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花园的社会修复作用已经从单一区域中心扩展到全国的自治中心,形成了一幅社会修复的宏大图景。我们坚信,我们共同播种的希望种子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和谐与美丽,善意和温暖将取代冷漠和遗忘。
感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对gooood的分享
为了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健康中国”的重要理念、城市更新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师在社区”以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议,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的指导下,产学研共建与战略合作单位森世海亚集团有限公司的共同支持下,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协同《中国园林》杂志社和全国风景园林院校联合举办2024年第四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
本年度活动以社会修复为主题,以疗愈花园作为主要实验方向,行动覆盖全国43个城市,吸引了127所院校的161个小组参与落地了104个社区花园,累计开展上千场活动,总参与人数超过13000余人,线上线下的传播和影响超过了8万人。160余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积极参与到本届行动运组织运维中,建立了突破空间障碍的交流社群,为科技志愿服务,探索了新的形式和路径。
百姓园林倡议下的
从重建附近到社会修复
在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强调了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研究和创新的号召。他指出,风景园林专业应加强生态、资产、社会和文化属性的研究,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求,并打造国家文化名片。李如生表达了对风景园林专业品质、韧性和生命力的信心,并呼吁风景园林人积极改革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社区花园是民众共建共享的开放空间,就是百姓园林。百姓园林就是从百姓中来,由百姓而建,为百姓服务的园林。从百姓中来,以人民为主体,引导居民参与规划,表达愿景;由百姓而建,通过身体力行实现空间与社会的共建;为百姓服务,不仅是专业者服务百姓,更是百姓间互相服务,共同塑造美好家园。百姓园林为社会修复提供了空间基础和人文氛围,社会修复则丰富了百姓园林的内涵与功能。
社区花园行动是百姓园林理念的具体实践,它不仅关注空间的更新与美化,更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修复的进程。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推动下,有助于重构社区关系,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活动概况
从【重建附近】到【社会修复】
社区花园行动或许是一种可能
——项飙
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近30年来,城市建设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私人和公共空间。然而,传统社区逐渐消失,社区重建频繁,居民“拥有的”公共空间及邻里交往却逐渐萎缩。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人文关怀与空间纹理,忽视了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性。
本年度活动特别加强对风景园林社会属性的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百姓美好生活。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本次活动以社会修复为主题,参赛队伍需要以疗愈花园作为营建方向,推动社区花园从自然疗愈到社会疗愈的社会修复过程。社区花园是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全国社区花园10年的实践中,通过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的结合,以基层公众参与为核心,发动多主体多条线共治共生,重塑公共空间,重建“附近”关系。以公众参与、基层自组织、基层参与系统生发等社会机制创新,促进基层个体“主体性”回归,从“空间修复”走向“社会修复”。
02 参与信息
03 本届特色
二等奖
云端小花园
乡村儿童链接下的校区型社区花园营造参与路径
▲活动过程图
▲运维管理制度
▲花园建成图
莫愁·邻屿花园
睦邻友好、共建共享
地点:南京
指导老师:南京农业大学 王欣歆/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文乔/南京艺术学院 江加贝
华东-51小组:古淑玥(组长)、岑宇舒、符妍昕、胡悦、靳柏君、王义成
社会修复的核心在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该项目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个疗愈花园,更是在精心培育一个社会修复的绿洲,将莫愁湖社区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互关怀的社区,让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从而将社区花园打造成为一座心灵的补给站,陪伴社区居民走过春夏秋冬,让他们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平静,在园艺中寻找快乐,在社区中寻找温暖和爱。
其中,项目小组联动莫愁湖公园和莫愁湖小学,将家庭、学校和社区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一个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联系的平台。并在相关园艺疗法活动中强调环境的美化,同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疗愈心灵、恢复社会关系。其中,小组成员鼓励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通过种植、彩绘、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合作的社区文化。
▲各行动阶段内容
▲活动现场
“疗”胜于“芜”
老中青幼齐聚的社区花园
地点:杭州
指导老师:香港理工大学 楊千慧
华东04小组:吴禹澄(组长)、吴涵之、杨伞琦、季佳晨、謝沚諺
位于杭州绿城杨柳郡的这座社区花园由居民同养老中心里的长者共同打造,旨在为住在院舍的长者和住在社区的居民们提供一个交流园艺和赏花观草的疗愈空间。本项目在设计内容上强调空间设计和运维设计相辅相成,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居民和长者作为生活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花园的设计和建设中。我们在空间设计中使用沙盘模型(即开放性工具)帮助没有设计背景的参与者们表达需求和灵感创意。在共同设计过程中,专业设计者将为非设计背景的参与者提供一定的设计引导,包括告知合适的空间尺度,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以及鼓励参与者思考未来这些空间的使用场景等;在运维设计中参考“世界咖啡厅”模式,邀请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花园运维模式和管理方法的讨论。通过疗愈花园的营造活动的举办,现在养老中心的社区关注度正在慢慢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紧密性也在逐渐地修复。
▲营建活动过程
▲设计概念核心
▲“世界咖啡厅”模式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董楠楠 / 四叶草堂 范浩阳
华东-46小组:黄筱丽(组长)、王晗坤、李云海、汤思邈、钱思涵、钱思语、李凌灵、任昱杰、励清芷、彭文煊、李方禾、李方兴、张翌洋、边朗予、马振超、钟长民、冯誉、司云节、熊建文、李晓宁、刘采云、施嘉劲、李琳、刘劲松、黄东江、王琴秀、左传社、王鑫、周慧、刘登富、黄佳
植梦园位于上海市赤峰路 89 弄内,处于同济大学本部和南校区之间,其独特性显著。它诞生于居民的自发行动,由居民自行发起并自筹资金进行共创共建,在社区花园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的居民自主性。在仅 43 平米的启动区域内,凝聚着居民对改善社区环境的热情与努力,且借助高校周边的文化氛围优势,为花园注入独特气质。其可学习之处在于,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居民自主推动社区建设的成功样本,证明即使资源有限,通过居民团结协作、自筹资金也能实现环境更新,促进邻里理解信任,进而推动社区事务共治,助力社会修复进程。
▲多方工作方法
▲花园成果展示
地点:北京
指导老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巩如英/北京林业大学 钱云/北京林业大学 向岚麟/江西农业大学 李宝勇
华北-07小组:姬雨晴(组长)、谢梦苒、王雨晨、郭果欣、鲍抒渲、魏琪轩、李天姿、高连义
复愈花园是一个灾后重建与文化复愈相结合的绿色行动。在2023年北京特大洪水后,共建行动以乡村文化复愈为核心,从灾难中孕育新生,通过深入的村庄调查和文化空间调研,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花园建设紧密结合当地政策机遇,如百千工程、诗画乡村、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等,将乡村重建与提升乡村品质相融合。在建造实践中,项目注重使用本土化、可循环的材料,推动了低消耗、零废弃的绿色建造理念。此外,项目通过教育和传播绿色营建的要点,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其他乡村的绿色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花园建成效果
方巷共智农园
村民矛盾改善的契机
地点:南京
指导老师:南京工业大学 刘晓光 /南京工业大学 罗靖/南京工业大学 陈妍
华东-07小组:吕奕阳(组长)、张曼曼、刘东洋、纪定成、耿子皓、王玺玮
方巷共智农园选址于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方巷新村主入口南侧近三角形场地,所在社区是有着 500 年历史的古村,有独特的 “方巷走北” 非遗文化,且村民虽经历 “农转城” 仍保留开荒侍耕习惯,但此前功能单一且缺乏运维机制,场地还存在邻里土地矛盾问题。方巷共智农园为解决此类社区公共空间利用及邻里矛盾提供了范例,通过公共参与和社区合作,促进了社区和谐与文化共鸣。在挖掘古村文化、整合农耕传统与现代社区需求方面具有探索意义,可启发其他类似社区如何优化土地利用、构建运维体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并传承文化特色。
▲农园平面图
▲农园方案
▲活动合影
落日花园
高校多专业合力协作
地点:苏州
指导老师:西交利物浦大学 常莹/苏州致朗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姚臻/苏州观徼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方然
华东-54小组:胡宏辰(组长)、刘珈伊、王琛琪、赵语欣、陈玥萦、李昀真、常艺洋、陆荣庆
落日花园位于西交利物浦大学 SIP 校区北区工科楼三楼公共平台,是多专业学生合作参与建设的公共空间。花园的共建参与工作坊计划旨在通过共同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工作坊包括自我种子连接、疗愈花园制作、废弃材料循环利用等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参与者可以学习积极思考、园艺技能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融入环保理念。此外,MIT U理论的应用,尤其是“在场”和“自我探询”的原则,有助于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意识,培养对项目的更深层联系。西浦社区花园的建设,不仅为校园增添了绿色,也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共同成长和学习的空间。
▲平面功能介绍
▲特色主题
小怪兽的秘密花园
失落林荫下的社区疗愈园
地点:南京
指导老师:南京农业大学 魏家星/南京农业大学 张明娟
华东-42小组:赵嘉仪(组长)、宋清山、李思盈、张昕笛、杨一帆、陈沁颍、刘雪瑾、陈凯
小怪兽的秘密花园以“小怪兽”为主题营造出充满童趣与奇幻色彩的氛围,且定位为社区疗愈园,注重通过自然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心灵的治愈。在儿童友好方面,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互动环节,如科普课堂和昆虫探索活动,为儿童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玩耍需求。同时,注重社区参与和自然教育的结合,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花园的维护与建设,利用季节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使花园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成长空间,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与活力提升。小怪兽的秘密花园为社区花园建设提供了主题化、功能化的思路,启发其他社区依据自身特色打造独特主题,增强花园吸引力与凝聚力。同时,丰富多样且贴合自然规律的活动策划,能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促进社区和谐,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花园的多元价值。
▲改造前后
▲花园效果图
花草芬芳共创花园
与医疗机构合作,关爱社会健康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刘悦来 /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同予
华东-01小组:姚菁怡(组长)、杨官邑、张鑫媛、郭嘉昕、尹晓萌、关瀚驰、余泽汝、李贞、林叔、林姨
为了将关爱和疗愈传递到更广阔的领域,花草芬芳共建花园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建。小组成员与附近居民和医院工作人员一起,通过感官体验法和园艺体验法,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刺激人的五感,以促进情绪安抚和压力舒缓。花园内种植的疗愈植物既丰富了视觉体验,又增强了教育功能。这一过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社区凝聚力的培养。运维方面,花园采用了多方共建的模式,并定期举办运维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和医护工作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花园建成前后对比
▲花园成果展示
心灵疗愈花园
心理学专业属性“正念”融入心灵疗愈花园
地点:西昌
指导老师:西昌学院 原军超
西南-20小组:宋韶涵(组长)、余丹、孙宇欣、刘慧、李加玲、唐乐、陈纲琴
心灵疗愈花园,是由一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彝族村落打造的开放的社区花园。发动村民力量共商共建共享,以共同的花园为依托,以我们的心理学知识为特色,利用花园的绿植开展一系列的正念活动,自然美育活动,科学小课堂,亲子互动活动,自然疗愈活动等。将我们的专业属性“正念”融入心灵疗愈花园,带领村民们怀有好奇心,不加评判地去关注当下。通过探索自然在村民们心中“种”下心灵的种子,在合作沟通中体会自我,让孩子们学会爱自己,让“种子”好好成长。活动旨在通过低耗方式与村民共建社区花园来改善环境、突破边界、重建关系,建立我们与村民,我们与吉木德村这个村落,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发现更多生活的意义和美好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外开花,我们在用实际行动和村民们建立了一次又一次的关系。我们正在借助正念自然疗愈的力量,将“一粒种子”的精神传播到更远。
▲活动照片
幸福“太阳花”睦邻公共空间
儿童友好社区营造
地点:西安
指导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光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鲍璇
西北-13小组:王钰棋(组长)、李瞳缤玥、任添乐、周仪婷、张馨月、刘宇涵
为更好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环保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苍耳营造学社进行本次有意义的社区环境改造活动。社区居民和儿童需要一个休憩和游乐花园,于是我们提出了“儿童友好社区花园”理念。我们希望我们的社区花园不仅能成为一个空间,更能升华成翰林新苑的崭新名片。它包含着对于在设计中经常被忽视的儿童群体的考虑,还响应着环保的崭新理念。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提出了核心的设计策略:让社区儿童携手参与到花园的设计和改造中。形成一处舒适的绿色环境,并让社区居民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调研儿童、居民的意向,我们制定了整体的设计方案既考虑了儿童的游玩环境,又考虑了作为社区的入口空间所具备的观赏性质。通过将裸露在外的空调机箱和水泥地面的重新设计,重构了社区绿地,丰富了视觉体验,同时赋予该空间以新的生命力。
▲花园平面图
▲花园照片
“小集乐”花园
居民共建修复社区花园
地点:南宁
指导老师:广西艺术学院 林雪琼/广西艺术学院 黄思成/广西艺术学院 潘振皓
华南-04小组:李重放(组长)、高晓阳、黄清燕、郑蓓、李宗桓、唐珍星
“小集乐”花园设计营造旨在于为居民修复休憩环境。项目针对城中村菜市场停车场区域的公共休憩空间,由师生团队发起“共享共建共治”行动。联合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幼儿园小朋友等成员共同进行场地修复,邀请居民从设计到营造全过程参与。采用废旧物再利用并利用艺术创作手段打造 “集乐” 共享花园,用艺术点亮城中村破损环境。同时,通过生态科普与创意手工课在社区幼儿园开展公益课堂互动,共同打造童趣环境,为社区文明、生态、和谐、有爱注入种子力量。希望通过此次营造活动,不仅让破败的环境得到修复,也使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重塑社区活力。
▲改造前后对比
知野绿洲共建花园
多方力量共建下儿童友好社区花园
▲花园成果展示
“半亩方塘”校园疗愈农场
多功能一体的创新型生态农园
地点:合肥
指导老师:席冬亮-合肥城市学院 夏雨朦-合肥城市学院 郑艺涵-合肥城市学院
华东-20小组:陈旭(组长)、张德荣、韩林峰、王兆轩、艾飞宇、季兆阳、许俊杰、杨佳辉、艾青、邓阳光、聂照阳、刘家诚、徐晨、陈丽华
合肥城市学院“半亩方塘校园疗愈农场”是一个创新的校园生态农园。它利用学校边角料地块和楼梯间闲置空间,打造集教学实践、园艺疗愈与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农园。花园采用生态可持续种植方式,采用堆肥、酵素、厚土栽培等技术,避免了化肥农药使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和土壤肥力提升。同时,花园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园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平台,滋养了心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教学实践、园艺疗法与劳动教育的综合平台,半亩方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提升了技能水平,并通过参与菜园的日常管理和园艺活动获得学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热情。这个项目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为社区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教育和疗愈空间。
▲农场功能分区图
▲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举办“园艺疗愈活动”
拾光漫步疗愈花园
城市特殊空间的疗愈花园共建机制探索
地点:南京
指导老师:南京林业大学 杨艺红 / 罗德岛设计学院 吴东辰 / 南京林业大学 陆熹
华东-01小组:李美慧(组长)、丁梓函、周钟毓、朱程艺、高卓然、支娟、马颜可卿、姚诗琪
为创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推动“医—校—社”的深度合作,南京林业大学的林家营造团队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南京市老年病医院)团委共同发起共建项目,在南京市首家公立三级老年病医院内打造“疗愈花园”,项目旨在通过系列疗愈活动提升人文关怀,营造更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推动社会责任感的展现和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开展参与式共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探索植物疗愈创新方式,收集整理各地区适宜种植的疗愈植物,并形成资料库;选择花园内代表性植物,开展“共绘疗愈植物科普牌”活动,用于教育和展示植物的疗愈功能。花园共建完成后,团队也关注着花园的持续更新。通过对疗愈行动的具体总结,团队成员整理并发布了疗愈花园工具包,策划并举办多场花园运维活动。与此同时,共建活动也撬动医院中的花园使用者们自发地进行运维与更新。由此,团队逐步探索城市特殊空间的疗愈花园共建机制,形成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自发合作共治方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增强社区的整体链接与凝聚力。
▲项目开展全流程框架图
▲花园成果展示
活动得到了高校的大力支持,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营建行动。社区花园的社会修复作用已经从单一区域中心扩展到全国的自治中心,形成了一幅社会修复的宏大图景。我们坚信,我们共同播种的希望种子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和谐与美丽,善意和温暖将取代冷漠和遗忘。
在未来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和营造中,我们期待继续携手合作,共同重建附近,修复社会,改变世界,共创美好未来。
如需合作请电话联系或加微信,18637207311(微信同号)
本公众号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公众号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遇下载附件,请点击阅读原文至网站查阅并下载文件(推荐使用电脑浏览器下载)!
您的点赞+在看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