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集成电路工艺实训室内,老师正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工艺的体验 (2024年9月11日摄) 施亚磊摄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安徽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达64.9%,较2021年提升24.9个百分点;服务新兴产业的新增专业点占比达82.2%;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专业点共计1846个;通过试点改革开设153个“微专业”;试点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人才培养紧密跟进产业发展布局,正成为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安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重点围绕服务安徽省十一大新兴产业,设置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补安徽省空白点的学科专业。近年来,安徽围绕合肥等城市布局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省属高校,安徽大学紧密对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重组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增设设计、封装等方向专业。对接产业链需求不断完善教育链,安徽大学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强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建设13个高峰学科,新增13个“四新”专业,撤销12个老旧专业。在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看来,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是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知识对人才培养新需求的具体举措。2022年,安徽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高校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要达到70%以上。安徽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学科生态。截至目前,安徽省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所;现有学术学位博士点120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1个;学术学位硕士点22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8个,其中紧密服务新兴产业的学科点468个,占比68.6%。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提升软硬件实力,培养理实交融人才。在黄山学院集成电路工艺及可靠性实训中心,集成电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分成10个小组,忙碌在工艺测试、刻蚀清洗、可靠性测试等不同环节,通过实践学习了解芯片制作的各个工艺环节。“这是安徽省内第一条面向高校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培养的实体工艺线,可以完成集成电路工艺制造和可靠性分析全部环节的实体操作。”黄山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吕海江告诉记者,目前实训中心不仅可以服务于本省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还在今年暑期承接了外省的师资培训。“学院重视学科调整后的师资力量建设。”黄山学院教务处处长方辉平说,对于新增专业在人才引进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于停招专业的教师给予三年过渡期,降低其教学工作量要求,支持参加培训、进修等,助力教师平稳转型发展。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学分制度,增加实践环节学时。自2021年成立以来,共聘请44位业界导师参与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论文指导等,紧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调整学生培养方向。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合肥大学于2023年2月成立大众学院。学院超过一半的专任授课教师来自大众汽车集团,所设“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通过设置学校、企业两种学习场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交融,提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的迁移能力,为企业培养“最需要的人才”。探索建设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7月,教育部支持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以有组织科研创新促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三地一区”建设。研究院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目前已形成总院和合肥、芜湖、阜阳、淮北分院的“1+4”组织框架,后期将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截至今年6月,已完成首批735名硕博士研究生招生,共遴选71家企业、39所高校、207个项目,将成为安徽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平台。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升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安徽高校探索开设“微专业”。秉承“旅游、生态、徽文化”办学特色,黄山学院开设会展数字创意与策划、民宿康养与数字化运营管理、数智营销与直播电商等7个“微专业”。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徐玉鹏,本学期报名参加了民宿康养数字化运营管理“微专业”课程,上了一段时间课后,他觉得“自己选对了”:“课程全是实际操作的干货知识,比如怎么做民宿运营的短视频、怎么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民宿。”今年,合肥大学大众学院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微专业”,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人才核心素养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打造大众汽车文化、车辆构造、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汽车电控等一批课程,培养行业急需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人才。“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增设或调整相关课程作为‘微课程’,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储常连说,目前安徽高校已开设153个“微专业”。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业”融合研究中心,围绕“产业、专业、就业、创业”融合发展,开展全局性、前瞻性研究,安徽对省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建立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每年发布专业布局和人才需求报告,指导高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对就业率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点,依规逐步淘汰。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安徽将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因时因势对学科专业“留、撤、调”,贯通“专业—产业—就业”最短通道,“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