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文为邻
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
生而为人,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什么是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古时候,有一位老父亲,带三个儿子来到自家米缸前。 他说:“这半缸米,是我们一家人的全部口粮。” 大儿子一脸欣慰:“这半缸米,足够我们吃半年。” 二儿子满脸遗憾:“可惜只有半缸米,下半年怎么办?” 三儿子目光笃定:“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米缸装满。” 面对半缸米,态度不同,看法就不同:老大知足、老二知不足、老三不知足。 做人做事,这三种态度,缺一不可。 知足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贪欲,历来是人性的大敌,是罪恶的根源,是灾难的祸首。 懂得知足而无贪求,就不会造成严重的罪过、惹来严重的祸患、遭受惨痛的灾难,就会幸福快乐。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岂能事事都尽如人意。 心太贪,就会活得很累: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万,夜眠只需六尺卧房...... 知足,不是自我陶醉、虚度年华,失去做人准则、奋斗目标,而是学会比较、懂得取舍,从而放下包袱、重拾信心。 “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了沈复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 知足,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修养。 生活本来是快乐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苦闷呢?其根源就在于贪婪无度。 知足,就是放平心态、减少贪欲,找到可求与不可求的平衡点,珍惜可求的,放弃不可求的。 知足,就是已经拥有的,懂得满足;再努力也得不到的,不去强求。 如此,便能心态平衡,知足常乐。
知不足 《左传·宣公二年》中有一段对话: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说: (士季)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知过能改,关键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改得了”。 晋灵公就没有真正改错,依旧我行我素,所以,这个生性残暴、作恶多端的国君,最终落了个被杀死的下场。 知不足,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觉。 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和自觉,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知不足,是一种完善自我的态度。 知不足,不是贪得无厌,无限膨胀自己的欲望,而是在全面审视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去弥补不足、完善自我。 做人,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知不足,不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建立在自我觉解基础上的持久自觉。 知不足,就能更为自信、更加从容。 不知足 唐太宗《帝范》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意思是说,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做事的标准,就是一面镜子。 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镜子的“分辨率”就会高一些,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才能纤毫毕现。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才会有什么样的质量。
鲁迅说:“不知足是人上进的车轮。” 凡是追求进步的人,必须有一种不知足的精神。 不知足,不是膨胀欲望、贪大求全、盲目追求,而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勇于拼搏。 不知足,是一种竞争的状态,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不知足,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种奋发有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扑下身子想干事、干实事,最终方能干成事。 爱迪生曾说:“我是永不会满足的。” 持续的改进和无休止的钻研,可以说是他成功的法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扑在自己的研究上,在他孜孜不怠的努力下,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新品种,产量屡破新高。 正是因为他永不满足于现状,拥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让他成为业界的翘楚。 只有不知足,才能获得成功、改变现状。 最好的人生,莫过于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知足,是快乐的宁静港湾;知不足,是反省的晨钟暮鼓;不知足,是奋斗的滴水穿石。 知足,就是知不可行而不行;知不足,就是知不足而补不足;不知足,就是知可行而必行。 换言之,就是拥有的,懂得满足;不足的,反省弥补;想要的,努力求取。 愿我们真正做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都能拥有最好的人生!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作者:与文为邻
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
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和自觉,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才会有什么样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