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帮设计行业、影视行业的朋友组电脑,就会让我头疼好久。。。要求是真的忒多了:不光要性能满足使用需求,颜值也一定要到位,还有噪音控制、接口要求等等等等。问他们有啥要求,能一口气能给我写十几条。
最近又帮一个设计师朋友升级电脑,“看起来很有个性,但是不要太花哨,少一点RGB,白色。”这是他的原话。升级计划从2月份制定了,但是为了满足他的要求,来来回回修改配置单,直到最近才终于敲定。成品就是上图这样啦,不知道大家觉得咋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配件选择的理由和装机过程,希望能给有同样需求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intel i7-13700K
AMD的CPU价格最近疯狂跳水,性价比真的很香。但是貌似搞设计、影视后期等专业需求的朋友,似乎一直都很抗拒AMD的CPU。。。不过也确实,intel在专业领域,还是要更领先一些,和软件厂商们的合作也要更深入一些。我最近也开始制作视频了,这一点确实也更有感触了。
而且很多专业软件,还可以顺带利用到intel i7-13700K的核显,进行多显卡加速。你一定会好笑,intel那稀碎的核显有啥利用价值?诚然intel的核显在3D渲染,游戏等方面的表现确实非常拉胯。但是在视频专业领域却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它内置的编解码器,intel的编码质量相比AMD和NVIDIA都要更好一些,和Apple处在同一水平。所以搞影视方面工作的朋友,我会推荐他们额外再配备一张Intel的独显。
雪鹰 设计师主板Z790 AERO G DDR5 WIFI
现在越来越多厂家,开始注意到设计师、影视工作者们的“奇葩”需求,都开始推出这种设计师专用主板了,现在主板的选择,反而成了最轻松的事,希望其他配件厂商也能出一些类似的专用配件。
主板的选择主要考量3个维度,一个是供电能力,能否稳定带动你所搭配的CPU。二是看它的扩展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你的需求,最后就是看它的颜值是不是契合整体搭配了。这款Z790 AERO G的颜值就不用多说了,丰富的线条、点阵加圆弧形的马甲,很有设计感,上手第一时间我就心动了,这款主板要是首发出了的话,我估计也会入手这一款。
这张Z790 AERO G DDR5采用的是16+2+1相的供电设计,PWM主控是安森美的NCP81530R,一款8+2相的双通道PWM控制器,VCore部分的DrMos为安森美的FDMF5062,可以最大稳定输出70A。整体规格用即使是用来对付i9-13900KS,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选择这款主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重了它的扩展能力。在它装甲之下,藏着5个M.2接口,靠近CPU的那一条为PCIe 5.0规格,其余4条都为PCIe 4.0规格。其中有3条M.2接口能够支持22110尺寸的SSD,这点挺重要的,如今4K/8K的素材基本成了常态,一个项目动不动就大几百GB甚至好几TB的都有,这些素材对SSD的速度要求很高,消耗也能很大,不少从事影视/设计的朋友会选择企业级SSD做为素材盘,而这些企业级SSD大都是22110规格的。下方2条PCIe X16尺寸的插槽为PCIe 4.0 X4规格,PCIe扩展也相比普通消费级产品要丰富一些。
尺寸非常夸张的NVME SSD散热装甲,一看就知道是专门给PCIe 5.0 SSD准备的
I/O接口方面,这款主板一共板载了10个USB接口:
2* USB2.0接口,
2* USB 3.2 Gen2 Type-A接口
1* USB 3.2 Gen 2 x 2 Type-C接口
4* USB 3.2 Gen1 Type-A接口,
1* USB 3.2 Gen2 Type-C接口(VISIONLINK 三合一接口)
网络规格方面则是AX211(Wi-Fi 6E+蓝牙5.3)+ 2.5Gbps有线的组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USB 3.2 Gen2 Type-C VISIONLINK 三合一接口,虽然它不是雷电接口,但是它同样具备同时输出:视频信号+数据信号+供电(60W)的能力。需要配合标配的短DP线,把显卡的DP信号引入到主板的DP IN视频输入接口中。三合一的Type-C接口,对有接驳数位屏需求的设计师用户来说,还是非常方便的,可以少接不少线。
虽然没有在I/O面板上直接配备雷电接口,不过这款主板还是预留了相关的插针,可以配合转接卡转接出雷电接口,而且雷电插针还配备了2个。板载的前置Type-C接口,规格也比消费级产品也要更高一些,能够支持到20 Gbps。
索泰 RTX 4090 AMP EXTREME AIRO 月白显卡 24GB
显卡和CPU的搭配,还是取决于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如果是PS、AI平面设计的话CPU性能会相对重要一些,如果你的工作C4D、Maya、3ds Max、达芬奇这些更多的话,GPU的重要性会更高一些。
和游戏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软件,倾向于把性能依赖从CPU转移到显卡上了,一方面GPU的算力和规模用来加速确实更猛一些,另一方面显卡的升级成本和升级难度相比CPU也要更低一些,而且在一台PC内塞入多张显卡明显比多个CPU容易很多。特别是40系这一代,GPU新增了对 AV1 编码的支持,而且还提供了双编码器,解放了一些专业性能的限制,所以40系这一代的专业性能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们最终选择入手RTX 4090。
至于为啥会是这款索泰 RTX 4090 AMP EXTREME AIRO月白呢?朋友说他很喜欢这个卫生巾造型的设计,23333....这款显卡也确实非常适合这套系统,整体圆润、流线型的设计,刚好和主板异常契合。
而且这张卡的灯带设计也很特别,即使不点亮,也能借助反光折射出非常好看的颜色,不会很突兀,这对于不喜欢过多RGB元素的朋友来说,也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这款显卡的散热性能也非常出众,3个11cm 9翼的大风扇之下,是超大 VC 均热板 + 9个6 mm热管组成的散热设计。显卡的散热非常重要,因为专业软件在渲染的时候,通常都会把显卡性能直接吃满,会比玩游戏高不少。而且渲染时间一般不会短,显卡自身散热性能太弱的话,容易造成积热,导致渲染性能下滑严重。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显卡的重量控制也做得不错,做为一款定位高端的RTX4090整体重量控制在大约2kg左右,要知道不少高端RTX4090的重量冲到2.5kg了。其实,显卡重≠用料足,反而还会给卡槽和显卡外框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渲染这种长时间高负载的场景,我之前就经历过不少显卡外框脱出的尴尬情况。。。
光威 天策-皓月白 DDR5 6000内存
如今DDR5的价格已经下来了,对于创作者/设计师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再选择DDR4平台了。专业领域大部分应用,对内存的延迟并不敏感,但是很在意内存的频率,DDR5相比DDR4优势大太多了。
内存稳定性,对于专业应用至关重要,相信不少朋友都遇到过渲染、运行过程中软件崩溃的情况,这其中最常见的硬件问题就是内存稳定性问题了。一般是不太建议各位对内存进行超频的,因为有些时候XMP都有可能会引发稳定性问题,所以个人觉得没必要买那些极限超频的条子。
这款光威 这款天策-皓月白DDR5-6000虽然标称XMP频率为6000(时序: 40-40-40-77),但其实因为它采用的是海力士的a-die颗粒,频率可以轻松超到DDR5-7600,所以日常跑在DDR5-6000上稳定性应该是完全没问题的,等下实际测试一下~
金百达K260 Plus 2TB
随着素材规模的提升,如今大量使用的8K、4K素材的码率已经远超机械硬盘甚至是SATA的峰值速度了,所以使用SSD存放剪辑素材已经成了刚需,机械硬盘一般都扔到NAS里用来存放冷数据了。加上现在SSD的价格也不贵,所以只要主板上M.2.接口数量够用,主机上是完全没必要再挂SATA硬盘了。机械硬盘羸弱的响应速度,还有可能会导致系统卡顿的问题。
朋友这边自己准备了几根22110的企业级SSD做为素材盘的,我所以只需要给他补一条消费级的SSD做为系统盘就行。
目前市面上这些7400MB/s DRAMLess设计的国产SSD,基本上用的都是同一套方案,我拆了好几个品牌的贴纸,发现他们从用料到PCB布局几乎一摸一样。所以基本上谁便宜买谁就好了,所以这里选择使用了一根金百达K260 Plus。
不要看他们卖的便宜,而且还是DRAMLess设计,但其实这个方案的SSD非常的猛。要知道980Pro , SN850这些更贵的盘PCMark10综合成绩也才3000分左右,金百达K260 Plus这类MP1602A方案的SSD,PCMark10 成绩随随便便就可以3600+,性价比是真的非常高。
九州风神 冰魔方360水冷 白
在12代酷睿上缺席的Intel 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超频技术,在13代上又重新回归了。这个技术会根据散热性能、功耗表现提高多核心的睿频频率。这也就意味着,散热性能会决定了CPU的多核性能上限。
看过我13900K首发的朋友一定知道,13900K即使是不超频,满载温度都能让绝大多数360水冷吃不消,13700K也好不到那里去,想要长时间、高负载的运行,一个360水冷必不可少。最终选择了这款九州风神 冰魔方360水冷。
选择这款水冷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颜值,蒙德里安“几何形体派”的冷头设计 + 特别的灯光效果,让朋友非常中毒。除此之外,没有一点RGB元素了,纯白的通体,又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整体的搭配之中。
冷头的螺丝位附近内置了磁铁,螺丝放上就自动吸附上了,安装起来非常轻松,真是我装过安装体验最好的水冷了。纯铜的镜面底座,还直接预涂好了硅脂。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款水冷的细节设计真的非常棒。标配了减速线(MAX 2250rpm → 1600rpm),可以有效控制噪音。
九州风神 DQ1000M-V3L WH电源
电源的选择就比上面这些硬件要简单的许多了,在保证足瓦的同时,留足升级冗余就好了。既然上了RTX4090,1000W的电源肯定是跑不了的。
整机功耗比较高的话,不是很推荐自己搓定制线。如果想要白线的话,还是建议使用九州风神 DQ1000M-V3L WH电源这种标配了白线的电源。
80PLUS金牌认证,不过看评测转化效率超92%还挺多的,不少性能都达到了铂金认证的水准,全日系电容,7年质保。1000W 只要800多,性价比真挺高的。难怪一直处在缺货状态,我蹲了很久才蹲到。
这款电源的风扇尺为140mm,相比常见的120mm标准,明显感觉要大了不少。风扇越大,相同散热性能下,转速需求就越小,转速越小,噪音也就越小。1000+W的电源,务必使用这类140mm风扇的电源。
电源开关也做了风格化处理,细节处理还蛮用心的~
乔思伯 松果D41 MESH
如果要在千元内,选一款集性价比与个性与一身的机箱,那无疑是这款乔思伯 松果D41 MESH,紧凑的机身 + 8英寸屏幕是不少用户选择它的原因。
朋友看中这款机箱也是因为这块小屏幕,客户在等待的时候,这块小屏幕可以滚动播放她的作品。我装机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屏幕确实好用。。装系统调试电脑的时候,不用搬台显示器过来了。1280 x 800分辨率/8英寸屏幕约为188ppi,比27寸4K显示器 162ppi的显示精度还要高一些,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会有颗粒感。没有具体测试,虽然看的出来不是广色域屏幕,但是色准看着还不错,人物肤色挺还原的。就是黑边有点太宽了,而且白色版要是能用白边就更好了。
这款机箱的设计也非常有特色,虽然是ATX主机,但是48L的紧凑尺寸和很多MATX机箱一般大小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箱虽然设计的很紧凑,但是仍然可以安装1000W的大尺寸电源和2个360水冷
。
这款机箱的背线设计也非常的特别,但是真的非常聪明!背线空间不是很多,但是导线槽的设计,却给走线留出了充足的空间,这样的设计还有个好处,就是完全不用束线!你只需要把所有的线都塞到线槽里,然后用2个轧带封一下就行了,不仅省心还非常得美观!
不展示在外面的部分几乎全都被填满了,这款机箱的空间利用率真的是做到极致了。
整机展示
我感觉整体颜值还是非常给力的,放在工作室镇场子还是非常有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雪鹰 设计师主板Z790 AERO G DDR5 WIFI的默认灯效是蓝绿色,刚好契合这套白色风格,这样使用默认灯效就可以了,专业用户建议能不用灯控软件就不要装,有些灯控软件会占用不少系统性能。
性能测试
专业领域的软件对核数、频率会更加敏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专业软件对Intel的大小核适配存在问题,小核心有时候会给性能拖后腿,十三代i7和十三代i9的大核数量是一摸一样的,除非你的应用对CPU依赖比较高,个人觉得i7-13700K的性价比会相对更高一些。既然这次针对的是专业用户,那我们测试就围绕专业需求进行吧~
CineBench
CINEBENCH是基于Cinema 4D的渲染性能测试软件,Cinema 4D被广泛用于创建初期的3D图像和动画,很多设计师、创作者都钟爱于它。它包含了建模、贴图、装配、动画以及柔体/刚体仿真、渲染等。这也是目前可快速评比CPU 多核心运算性能的可靠测试软件,主要用于测试CPU的多核性能。13700K的得分居然比AMD 32核心64线程的 线程撕裂者2990WX还要略高一点,对于支持intel小核心的专业软件,12代、13代IU还是很香的。
V-Ray CPU
刚有提到过,专业领域的软件对核数、频率会更加敏感,V-Ray就是个典型的例子。VRay是业界最受欢迎的渲染引擎。基于V-Ray 内核开发的有VRay for 3ds max、Maya、Sketchup、Rhino等诸多版本,为不同领域的优秀3D建模软件提供了高质量的图片和动画渲染,方便使用者渲染各种图片。12900K和13700K的核心规格是比较近似的,二者差距主要还是在频率上,不过差得不算多。但是12900K的V-Ray得分只有18651,和13700K差了大概12%左右。
Corona Render
Corona Render,相信用过3DsMax的朋友一定对它不陌生,Corona Render作为一个插件被3DsMax以及C4D等软件使用不论是渲染质量,还是渲染速度,都非常的优秀。这也是一个对频率极其敏感的专业软件,12900K为8,772,310 Rays/秒,而13700K的成绩为9,909,560Rays/秒,二者相差了13%。PS. 13700K的成绩和5950X非常接近。
Blender Benchmark
Blender Benchmark 是用来测试 CPU/GPU综合渲染性能的测试程序(GPU部分更多一些),通过测试程序可以建模、动画、材质、渲染、到音频处理等系列操作在不同计算机硬件的渲染能力,包括视频渲染和视频后期这一块,因为40系GPU新增了对 AV1 编码的支持,而且还内置了双编码器,加上整体性能提升特别多,所以RTX4090整体成绩相比RTX3090提升了非常多。RTX4090在Blender Benchmark的显卡性能排名中目前是No.1。
V-Ray GPU
之前有说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专业软件,倾向于把性能依赖从CPU转移到显卡上了,V-Ray是个典型的例子。毕竟支持CUDA 加速,而且部分功能还涉及光追,N卡在这方面优势相比A卡要明显非常多。索泰这张 RTX 4090 AMP的得分比我之前测过的几张4090要略高一些。
OctaneBench
Octanebench是 OTOY出品带物理模拟的实时3D渲染引擎。和传统的在CPU上进行图像渲染不同,OctaneBench几乎完全使用GPU取代CPU进行运算,显卡的的设计本身也更适合执行这类并行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OctaneBench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压力测试,测试对显卡负载压力极大,很多测压软件测不出显卡硬件故障,Octanebench很容易就能让他们显出原形。OctaneBench能够支持NVIDIA RTX硬件加速,开启RTX后1350多分,相比3090高了快一倍(我记得3090应该是700分不到)。
SPECviewperf 2020
既然是工作用机,那我们再跑个和工作相关的测试吧。SPECview是一个专业级、符合工业标准的OpenGL图形显示卡效能测试分析软件。其包含8个专业维度的测试,Energy、Medical、Catia、Cero、Maya、SNX以及主要基于OpenGL架构的Solidworks和基于DirextX架构的Showcase。所以主要是测试咱们的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3070 Ti Vulcan OC显卡,消费级的N卡对于一些专业性能做一些限制,比如Catia、Energy、Solidworks、SNX(尤其是SNX),消费级卡和专业卡会有巨幅的性能差,毕竟针对的是工业软件需求,我对这方面了解的也不是特别多,有相关需求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整成绩。
稳定性&压力测试
我们经常看到大佬们在评测CPU的时候,会使用AIDA64单烤FPU来测试CPU的散热能力,因为FPU测试,是让CPU进入满负荷运行AVX指令集的状态,特别是AVX-512这个指令集,这个状态会让当前频率下的CPU温度逼近极限。我个人觉得单烤FPU的成绩对一般玩家来说没什么意义,毕竟对于一般用户AVX-512指令完全用不到。
但是对于专业用户而言,单烤FPU的成绩就很重要了,因为AVX-512指令集,在专业应用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它可以加速工作负载和用例的性能,如科学模拟、金融分析、人工智能 (AI) /深度学习、3D 建模和分析、图像和音频/视频处理、密码学和数据压缩等。
我把13700K频率定在最高睿频下,专业用户应该知道,频率的波动也是会影响稳定性的。我以为拷机温度会很爆炸,不过意外还可以没有特别夸张,九州风神 冰魔方的表现还不错,PS.测试室温大约22℃左右。
显卡的拷机表现也很不错,拷机温度基本维持在70℃左右。索泰 RTX 4090 AMP EXTREME AIRO 月白显卡的散热规模还是非常的顶。专业应用,通常都会让显卡长时间维持满负载运行,负载压力比游戏会高很多,散热的好坏不仅会影响性能,还会影响渲染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显卡自身的寿命。
刚有说过内存的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光威 天策使用的是海力士的A-Die,超频潜力非常的大,标称的XMP DDR5-6000频率其实非常的保守。稍微加亿点点电压,可以把频率拉到DDR5-7200甚至更高,毫无压力的通过了内存稳定性测试。不过不建议专业用户对内存超频,毕竟对性能提升很有限,而且也不建议使用XMP很极限的条子,即使是XMP是官方超频,稳定性也不能100%保证。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技嘉主板这一代,在BIOS里新增了2个和内存相关的功能:High Bandwidth和Low Latenecy,可以帮你优化小参,内存的小参对内存稳定性影响很大。我以前都是手动调小参,小参调起来非常麻烦,这个功能直接开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没想到技嘉还给AERO设计师主板定制新的BIOS皮肤,感觉比游戏主板的BIOS皮肤好看很多啊~
用GamePP测试了一下,开启前后能获得比较大的性能提升。而且我也实测了一下,这个功能对稳定性没有影响,免费提升8%左右的内存性能,不管你超频与否,都可以开启它。
这套组合开机桌面功耗就达到了130~150W左右,双烤时的峰值功耗在820W左右,看来少整点灯是个正确的选择。这个功耗对于额定1000W功率的电源来说是刚刚好的,建议各位不要让整机功耗超过电源额定功率的90%。y1s1这功耗是真滴高啊,我放在办公室煮面的小锅,功率也600W。。高性能PC真的是越来越吃电了。
整个机箱都是网状设计,整体非常的通透,所以前面板不装进气风扇也没啥问题,夏天关盖子也不用担心闷罐的问题,不过这种全网面设计,需要清灰勤快点。
最后
这次是我折腾时间最长的一次装机了,从配件选择,到最后装好,前前后后花了快3个月时间。中途替换配件、测试都花了不少时间,专业需求要测试的东西是真的多。不过总算是赶在朋友新项目来临之前交给她了,最终效果还是让我们很满意的。
OK,以上就是本期装机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内容有点多,也有点干,能看到这里的朋友也是真的不容易,再次表示感谢~如果有相关的疑问或者意见,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一起讨论互动,我们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