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通知要求,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后,我省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教育厅和各市(州)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监督举报电话也一并向社会公布。
全面保障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
严格落实体育活动总时长。通知明确,“2小时”可以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课后服务、校外体育活动四个方面。我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2小时,可由1节体育与健康课、1个大课间及课间活动、1次体育锻炼的课后服务等时间组成。当天没有体育课的高中阶段学生,除参加大课间活动以外,学校要于课后统筹安排该部分学生参加不低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寄宿制学生,应当保证每天校园内体育活动总时长不低于2小时。走读或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体育课及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校外体育活动、体育家庭作业等保证总时长不低于2小时。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节体育与健康课,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要大胆探索,创新管理,可实施体育专业教师结对指导兼职教师(如1带2,1带3等)、“走班制”、学生数较少的2至3个班级共上一堂体育课等模式,以灵活应对体育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体育兼职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重点组织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担任文化学科的兼职体育教师,原则上不兼任本班的体育课程教学。
保证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质效。课间休息时,应督促学生离开教室,进行远眺或自由活动。大课间及课外锻炼时段,激励学生多奔跑、多运动、多见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要坚决杜绝表演式运动,保证学生锻炼达到应有强度,全面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并合理开发“金边银角”区域拓展活动空间。要加强家校社合作,用好公共体育场地(馆)。各地各校可统一安排周末或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鼓励和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
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各地各校应扩大体育教师队伍增量,优先招聘体育专职教师,统筹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支持计划,吸引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加强体育兼职教师(教练员)培训,鼓励培训后转岗为专职体育教师。各有关高校应加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与市(州)结对的高校,应通过派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支教、实习实训等方式,扩大支教帮扶力度。
完善竞赛体系,打造体育特色学校
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功能,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广泛组织班级、校际、学区(集团)等联赛。要围绕四川省“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品牌联赛,积极建设好区域赛事,切实开展市级、县级预选赛和各类别、各层级的体育竞赛活动,每所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办1次综合运动会,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参加1项(次)校级及以上的体育项目。
特色学校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先锋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性。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扶持力度,在充分保障建设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优先配置优质体育资源,打造一批体育特色强校。
为确保校园体育安全稳定,各地各校要坚持以体育人,加强赛风赛纪教育,明确教练员、运动员及所有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坚决贯彻“零容忍”原则,严厉打击校园体育竞赛搞勾兑、打假球、吹黑哨、服用兴奋剂等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制定详尽的体育安全风险防控预案,大型体育竞赛活动要落实“四不开赛”原则,即领队、医生、救护车、AED不到位不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