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大型化即将见顶,风电技术惯性踩下“刹车”

文摘   2024-11-29 19:33   北京  
文 | 宋琪
“风机的大型化究竟有没有尽头?”
两年前,面对机组大型化发展中的时代之问,行业有答案,却来不及回答。彼时,在新机型数量年均超百款,销售周期却缩水至不足3年,风机机型迭代速度甚至超越手机等消费品的高速模式下,整机企业被不能掉队的恐慌裹挟,大多选择匆匆赶路。
然而,随着技术创新逐渐行至“无人区”,大型化因超经验而出现的debuff越来越多的抵消其效率增益。此时,行业开始在反思中放慢节奏,对于搁置多年问题,答案终于初现轮廓。
一方面,无论从产品端还是市场端,陆上风机大型化均明显降速;另一方面,以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为代表的头部整机企业打破“更大机组、更长叶片”的技术惯性,在220m以上叶轮直径仍为市场主流时,逆势推出200m级别陆上新机型。
大型化只是手段,决不能是目的。”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夏重(化名)告诉「风芒能源」“在风电行业,客户的核心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生命周期内度电成本的最优、风电场站可靠性的持续提升,以及不同场景下机组电网适应性增强。大型化机组是追求目标的重要手段,但若把大型化简单当做单机容量和叶片长度的数字竞速,不仅舍本逐末,还将陷入同质化的窠臼,难逃价格战的老路。

01


技术惯性踩“刹车”

进入2024年,陆上风机迭代速度及大型化进程明显降速。


2023年风能展期间,12家整机企业推出45款新机型,其中陆上机型29款;2024年风能展,11家整机企业推出新机型已不足30款,陆上新机型减少至13款

更重要的是,在2023年,陆上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纪录已刷新至15MW的基础上,2024年并未继续冲高。13款陆上新机组中,单机总量超10MW机组仅3款,最大容量为12.XMW。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陆上机组大型化即将见顶,单机容量已稳定在10MW区间。”夏重向「风芒能源」分析称,“从产品端来看,目前仍在推出10MW以上机组的企业大多处于第三梯队,在头部整机商均有10MW陆上产品储备的情况下,他们需要追赶进度,补齐产品线;从市场端来看,短期内行业内尚有超16GW采用10MW级风机的项目需要消化,且进度最快的陆上15MW机组虽已并网,但仍处样机试运行阶段,至少还需1年时间进行挂机运行试验,因此更大容量机组的市场投放尚需时日。”

除了可观察到的市场因素外,促使陆上大型化进程刹车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产业链各环节的多位业内人士均向「风芒能源」表示,陆上机组的容量不仅不可能无止境的扩大,甚至想匹敌海上20MW的水平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即便不考虑市场因素,陆上风机本身也难以突破运输、工程条件、成本等硬约束。

在传统的大型化逻辑下,随着单机容量的增加,叶轮直径同步增长,机组体积、重量成倍增加。然而,目前公路运输均有限重、限宽和限高要求。据了解,当叶片长度超过100米之后,叶片长度每增加10米,高速通过率将下降40%;当车货总高超过5.5米,高速通过率降至10%;若货物最大宽度超过5.5米,高速通过率降至10%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若叶轮直径达到260米级别,那么公路运输的匝道互通率将降至48%,限宽通过率仅剩13%。”某整机企业从业人员冯鑫(化名)告诉「风芒能源」,“与此同时,大部件运输、吊装等BOP工程成本开始递增,叶片每增长10米,吊装运输成本增加30-40元/kW。”

最关键的是,随着大型化逐渐行至“无人区”,超经验带来的不确定性甚至使得原本的创新之路南辕北辙。

“风电的过度大型化被行业内外诟病已久,但实际上,大型化本身并不是问题。过去10年间,风电设备价格降低近65%,风场开发造价下降近40%,平均度电成本下降40%以上,这其中大型化功不可没。但边际效用总是递减的,近年来,随着产品迭代的加速,测试验证周期与销售周期大幅缩短,叠加技术创新行至边界,此时,机组运行风险增加的成本越来越多地抵消创新收益,这才是症结所在。”冯鑫称。

据测算,假设风场运行第5年更换5套叶片,那么将使得等效初始投资增加175元/kW,抵消2.06%的LCOE增益;假设第8年1台风机倒塔,等效初始投资将增加158元/kW,抵消1.94%的LCOE增益;假设第10年更换5台齿轮箱,等效初始投资增加124元/kW,抵消1.32%的LCOE增益。

“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在匆忙的市场节奏下,陆上风电机组出现部件失效、倒塔等严重问题频率增加近12倍。”冯鑫坦言。


02


“以小”足可“见大”

种种迹象表明,过去“相同场景比拼容量,相同容量比拼叶片长度”数字竞速并不可持续,然而,当行业在原路上踩下刹车后,又该朝哪个方向掉头呢?


对于新的疑问,整机制造龙头率先作出回答。

2024年风能展,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不约而同,在220m以上叶轮直径仍为市场主流时,逆势推出200m级别陆上新机型。其中,远景能源推出面向7m/s及以上中、高风速区域市场的Model T Pro陆上智能风机平台新机型EN-202/8.35;金风科技则推出新一代陆上高性能旗舰机型GWH204 Ultra系列产品,叶轮直径204米,单机容量覆盖4-10MW。可实现高极限风速、高海拔、沙戈荒、乡村风电等陆上重点场景的全适配。

“从平台命名不难看出金风思路的转变。我们改变传统以机组容量命名的原则,选择以叶轮直径对机组平台进行定义。在相同的叶轮直径下,金风根据不同的风资源区域,为机组容量提供差异化的选择。”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在接受「风芒能源」采访时表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金风放弃长叶片路线,长叶片仍具备其独特优势,但GWH204 Ultra想为行业提供另一种思考:在如今风电市场中,除了更大容量,更长叶片,我们更应该追求什么?

“在现阶段,比起充满的不确定性的急速降本,行业最需要是效率稳步提升下的高可靠!”夏重表示。

自风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行业降本增效需求日益迫切。在追求成本最低的道路上,对于可靠性的把关出现疲软。然而,随着推进新能源入市节奏的加快,新能源投资将从固定收益转变为动态收益,在价值驱动时代,比起低成本,机组的高可靠才是保障高收益的关键

在大型化的时代,越多地消除“大型化”的熵增,越能最大程度保障机组的高可靠。此时,不确定性最强的叶片环节顺理成章的成为突破点。

据统计,在风电事故中,归因于叶片失效的事故占比达30%以上,其中,导致叶片失效的事故中,生产制造所致的超5成。

“近年来,叶片一边要降本,一边要增长,在材料尚未有新突破的前提下,这几乎是相悖的需求。”冯鑫告诉「风芒能源」,“为了同时达成这两项目标,叶片难免在空间冗余量设计、安全冗余系数或是材料选型等方面打折扣,而每一个在工艺层面形成的弱界面,都将成为实际运行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头部整机商选择验证时间更久、更成熟、更稳妥的200米级别叶片的初衷似乎已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更严峻的是,对于叶片长度与发电效率之间的关系,行业似乎仍存在一种迷思:认为提高单千瓦扫风面积,就能提升发电量。因此,面对叶片升级的命题,相比提升性能,总是优先考虑增加叶片长度。

实际上,在承担同样推力、弯矩和扭矩载荷的情况下,单纯依赖叶片的增长来提升发电性能效果有限,成本却呈指数型增长。“以200米级叶轮和240米级叶轮为例:后者叶片增长19%,叶片重量增加超50%,机组吊装成本则增加40%-50%。”冯鑫表示。

因此,为了尽可能稳妥、有效的提升发电效率。金风科技与远景能源再次不谋而合,二者认为,提升综合效率的最优解应该是设计和制造高性能、长度合理的叶片

据了解,金风GWH204 Ultra采用高性能翼型、大弦长、碳纤维叶片设计,气动性能提升10%以上;远景则表示,Model T Pro平台采用第五代叶片气动外形设计和全新碳叶片结构拓扑,通过最优化叶片气动弹性一体化设计,在最优捕获段拥有更高发电性能,大幅提升平均风速到额定风速区间的发电效率。

与此同时,易制造、易运输、易安装的小叶轮,由于兼具工艺友好特点,其在降本方面也开始显现优势。金风科技在其产品发布会上表示,得益于GWH204 Ultra小叶轮机组设计,复用行业运输车、吊车等资源,可降低工程造价40-50元/kW。

“有趣的是,头部整机商此番不仅行动趋于一致,价值呼吁都是一样的:强调要回归发电本质。”夏重感慨,“近两年,行业确实在大型化路上走的太远,以至于有些忘记出发目的了:风电的大型化只是手段,不可为了手段,放弃目的。
/END/
///

2024,风电走俏

新势力崛起后,省级能源集团足以对标五大了吗?

从“投资优先”到“运营为王”,风电后市场正在被重构

10个月中标1664台,陆上10MW机组交付遇难题

11省驭风行动重心、进度全盘点:3.75GW项目完成优选

2024年1-9月风电整机中标盘点:规模109.3GW,TOP3金风、远景、运达

2024前三季度风电核准情况:27省市共批复94.7GW

风芒能源
敏锐、求是、灵活、专注。聚焦风电前沿,洞察行业风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