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2024):Franziska Keller等-通过角闪石研究岩浆演化

文摘   2024-08-12 00:13   福建  
角闪石在地球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角闪石作为一种重要的造岩矿物,在岩浆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角闪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关于近期岩浆演化的新见解。包括角闪石的形成条件、化学成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岩浆系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角闪石广泛存在于各种岩浆岩中,其化学成分能够记录岩浆系统的温度、压力和水含量等信息。理解角闪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揭示岩浆系统的动态变化。
角闪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关于岩浆系统演化的重要信息。角闪石不仅是岩浆结晶作用的产物,也是记录岩浆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角闪石的系统研究,可以揭示岩浆在不同深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理解岩浆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方法,样品采集与处理:样品选择: 从代表性火山和岩体中采集角闪石样品,确保样品覆盖不同的地质背景和演化阶段。实验方法:使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技术,对角闪石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分析。数据分析:通过对角闪石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研究其在不同岩浆系统中的变化规律,结合矿物共生关系,推断岩浆的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角闪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化学组成变化: 角闪石的主要成分(如Si、Al、Fe、Mg、Ca、Na、K)和微量元素(如Ti、Cr、Ni)显示出系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岩浆系统在冷却和结晶过程中的演化。压力和温度条件: 角闪石的成分变化与地质温压计结果一致,表明其形成于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浆演化的指示:水含量变化: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岩浆系统中的水含量变化,这对于理解岩浆的黏性和爆发性具有重要意义。结晶分异作用:角闪石记录的化学成分变化指示了岩浆在上升和冷却过程中经历的分异作用。

未来研究建议:

多矿物联合研究: 将角闪石与其他矿物(如斜长石、辉石、橄榄石等)的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揭示岩浆系统的复杂演化过程。高分辨率分析: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如原位微区分析,进一步研究角闪石中的微量元素分布和同位素组成。通过从角闪石的角度出发,理解岩浆演化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以下内容主要来源于:从角闪石视角看圣海伦火山的近期岩浆演化

主体内容

从多次火山喷发中按地层顺序采集的角闪石成分变化具有记录其地壳岩浆系统长期作用过程的巨大潜力。在圣海伦火山(Mount St. Helens,MSH),钙质角闪石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化学和结构多样的矿物,它存在于英安岩和共生岩浆包体中,贯穿整个阶段(Spirit Lake stage,约4000年的喷发历史)。它形成了三个具有不同地球化学趋势的种群,分别是高铝(AlO3含量为11–14.5 wt%)、中铝(AlO3含量为10–12.5 wt%)和低铝(AlO3含量为7.5–10 wt%)角闪石。

最早研究的火山灰记录(Smith Creek时期,距今3900–3300年)显示出双峰式的角闪石分布,其中下地壳的高铝角闪石核(主要从玄武安山岩到安山岩熔体结晶)和上地壳的低铝角闪石边缘(从流纹岩熔体结晶)记录了浅层硅质岩浆体受到来自下地壳储库的更镁铁质熔体的补充。在距今不到2900年的喷发期中,出现了富含不相容微量元素的中铝角闪石,这与储库条件向更热更干燥的岩浆转变有关,表明浅层硅质储库受到富含不相容元素的玄武质熔体的补充。深部结晶的高铝角闪石似乎不受这种富含不相容元素的玄武质补充影响,表明这些绕过了下地壳储库,可能是下地壳储库相对于圣海伦火山(MSH)下方上地壳储存向东偏移造成。角闪石已被证明是揭示MSH岩浆储存条件的敏感地球化学档案。与地球物理观测一致,储存和分异发生在两个主要区域:上地壳和下地壳储库(后者化学上分异程度较低)。上地壳硅质储库相对于下地壳储库向西偏移,捕获了成分异常的镁铁质(相比该地区典型的岩浆更干燥、更热且富含不相容微量元素),导致在过去约3000年的MSH火山记录中,角闪石及其载体中间岩浆的化学多样性增加。
主体结论

角闪石可以成为岩浆过程的强大记录档案。展示了来自圣海伦火山(MSH)多个火山单元角闪石主要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大量特征和化学数据库,清晰地表明了过去4000年中由不同镁铁质岩浆与两个主要储库(一个在上地壳,一个在下地壳)相互作用而导致岩浆输送系统的变动条件。已识别出三种不同角闪石群体(高铝,中铝和低铝),能够追踪过去3900年中岩浆系统的演化过程。

蚀变的高铝核的遗迹记录了从玄武安山岩到英安岩在下地壳中的连续熔体演化。低铝从浅层储库中的流纹岩熔体中结晶。这些角闪石生长的相应熔体的双峰性反映在计算的AEM(高场强元素)成分中。浅层硅质泥浆区的镁铁质重新补给由富含高场强元素(HFSE)的玄武岩记录,这些玄武岩在距今2900年的松溪火山灰中首次出现,标志着从之前的双峰熔体组成向连续熔体组成的变化。相应的AEM成分为中间成分,而同生镁铁质包体很少,均表明富含HFSE的玄武岩与浅层储库的英安岩泥浆混合,可能形成杂交的安山岩熔体。富含HFSE的玄武岩直接污染上地壳硅质储库的迹象包括结晶温度的升高、更干燥的条件以及角闪石中更复杂的分带模式,而深部结晶的高铝MgHst/Tsch则基本不受影响。这表明富含HFSE的玄武岩的数量相对于典型的弧玄武岩较少,或者主要绕过下地壳的输送系统。后一种假设与地震和大地电磁异常所建议的倾斜输送系统结构一致,即上地壳储库相对于下地壳储库向西偏移。

角闪石使我们能够揭示复杂的岩浆输送系统、绕过储库的补给以及MSH下方熔体的局部混合,这些都发生在几千年的活动中。因此,这种多功能的矿物可以作为火山活跃地区地球物理成像/监测的补充工具。特别是,我们展示了角闪石主要成分的连续范围(从高铝到低铝成分)并不一定意味着在几乎连续的地壳柱中结晶,而是可以通过在上地壳中来自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多样岩浆的混合来产生。

图1 MSH的火山岩和镁铁质包体(Encl.)成分。测量的包体(类型1-5)以灰色符号表示,带有粗色边框;讨论中的主要 dacitic 火山灰层的数据取自 Wanke 等人(2019b),以不同形状的彩色符号显示。(a)K2O 与 SiO2,(b)Nb 与 SiO2,(c)La 与 SiO2。图(a)中的高钾、中钾和低钾系列区域绘制参考自 Gill(1981)。文献中的全岩(wr)成分数据取自 Halliday 等人(1983)、Melson(1983)、Sarna-Wojcicki 等人(1981)、Smith & Leeman(1987)、Wanke 等人(2019a)和 Wanke 等人(2019b),以参考 MSH 喷发产品的完整成分变化。测量元素的1σ误差小于图中符号的大小。

表1 MSH Spirit Lake阶段主要 dacitic 火山灰单元和共熔包体中角闪石类型的分布。

图2 MSH不同类型基性包体中角闪石的背散射电子图像。(a) 类型1:正常分带的角闪石的辉石-辉长岩;(b) 类型2:角闪石分解的二长岩质岩浆;(c) 类型3:正常分带的角闪石的二长岩质岩浆;(d) 类型4:角闪石在橄榄石耗竭的条件下结晶的急冷玄武岩安山岩。没有橄榄石的晶体具有更暗、更高镁含量的核心。类型5的包体由于其外来性质被省略在此图中。

图3 Spirit Lake阶段中安山质火山灰和基性包体中角闪石的Al₂O₃直方图显示了从具有高Al₂O₃的MgHst/Tsch和低Al₂O₃的MgHbl组成的双峰分布趋势,到以中Al₂O₃组成为主的连续组成范围。图(a)中的1980年和2004–2006年喷发的数据来源于Humphreys et al. (2019)和Thornber et al. (2008)。由于其外来来源,第5类基性包体的角闪石数据未包含在此图中。图中的(n)表示来自每个单元的所有测量点(包括点测量和线测量)的数量。

图4 MSH中基性包体(a)和安山质火山灰(b–e)中角闪石的微量元素组成。不同单位用不同颜色表示。喷发时期以从下到上的地层顺序显示,符号形状各异;最上面的面板展示了共生的和外来石榴辉长岩包体。(b)到(e)中的有色区域表示基性包体中角闪石的组成。(b)中的1980年和2004–2006年喷发的角闪石数据分别来源于Humphreys et al. (2019)和Thornber et al. (2008)。MgHbl,镁角闪石;MgHst,镁哈斯廷角闪石;Tsch,钦克石。平均1σ不确定度小于所绘符号的大小。

图5 显微反射电子图像显示了MSH安山质火山灰中不同的角闪石分带类型选择:(a, b) 正常分带,具有可变的高铝核心和低铝边缘;(c, d) 斑点分带,包含明亮的高铝斑点和暗色的低铝斑点;(e) 多重分带,具有被侵蚀的中铝核心和内部暗色的高镁#区以及低铝边缘;(f) 多重/逆向分带,具有斑点核心和内部分带的高铝边缘;(g, h) 外来晶核,(g) 富含中铝、高Nb的钙质角闪石和(h) 库门石,覆盖有‘正常’钙质角闪石;(i) 无分带的中铝角闪石。

图6 MSH的镁铁质包体(a)和安山质火山灰(b–e)的AEM组成,根据Zhang等人(2017年)和Humphreys等人(2019年)计算。喷发期按从下到上的地层顺序显示,符号形状有所不同;最上面的显示镁铁质包体。符号和来源与图4中的1980–2008年安山质火山灰相同。左显示SiO₂的直方图,中间和右面显示Nb和La与SiO₂的关系。熔体包裹体(mi)的组成取自Blundy等人(2008年),全岩(wr)组成取自Wanke等人(2019b)。直方图包括M. Clynne的未发表全岩数据。注意,不同镁铁质单元的较高含量使全岩分析偏向玄武岩和安山岩组成。虚线表示玄武安山岩(ba)、安山岩(and)、安山质火山灰(dac)和流纹岩(rhy)的组成范围。代表性误差条表示每种元素的±1σ置信区间,基于Humphreys等人(2019年)的回归统计数据。
图7 MSH中镁铁质包体(a) 和 dacitic 火山灰层 (b–e) 中AEMs的成分,依据 Zhang et al. (2017) 和 Humphreys et al. (2019) 计算。喷发期按地层顺序从下到上显示,并使用不同符号表示;最上方的面板展示了镁铁质包体。从右到左依次为:La/Yb、Dy/Yb和 Eu/Eu*与SiO2 的关系。Eu/Eu*=EuN/√(SmN*GdN),下标N表示归一化为球粒陨石值(Sun & McDonough, 1989)。虚线表示玄武岩 (b)、玄武安山岩 (ba)、安山岩 (and)、英安岩 (dac) 和流纹岩 (rhy) 的成分范围。箭头表示在安山岩熔体成分下的角闪石主导分馏作用、在流纹岩熔体成分下的斜长石主导结晶作用以及在 Smith Creek 火山灰层中流纹岩熔体成分下的地壳物质同化作用。计算的不确定性以1σ误差棒表示。
图8 MSH在Spirit Lake阶段期间主要英安质火山灰层的喷发前岩浆条件变化。温度和氧逸度(fO2)通过使用Sauerzapf等人(2008)的方法从接触的磁铁矿–钛铁矿对中计算得出。水含量通过斜长石湿度计(Waters & Lange,2015)估算。本研究中获取的Pm单元的水含量不符合Putirka(2008)对于斜长石–液体对的平衡标准,因此被排除在此图之外。红色空心符号显示了Smith & Leeman(1987),Gardner等人(1995a),Gardner等人(1995b)和Blundy等人(2008)的数据。灰线表示阳起石的上限热稳定性(Geschwind & Rutherford,1992)。
图9 MSH的镁铁闪石中与压力相关的Al-Tschermaks(左图)和与温度相关的钠闪石交换(右图)的变化。研究对象包括镁铁闪石在镁铁质包体(a)和选定的英安质火山灰(b,c)中的变化。在Smith Creek期末发生的Ye火山灰(c)中,包含高铝的MgHSt/Tsch和低铝的MgHbl,而在Sugar Bowl期喷发的D火山灰(b)中,仅包含中铝的MgHst/Tsch。平均的1σ不确定性小于绘制的符号大小。

图10 展示了在Smith Creek期和Pine Creek后喷发期MSH下方岩浆输送系统的示意图。示意图中,Yn和1980年英安岩中的角闪石Al2O3含量被用作示例。1980年喷发的角闪石成分数据来自Humphreys等人(2019年)。系统的偏移几何结构是通过地震数据(Kiser等人,2016年)推测的。在Pine Creek之后,地壳上部的储库向更浅层垂直延伸,不相容微量元素富集的镁铁质岩浆导致了富集的中铝MgHst/Tsch的结晶。MgHbl表示镁铁角闪石,MgHst表示镁铁钙铁闪石,Tsch表示钙铁闪石。

主要参考文献
Wanke, M., Clynne, M. A., von Quadt, A., Vennemann, T. W. & Bachmann, O. (2019a).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diversity of mafic magmas from Mount St. Helen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74, 10. https://doi.org/10.1007/ s00410-018-1544-4. 

Wanke, M., Karakas, O. & Bachmann, O. (2019b). The genesis of arc dacites: the case of Mount St. Helens, WA. Contribu 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74, 7.https://doi.org/10.1007/ s00410-018-1542-6.

Gill, J. B. (1981) Orogenic andesites and plate tectonics.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Halliday, A. N., Fallick, A. E., Dickin, A. P., Mackenzie, A. B., Stephens, W. E. & Hildreth, W. (1983). The isotopic and chemical evolution of MountSt.Helen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3,241–256. https://doi.org/10.1016/0012-821X(83)90040-7.

Melson, W. G. (1983). Monitoring the 1980-1982 eruptions of Mount St. Helens: compositions and abundances of glass. Science 221, 1387–139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21.4618.1387.

Smith, D. R. & Leeman, W. P. (1993). The origin of Mount St. Helens andesites.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55, 271–303. https://doi.org/10.1016/0377-0273(93)90042-P.

Hopson,C.A.&Melson,W.G.(1990).Compositional trends anderup tive cycles at Mount St. Helens. Geoscience Canada 17, 131–141.

Pallister, J. S., Thornber, C. R., Cashman,K.V.,Clynne,M.A.,Lowers,H. A., Mandeville,C.W.,Brownfield,I.K.& Meeker,G.P.(2008) Petrol ogy of the 2004-2006 Mount St. Helens lava dome-implications for magmatic plumbinganderuption triggering.In: Sherrod D.R., Scott W. E. & Stauffer P. H. (eds) A volcano rekindled: the renewed eruption of Mount St. Helens, 2004–2006. USGS Prof Pap 1750,pp. 647–702.

Clynne, M. A., Calvert, A. T., Wolfe, E. W., Evarts, R. C., Fleck, R. J. & Lanphere, M. A. (2008) The Pleistocene eruptive history of Mount St. Helens, Washington, from 300,000 to 12,800 years before present.In: SherrodD.R.,ScottW.E.&StaufferP.H.(eds)Avolcano rekindled: The renewed eruption of Mount St. Helens, 2004–2006. USGS Prof Pap 1750, pp.593–628.

Humphreys, M., Cooper, G. F., Zhang, J., Loewen, M., Kent, A. J. R., Macpherson,C.G.& Davidson,J.(2019).Unravelling the complex ity of magmaplumbingatMountSt.Helens:anewtraceelement partitioning scheme for amphibole.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74,9. https://doi.org/ 10.1007/s00410-018-1543-5.

Thornber, C. R., Pallister, J. S., Lowers, H. A., Rowe, M. C., Mandeville, C. W.&Meeker,G.P.(2008). Chemistry,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of amphibole in Mount St. Helens 2004–2006 Dacite, a volcano rekindled: the renewed eruption of Mount St. Helens, 2004–2006.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750.

Franziska Keller, Maren Wanke, Nico Kueter, Marcel Guillong, Olivier Bachmann.2004.An Amphibole Perspective on the Recent Magmatic Evolution of Mount St. Helens,Journal of Petrology, Volume 65, Issue 1, January 2024, egad093, https://doi.org/10.1093/petrology/egad093.

欢迎加入学术交流和投稿群
备注“姓名+单位+GS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入地球科学与地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群。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介绍和宣传地质资源、地球活动和行星研究,以及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发展和演化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