的结合图案,于传统中呈现时尚感。
谈及灵感,王云宏说:“一切源于园区建设的越来越美,彝族、苗族和白族这三个民族聚集在周围,我觉得这个地方更适合我一些。而且这里比较的安静,很方便我们来搞创作。”
张娜与滇剧
曾经的养鸡场里一项项古老的技艺经过创作发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接受,就连传统的滇剧也不例外。
张娜是滇剧科班出身,以前也是专业的滇剧演员。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滇剧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张娜看来,作为云南的特有剧种,传承和保护滇剧就是滇剧人的责任。
“就是要带动群众文化,因为我知道团结乡这一片,花灯、滇剧他们都很喜欢。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在做了,就是传承。”
现在大团结文化艺术园区凭借独特的氛围,每年吸引着超6万游客慕名而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一位位艺术家和一项项古老技艺的创新融合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开放包容中焕发出新活力。
昆明西山发布
推荐阅读
● 西山猫猫箐徒步计划
● 融媒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