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种一棵树
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2024年中级经济师
考试仅剩3天
建议回归考点
和小鹿一起回忆精华考点!
中级经济基础
第三部分
18
第十八章
1、货币需求:经济主体在既定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其中,有效需求:货币需求是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的统一。派生需求:货币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2、①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现金交易数量说;交易方程式/费雪方程式:MV=PT。
②剑桥学派庇古提出现金余额数量说;理论:货币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 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③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叫流动性偏好论)提出者: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基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3、①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
②狭义货币供应量等于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单位活期存款,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③准货币= 单位定期存款+ 个人存款+ 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
4、数字货币的特点:匿名性、安全性、可编程性、高效率性。
5、①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②货币供应量包括 现金和存款两部分, 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③基础货币即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包括 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④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并创造派生存款能力有 3 个制约因素: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提取现金数量、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纳税款。
6、①货币失衡的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
②通货膨胀的类型按通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按通胀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型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型通货膨胀。
③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包括工资推进型和利润推动型。④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过度的信贷供给。
19
第十九章
1、①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具有 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②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③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储备货币是负债方的主要项目,包含 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④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业务: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2、改革后的 LPR以 中期借贷便利 ( MLF )操作利率作为标杆,在此基础上加点形成 LPR报价。
3、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通货膨胀率。③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4、①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③我国的长期性、结构性货币这个工具包括: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
20
第二十章
1、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中 最为核心的部分。
2、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最基本)、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3、①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按机构设置分类:单一银行制、总分行制;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专业化银行制、综合化银行制/全能银行制。
②不纳入存款保险范围的存款: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存款、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
③存款保险实行 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 50万元。
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4、①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 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②吸收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5、①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现金和中央银行存款、票据贴现、贷款业务、投资业务。
②贷款业务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在首位。
③商业银行的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6、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法玛提出有效市场理论。根据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的不同程度,市场有效性分为弱型效率、半强型效率、强型效率。
7、①票据市场的构成: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
②短期政府债券,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最高。③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是同业拆借市场。
21
第二十一章
1、①金融风险的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
②金融风险的分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③由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象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2、①发生货币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钉住汇率制度。
②金融危机的类型:债务危机/ / 支付能力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
③次贷危机是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债务危机阶段、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第三阶段-信用危机。
3、银行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部分准备金制度。
4、①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 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
②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债权理论的实践形式。
5、①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按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划分,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
②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按 监管客体的角度划分:综合监管体制(英国;瑞士、日本、韩国)与分业监管体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顺序:单一全能型体制→分业监管体制→ 综合监管体制。
6、影子银行是指 常规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中介业务,通常 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和期限等风险因素进行转换扮演着 “ 类银行 ”的角色。
7、①巴塞尔协议的构成: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 年巴塞尔报告(旧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 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 2010 年巴塞尔协议III。1988 巴赛尔协议关注信用风险,2003巴赛尔协议新增市场风险、操作风险,2010巴赛尔协议新增流动性风险。
②巴塞尔委员会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自 2011 年初按照3%的标准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留存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 2.5%。
22
第二十二章
1、①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 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人为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 以美元为中心 的固定汇率制度。
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间价形成机制。
2、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会员国的国际储备包括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FIMF的储备头寸 、 特别提款权。
②由于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 95%以上, 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③外汇储备包括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
3、①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 英国是最早采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金本位制是 自发的固定汇率制 。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来的 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4、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贸易。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
③份额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
④备用安排是国际货币金组织所确定的为解决成员方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而设立的。
5、①点心债 : 在香港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②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 熊猫债。
中级经济基础
第四部分
23
第二十三章
1、统计学的两大分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①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判断线索如下:收集、整理、展示(图表)、描述【描述数据的增长趋势(增长率、比率)、集中趋势(均值、中位数、众数)、离散程度(方差、 标准差、 离散系数)、分布形态(偏态系数)】;
②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判断线索如下:样本、推断、估计、验证、假设、抽样调查、最小二乘法、t检验。
2、变量与数据的分类①可以进行数学运算,定量变量/数量变量;
②不能进行数学运算,定性变量,又可以分为:不能排序的分类变量和可以排序的顺序变量。
3、数据的来源①按数据的收集方法划分,直接调查或测量的观测数据和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以及其所处的实验环境收集到的实验数据。
②从数据使用者的角度划分,直接数据/一手数据;间接数据/二手数据。
4、丹麦,彼得•诺尔,提出数据科学;大数据的“4V”特性:数据量大(Volume)、数据多样性(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数据的产生和处理速度快(Velocity)。
5、数据挖掘的方法:①监督学习(分类、回归);②无监督学习(聚类、降维);③半监督学习。其中因子分析属于降维,是无监督学习。决策树、随机森林属于分类,是有监督学习;线性回归属于回归,是有监督学习。
6、统计调查的分类:①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全面统计报表、普查)和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②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一定时期内)和不连续调查(一定时点上)。
7、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特点:
①一次性、周期性;
②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经济普查每10年2次,末尾为3、8 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每10年1次,逢“0”年份实施。农业普查每10年1次,逢“6”年份进行。
③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④使用范围比较窄。
8、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特点如下:①经济性-最显著优点;②时效性强;③适应面广;④准确性高。
9、重点调查是非全面调查,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典型调查是非全面调查,是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样本信息无法推断总体。
10、统计质量评价标准:真实性(对基础数据质量的评价)、准确性(对统计数据生产科学性的评价)、完整性(对统计数据全面系统反映客观实际程度的评价)、及时性(对统计数据生产效率的评价)、适用性(对统计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经济性(对统计数据成本效益的评价)、可比性(对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度的评价)、协调性(对统计数据间逻辑关系的评价)、可获得性(对统计服务质量的评价)。
24
第二十四章
1、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
①均值/平均数,均值适用于数值型数据,均值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充分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
②中位数,中位数适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尤其适于偏斜分布的数值型数据(收入)。(需要先排序,再找中间位置);
③众数,适用于分类数据、顺序数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④稳定性来看,均值>中位数>众数。
⑤中位数和众数均没有充分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
2、离散程度与集中趋势的关系:离散程度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代表性差;离散程度小、代表性好
3、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
①方差,数据组中各数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代表数据值和均值之间的平均距离。方差≥0。方差小→数据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小→均值的代表性好;
②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不同变量的离散程度,标准差的大小不仅与数据的测度单位有关,也与观测值的均值大小有关。标准差与方差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对极端值敏感。
③离散系数,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
4、分布形态的测度指标
①测度数据分布偏度的指标是偏态系数。偏态系数取决于离差三次方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三次方的比值。其中,偏态系数等于0:数据的分布对称。偏态系数为正值,说明分布为右偏。偏态系数为负值,说明分布为左偏。偏态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越大。
②标准分数(Z 分数),标准分数=n,代表该数据与均值之间差了n个标准差。约有 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1,+1]范围内。
5、变量间的相关关系①按相关程度,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不相关;
②按相关的方向,正相关、负相关;
③按相关的形式,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散点图也要熟悉)
6、Pearson 相关系数①0<r≤1:正线性相关,-1≤r<0: 负线性相关;
②r=1:完全正线性相关,r=-1:完全负线性相关,r=0: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③|r|≥0.8:高度相关,0.5≤|r|<0.8: 中度相关,0.3≤|r|<0.5:低度相关,|r|<0.3:相关程度极弱,可视为无线性相关关系。
25
第二十五章
1、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
①总体,调查对象的全体。
②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样本是一个集合;
③总体参数是总体指标值,总体参数是未知的常数;
④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中各单位的数值计算,样本统计量是随机变量;
⑤抽样框是供抽样所用的所有抽样单元的名单,是抽样总体的具体表现,抽样框必须完整,包含所有个体。(总体是“调查谁”;样本是“抽中谁”;总体参数是“调查啥”;样本统计量是“在抽取的样本中调查啥”)
2、抽样调查的类型
①概率抽样,依据随机原则,分为等概率抽样、不等概率抽样;
②非概率抽样,抽取样本时不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判断抽样(调查人员依据调查目的和对调查对象情况的了解,人为确定样本单元)、方便抽样、自愿样本、配额抽样。
3、抽样调查的步骤为:确定调查问题→调查方案设计→实施调查过程→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4、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①抽样误差,由于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出现的误差。
②非抽样误差,分为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被调查者拒绝接受调查)、计量误差。
5、5 种概率抽样的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是等概率抽样。
②分层抽样,在条件具备时,如果各层的总体方差已知,不等比例抽样的抽样误差可能比等比例抽样更小。分层抽样不仅可以估计总体参数,也可以估计各层的参数。每层都要抽取一定的样本单位,样本在总体中分布比较均匀,可以降低抽样误差。
③系统抽样,最简单的系统抽样是等距抽样。
④整群抽样,将总体中所有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的群调查其全部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的群则不进行调查。
⑤在大范围的抽样调查中,采用多阶段抽样是必要的。
6、在选择估计量时,通常关注 估计量的3个性质:①无偏性(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是等于总体均值);②有效性;③一致性(随着样本量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
7、
8、①对于大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对样本量的需求几乎没有影响。②对于小规模的总体,总体规模越大,为保证相同估计精度,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增大。③随着样本量的增大,增加同等样本量所增加的精度幅度呈下降趋势。
26
第二十六章
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有明显区别:
①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 具体形式;
②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也 无法从一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而回归分析,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后,根据数学方程式从已知量来推测未知量。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βO+β1X+ε,因变量 Y= 自变量 X的线性函数(βO+β1X)+ 误差项ε 。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E(Y)= =βO+β1X,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图示是一条直线。
3、最小二乘法是寻找最好的回归模型的方法,使 因变量的观测值与 估计值之间的离差(残差)平方和最小。
4、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拟合效果的测度方法是决定系数。现实应用中 R²大多落在 0 和 1 之间,R²越接近1,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
②t 检验用于验证自变量 X 对因变量 Y 是否有显著影响。
27
第二十七章
1、时间序列的分类:
①绝对数时间序列,由时期序列(加总有意义)和时点序列(加总无意义)构成;
②相对数时间序列,以 “ 比值 ”的形式出现;
③平均数时间序列,名称中带有 “ 平均 ”字样。
2、平均发展水平(也称为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①时期序列的序时平均数计算,采用 简单算术平均数;
②连续时点序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采用一次平均法,间断时点序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采用两次平均法。
③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不能就序列中的相对数或平均数直接进行平均计算,必须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进行对比。
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①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前一期水平;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最初水平;
②平均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的平均数。
4、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其中定基是环比的连乘积,环比是定基的相邻比。
5、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 不能互相推算。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增长速度的比率 不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6、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7、增长 1%的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报告期前一期发展水平×1%。
8、时间序列的成分:
①长期趋势,时间序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呈现的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变动。
②季节变动: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③循环波动:时间序列呈现出的非固定长度的周期性变动。
④不规则波动,往往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
9、平滑预测法:
①移动平均法,第 t+1年的预测值=K年观测值的平均数;
②指数平滑法,第t+1年的预测值=ax第t年的观测值+(1-a)x第t年的预测值
温馨提示
往期回顾
2024年考后估分路径将在考后第一时间发布,
欢迎大家积极提供回忆版真题,
小鹿带大家来估分哦~
保持状态,积极备战,
全力冲刺,坚持到底!
2024年稳稳上岸!
备考艰辛,小鹿一直在你左右!
Always be here for you!
让你备考的每一分钟都能真正学到知识!
关注小鹿公众号
【发消息】回复
“资料”
免费获取24年通关必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