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胜利召开

文摘   2024-10-20 14:59   山东  
2024年10月18日-20日,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主办的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在黄三角农高区召开。本次会议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聚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盐碱地技术创新领域专家学者、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盐碱地综合利用良策,共谋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大计。

大河奔涌、尾闾奋楫、渤海听涛、绿野揽梦,3年前的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三角农高区视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战略意义。山东省、东营市、黄三角农高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加快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关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指出,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建设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科技抓手,对于健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东营市以黄三角农高区为主阵地,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在盐碱地种业创新、科技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成效显著,初步趟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子。目前,东营市正在聚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布局40个片区75个项目,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下一步,将与全国不同类型盐碱地区和科研单位开展更为深入、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加力提速推进盐碱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创出特色、创出模式、创出品牌。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以来,成立了由山东省政府分管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共建领导小组,建立了“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中心主任”的组织管理架构,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在东北、西北、华北设立了3个分中心和16个试验站,在河北、新疆设立了旱碱麦和盐碱地特色林果产业创新基地,中心总部与3个分中心、16个试验站签订目标任务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同组织科研攻关,初步实现了对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组建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专家服务团,对盐碱地改良模式、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模式以及后续管护、监测等工作给予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累计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超过1400万亩,让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东营模式”“东营经验”惠及全国。成立了由唐华俊、康绍忠、曹晓风、种康等9名院士领衔、30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设立院士工作站3个,组建了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核心专家深度参与国家有关重大政策文件起草工作。成功落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华东管理分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等一批本地化科教机构,引进专家团队108个,集聚科研人才1098人,其中外籍专家9名。新组建45支核心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实施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工程、良种工程、乡村振兴提振计划、“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等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37项,建成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田间耐盐鉴定标准试验平台等1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探索构建起“五位一体”(种源保存评价-实验室分子育种-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的盐碱地育种创新体系,可为全国育种创新团队提供作物耐盐筛选、鉴定和长期定位监测等科研服务保障。试验示范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943个,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其中已审定新品种11个。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工程等措施,探索构建了“节水、控盐、优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体系,创新暗管优化设计智能高效排盐、垄作滴灌水肥剂一体化精准控盐等成套技术模式,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肥料利用率和亩均效益“三提升”。计划到2025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推广耐盐碱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构建盐碱地生态化利用技术体系和标准,带动全国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以上。到2030年将建成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高地、人才培养集聚高地、机制创新试验场、产业技术策源地、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真正成为引领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会上,举行了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仪式,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介绍了工程实施的背景、意义、总体设计和预期目标等情况。该示范工程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举措。由山东省科技厅具体组织,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形成协同创新团队,按照以种适地、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重大产品和装备创制、分级分类利用技术模式等五个维度,顶层设计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拟分四期组织实施。第一期示范工程实施周期三年,将筛选培育耐盐新品种(系)22个以上,研发关键技术17项以上,构建区域产能提升模式8-10套,核心示范区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辐射推广面积1300万亩以上,孵化企业2-3家,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盐碱地科技领域优势创新资源进一步向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集聚,强力支撑山东盐碱地综合利用在全国“走在前、挑大梁”。

会上,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和盐碱地特色产业(黄河口大米)发展报告。为使公众更加科学系统地认知盐碱地,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组织编制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4)》,从科学技术的视角,系统介绍了我国盐碱地基本情况,梳理总结了盐碱地综合利用主要技术发展轨迹、重要科技进展、成效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盐碱地特色产业(黄河口大米)发展报告》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组织撰写。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重点要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报告指出,黄河口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主要产地为山东省东营市,盐碱地稻米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稻米中钙、铁、钠、钾等矿物质含量以及总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等显著高于非盐碱地稻米,应充分利用盐碱地的资源禀赋,做好品质,做强功能,做足特色,瞄准盐碱地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会议期间,配套组织召开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三次会议,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协同创新推进会议,以及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巡展和实地观摩等活动。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院士专家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开展技术创新的实践作了交流发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副省长陈平,市委书记、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书记杨国强,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英坤,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司副司长陈宏生,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二级巡视员何艺兵,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梁金光等领导、专家、嘉宾出席会议。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高示范区
由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管委会重要政务活动、工作动态、行业资讯、政策解读以及与农高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