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26日至27日,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交流活动在沧州市举办。活动中,来自内蒙古、江苏、山东、广东、陕西、河南、吉林等7省(区)的有关负责人就当地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具体举措和成效。现摘登如下,供我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参考借鉴。
守正创新多措并举 推进移风易俗见实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田瑞华
移风易俗是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心工程,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减负”工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大力革除陈规陋习,涵养树立新风正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文明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内蒙古自治区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破陈规除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制订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内蒙古“十大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爱国爱乡、遵规守法、爱岗敬业等十大行动。调动组织、农牧、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性,建立省级部门包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用活文艺力量,打造品牌活动。充分挖掘和运用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让文艺成为移风易俗“排头兵”。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组织全区75支乌兰牧骑开展“学·创·演”活动、“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创作推出一批优秀作品,深入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薄弱地区,每年演出7000余场次。深化强基工程,策划推出“村歌嘹亮”内蒙古村歌大擂台项目。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移风易俗过大年”“文明祭祀倡新风”“移风易俗直播间”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按照项目化推进、品牌化打造的思路,采取实地观摩、舞台演绎、案例推广“三位一体”模式,创新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文明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故事汇”活动。
坚持多措并举,激发参与热情。将群众的关切点作为工作发力点,点面结合,精准施策。聚焦村规民约强治理,修订完善全区11038个嘎查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征集遴选和宣传推介活动,加强交流互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创新性开展“五改五提升”行动,提升农牧民思想觉悟和民族团结意识、孝老爱亲和诚实守信意识、创业致富和拼搏奋斗意识、科学文化素养和卫生健康意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全区建设5600多个“文明团结超市”,全面推进积分制管理,以“五个一点”的模式,即自治区、盟市支持一点,旗县政府投入一点,村集体经济拿出一点,爱心企业捐赠一点,面向社会募集一点,合力保障超市的投入和运行。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不断提升精神风貌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公永刚
3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40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探索集体婚礼、低碳婚礼……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治理高额彩礼、减轻人情负担、推行婚丧改革等重点领域,多措并举、分类施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节俭新风。
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江苏省分区推动,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治理婚丧宴席浪费现象,以推广“新风礼堂”等为抓手,为农民群众办喜宴提供场地、设备、服务,有效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在苏北地区集中治理婚丧领域高额礼金,培育文明新风。针对老年人群体,江苏省组建“妈妈婆婆说彩礼”协商议事会,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让老年人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风洗礼。
把移风易俗工作融入日常、做在平常,江苏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乡村广播、宣传栏等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群众转变旧观念、践行新风尚。与此同时,用活多种艺术形式,各地创作文艺作品百余部,每年开展千余场巡演,在寓教于乐中宣传移风易俗。此外,每年各地集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报、台、网、端、微”联动刊发相关报道、推出系列解读、策划互动话题,构建宣传矩阵。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典型影响带动更多人。江苏各地搭建自我管理平台,用好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破除陈规陋习。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移风易俗作为推选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重要标准,组织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代表担任结婚登记特邀颁证员,组织各类先进典型宣传倡导、身体力行移风易俗。
拧紧基层治理“安全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结合“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着重宣传民法典中关于彩礼的相关规定及“借婚姻索取财物”典型案例,引导群众强化法律意识,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抓好依法治理,德法并举、疏堵结合,依法打击婚介市场、殡葬领域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净化农村红白事文化市场。
江苏省将继续强化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移风易俗;强化结合融入,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动移风易俗;强化管理服务,用综合治理手段促进移风易俗。
抓好农村移风易俗 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 袭艳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中宣部部署,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乡村振兴的助力工程,全省联动、因地制宜,破立并举、创新推动,持续在广大城乡移旧俗、树新风。
全省一体化部署,上下联动“做起来”。坚持系统思维,构建起全省纵横协同、齐抓共管移风易俗的工作格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25个部门参与的省级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多部门深入基层调研,摸排各地存在的不同问题,形成针对性工作建议。建立挂点包联制度,明确16个省直部门各包联1个重点县(市、区),定期调度进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得下落得实。
聚焦关键性环节,工作推进“实起来”。找准移风易俗切入点、关键点精准施策,有力提升工作质效。推动省直部门结合职责分工,抓好分管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民政部门重点抓婚俗改革和殡葬领域整治,社会工作部门重点抓村规民约修订和志愿服务活动,团委、妇联突出抓好青年、妇女群体等。指导各地分区分片、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持续抓、深入抓、抓出成效。将移风易俗情况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评估内容。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等报备制度,推动党员干部做好表率。
办好实践性活动,鲜明导向“树起来”。常态化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让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热在基层群众。深入开展宣传宣讲,依托全省6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书记送新风”等文明实践活动。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分别在沂源、日照举办2024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山东示范活动、全国万人集体婚礼山东分会场活动。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从全省遴选出60余个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移风易俗工作案例,印发各地学习借鉴。
强化全环境宣教,社会氛围“浓起来”。集中开展全媒宣传,在全省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各级各部门、各主流媒体、宣讲力量协同发力,推出高质量网评作品、融媒产品,线上线下一体联动,全媒宣传形成大流量大声势。广泛开展文艺宣传,组织开展全省农民戏剧展演月等活动,创作推出一批移风易俗小戏小剧,选取25部主题电影、65个微视频,在全省进行展播。
深化移风易俗 涵养文明新风
□广东省茂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惠灵
茂名结合实施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新风。
转变观念是关键。茂名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结合,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推动新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创新开设“柏桥讲堂”,组建宣讲队伍,结合百姓身边故事,打造宣传文明新风的窗口,目前累计举办800多场次教育培训活动;打造移风易俗文化墙,编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口袋书”,创作文艺作品,引导村民树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观念;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破除陈规陋习,今年共开展1.1万场次,吸引群众参与超50万人次。
守正创新是根本。茂名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大力宣传推广优良习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同践行。推动“年例+非遗”“年例+文体”“年例+助学”等,引导“年例”(茂名农村每年一次集祭祀、祈祷、宴客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不比宴席比文化,2024年“年例”期间,全市开展非遗文化展演、文体竞赛等活动3860余场次,捐资助学超4000万元。破除办喜事讲排场、比阔气等陈规陋习,2014年,在全市推广“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号召干部群众通过种下“幸福树”“长寿树”等作为纪念,引领绿色文明新风尚。据统计,10年间,仅茂名高州市累计植树250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40多万亩。大力推广“重意不重礼”“讲心不讲金”随礼习俗,并纳入村规民约内容进行规范引导。
建章立制是保障。茂名将基层治理与道德建设结合,完善移风易俗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移风易俗真落地、出实效。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的作用,推动全市1907个村(社区)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增加更详细规定,让广大村民依“规”而治,以“约”促行。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500多个“积分超市”,推广“以实践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正向激励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积极性。大力弘扬本土“好心文化”,深入挖掘评选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先进人物,近年来,全市评选“好媳妇”“好邻居”“星级文明户”超6万户,用“模范效应”营造文明好氛围。
“三聚焦三找准” 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
□陕西省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边雅妮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宝鸡市把移风易俗与传承周礼文化、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相结合,依托“三聚焦三找准”,探索“全域谋划、婚俗改革、宣传引导”新路径,实现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等文明风尚约定俗成。
聚焦全域谋划,找准分类施策“发力点”。相继出台《关于在全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深化婚俗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等10多份文件,在全域谋划推进的同时,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分类施策。在全市1164个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村规民约规范婚丧嫁娶筵席标准、参与人数、办理天数、随礼标准,推行事前提醒告知、事中服务监督、事后评价回访。全市240余支红白事服务队、1896名乡村能人,参与红白事引导、监督、管理,群众婚丧嫁娶消费降低了三成。
聚焦婚俗改革,找准示范带动“突破点”。金台区依托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创建,探索建立党政联抓、条块联推、城乡联动“三项机制”,打造婚姻家庭辅导、红白理事倡导、乡村能人劝导、村史家风引导“四大阵地”,组建情定鹊桥交友、婚改政策宣讲、登记服务自助等“五个平台”,坚持党建引领、典型带动、文化浸润、表率示范、规范监管、氛围优化“六个维度”的“3456”婚改模式,涌现出5个零彩礼村;陈仓区依托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创建,实施婚俗宣教、婚姻责任、节庆服务等“五大工程”,化解婚姻纠纷585例,挽救破裂家庭235个。
聚焦宣传引导,找准为民服务“落脚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吸纳道德模范、“两代表一委员”、婚庆司仪等力量,组建移风易俗宣讲队1300余支,选聘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378名,常态化进村入户宣讲3000余场次;通过编发《好人之城 德润宝鸡——道德模范事迹汇编》,评树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挖掘周礼文化时代价值,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开展“崇德向善、周礼宝鸡”文明培育、强基工程集中示范等活动20余项,参与人数超500万人次。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婚事减半》《彩礼趣聊》等精品剧目30余部,让文明浸润灵魂、涵养美德,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走心。
坚持“五同五共” 推进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委书记 侯公涛
西平县地处河南省中南部,总人口88万。近年来,西平县以“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西平正能量”为切入口,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域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为服务基层治理、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力量。
坚持党群同建共享,明确“谁来抓”。落实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做到移风易俗层层抓。明确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八部门具体推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工作,县总工会牵头举办“鹊桥会”相亲活动。印发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领导干部、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
坚持全民同心共树,推动“典型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重点培树6种可学可及可做先进典型。树婚事新办典型,全县70%的行政村建立“红娘协会”,开展两届“海棠为媒定三生·移风易俗树新风”集体婚礼、“骑行婚礼”等,共有196对新人参与。树丧事简办典型,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倡导厚养薄葬。树勤俭节约典型,开展“节约餐饮示范单位”“节俭之星”评选活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树身边好人典型,开展“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学习宣传活动,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00余人荣获省、市、县好人称号。树孝老爱亲典型,推出百岁老人系列报道,举办孝善敬老饺子宴等活动。树邻里和睦典型,举办“每家端出一盘菜、我们小区充满爱”等活动,促进邻里沟通交流,和睦相处。
坚持任务同题共答,突出“重点抓”。依托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加强宣传引导,丰富实践活动,服务基层群众。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工程,建成80个主题公园,630面文化墙,遴选推广50余个“优秀村规民约”。开展“写家训·挂中堂·扬家风”“欢声笑语度新春·晒出最美全家福”等活动,弘扬优良家风。
坚持机制同建共治,确保“长效抓”。提倡办事从俭,在60多个村设立“村民大食堂”“移风易俗宴会厅”。依托公益红娘、见义勇为、心理服务、应急救援等六大协会,开展常态化引导。建立230个“爱心超市”,激励群众文明节俭办婚丧事。
坚持多方同推共进,创新“融合抓”。打造了50多个移风易俗示范村,建造“移风易俗馆”20余座。将文明实践与“五星”支部创建有机结合,推进农业旺县、城乡美县等“十县”建设,全县呈现出丧事简办多了、铺张浪费少了、移风易俗多了、陈规陋习少了等“七多七少”的喜人成果。
精准发力 各方出力 持续给力 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刘明
2023年以来,双辽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目标,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小切口推动文明风尚大变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上做了一些扎实有效的探索。
高位推动,下好“一盘棋”。确定“市委主导、乡镇主责、群众主体”的工作原则和“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综合施策”的工作思路,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机制,构建起职责明晰、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和操作性。制定印发《双辽市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等10余个文件,提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正向引导准则,明确婚丧喜庆菜品、烟酒、车辆等标准,并将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纳入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综合考评体系,促进有效落实。
强化宣传,算好“一笔账”。依托“理响双辽”“流动党校进家门”“小院党课”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围绕移风易俗开展宣讲活动20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推动移风易俗观念家喻户晓。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67场,组织志愿者、文艺轻骑兵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我先行”等主题活动600余场次。开展“书记帮你算算账”文明实践活动,挨家挨户为群众“算账”,讲清楚大操大办的影响,促进群众反思。全年有效劝导各类“余事不办”3500余件,农村家庭随礼年均支出减少5000—10000元。
因地制宜,激活“一张网”。全市190个村实现“一约四会”全覆盖,一村一约,因村施策,支持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较真碰硬,定期张贴红黑榜。各乡镇(街道)建立“移风易俗大食堂”,统一红白事办理标准和流程,为村民需求找到出口。全市10家“大食堂”累计承办宴席386场,共节约费用约116万元。通过“支部引领、屯组推动、十户联动”的办法,全市721个网格形成屯屯有人抓、户户有人管、处处有人盯的治理网络。将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纳入道德积分,月评选、季表彰,转化“无形引导”为“有形兑换”,目前已兑换商品12600余份,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真感受、得真实惠。
齐抓共管,打好“一套拳”。市委宣传部统筹规划全市移风易俗工作,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教育局等8部门分条线制定相应措施,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格局。组织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干部等群体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突出典型引领,全市评选“最美家庭”102户、“干净人家”1470户、“双辽好人”78人,评选表扬“移风易俗先进村”“弘扬新风好理事”“余事不办好村民”等七个方面的正面典型3265个,引导群众见贤思齐。
(文字整理/高珊 薛惠娟 陈华 赵泽众 王璐丹 梁潇)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