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空军版可能会在这次珠展露面了。相关话题又热起来了。今天就说其中一个吧。
网上总有人说鹘鹰是2012年首飞,而以其作为原型的歼35到现在的2024年了还没服役。言下之意大概是601不得力。
要我说这就是缺乏国内军用飞机研制的知识导致的。
首先,完成军用机的研制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比如歼十在研制初期,国家的预算就有五亿人民币。当然最后完成的时候花销不止这个数。
第二,在中国,军用机研制要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需要国家批准立项。从歼5到歼20无不遵从这个原则。如果非要抬杠,那理论上,没有国家立项也可以研制,但钱就全都要研制单位自己掏腰包了。所以,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那么,2012年的鹘鹰是啥情况呢?
它没有获得国家立项,是中航工业自己掏钱做出来的。当时网上还有一堆阴阳怪气的说法,总之就是中航工业偏向601啥的。因为中航工业也没多少钱,所以鹘鹰1.0做得很粗糙,有一堆槽点可以让人骂。但基本的构型是有了,比如正常式的隐身气动布局,DSI进气道,双发等等。可以说1.0已经奠定了鹘鹰系列的基础,后面需要的是精雕细刻。但这需要钱。
后来就有了鹘鹰2.0。但鹘鹰2.0也没有国家立项,所以刷不上军徽。不过2.0比1.0要精细多了。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两个垂尾。另外,主翼、平尾和垂尾在翼尖部分都做了切角处理以保证隐身性能。2.0的经费可能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国家支持的,海军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概2.0的性能已经让海军比较满意,所以鹘鹰3.0得以立项,这应该就是歼35。不过海军应该还是要求歼35具备更好的超音速性能其中可能包括超音速巡航。所以601对2.0的优化结果就是座舱后方的机身更为饱满,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这个设计很快也被歼20改型所采用,因此国内的两种隐身战斗机最后都成了大脖子。
歼35何时立项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不过首飞是接近2021年底了。由此反推立项时间可能在2018-2019年间。由于歼35是舰载机,又是国内首次自主正向研制,其中还涉及在航母的起降试验,所以花费的时间应该较长。能在首飞后5年内服役就已经不错了。
所以,从鹘鹰到歼35的漫长过程并不是因为601的实力有啥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国家相关部门在进度规划和资金投放上的安排所致。毕竟在这段时间里歼20的成熟与生产才是优先级更高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