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因姓孟而自豪”?

文摘   2024-10-21 19:59   湖南  





新媒体管家

点上面"孟氏大家族",加入孟氏大家庭!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孟”,就请您先点上面蓝字“孟氏大家族”,再点关注,即可每天免费阅读,弘扬孟氏文化,共建繁荣孟氏,传播孟氏正能量。

现在人们在聊天过程中经常说到“我因某某而自豪”,我们孟家人也经常在叙家常时说“我因姓孟而自豪”。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我因姓孟而自豪”吗


一、具有引为自豪的渊源历史


1、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有谱为证,我们孟氏起源于公元前30世纪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在远古时代中国领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部落,他们彼此间经长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斗争,有些逐渐融合了,有些发展起来。居住在东方的人统称为“夷族”;居住在南方的人统称为“蛮族”;居住在北方的人、西方的人统称为“狄族”、“戎族”。炎帝和黄帝居住在中部地区。黄帝原先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其他部族和炎帝族,与之融合,逐渐在中部地区确定了领导地位,从而中华民族的雏形由此产生,也是炎黄子孙的由来。黄帝,姬姓,号轩辕氏。


2、周朝建立,周公辅政

黄帝的后裔文王之子周武王建立了大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之弟周公旦辅佐朝纲。特别是周武王病故后,子成王幼年继位,由周公旦摄王位,代行国政。

大周朝从公元前1046~前256年,历时近800年,是历史朝代最长的。这与周公旦建立了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政策有关,概括起来就是分封诸侯、立宗法制、大兴周礼、普设六官。分封诸侯,主要分封了同姓诸侯,以藩屏周。鲁国是其中最为显贵的公爵诸侯国;立宗法制度,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天子大宗,天下共主;大兴周礼,制定了一套礼法、礼治、礼仪和礼节,使天下人以礼而行;普设的六官,指的是六部的官,即天官冢宰治理天下、地官司徒治理教育、春官宗伯施行礼法、夏官司马掌管军旅、秋官司寇掌管刑罚、冬官考工治理百业。


3、礼仪之邦,孔孟之乡

我亚圣孟氏得姓于鲁国贵族。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其长子伯禽就国前,就对他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周公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叔,希望你赴任后,尊祖敬宗,恪守礼仪……。因此,周礼尽显于鲁。孔子生在鲁国,他能开创出儒家学派,这与他生长的土壤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的始祖孟子,便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


二、具有引为自豪的亚圣孟子


1、 继承捍卫,完善儒学

李忠庆先生在《中国十大圣人》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孟子的:“ 两千三百八十多年前,当儒家圣师孔子的音容笑貌已变成竹简《论语》上的文字时,儒家的道义尚未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也未达到独尊一时的地步而为人奉为圭臬,它需要时代再贡献出一个有着睿智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和善正的心地的人来完善。终于在战国中期,伴随着各路诸侯兼并战争的烽火,他来到了群雄割据的齐鲁大地,他就是儒家大师——亚圣孟子。”

李忠庆先生这段话意味深长,至少蕴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它蕴含了孟子是对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继承者、捍卫者和创造性地发展者;第二,是对儒学达到独尊、被人们奉为圭臬的促进者。没有孟子,儒学上升到治国安邦的国学的地位,还不知要往后推迟多少年。


2、《七篇》遗矩,儒家经典

《孟子》七篇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是科举考试的必修书目中《四书》之一,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了治邦安国读它、为了获取功名读它、为了修身养性读它……

《孟子》七篇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他对人对社会究竟有什么价值?东汉赵歧给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他说道:“《孟子》七篇…包罗万象,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大禹治水,免生灵于水患;孟子治世,挽万民于危难。人们说,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我们说,孟子功在大禹之上。


3、孟子大德,人皆称颂

明代洪武五年(1372),围绕孟子配享孔子曾出现的那场风波,在大臣们强烈反对下,特别是刑部尚书钱唐冒死抗疏入谏:“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不得不改言,从此,配享如故。

孟子作为圣人,传播于海内外。提起孟子,无不肃然起敬。

韩国崇拜孟子,成立孟子研究会,2006年,韩国孟子研究会会长赵峻和先生还特地赶来,为孟子林出资20万人民币修建孟子林牌坊,表达了他对孟子的尊崇。

关于孟子,历代文人志士无不推崇,有宋以来被朝廷认可,封孟子为邹国公,到了元代,朝廷有加封为亚圣邹国公。这是朝廷首次封孟子为“亚圣”。孟子封为亚圣,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大进步!至此,孔孟之道一词,便被人们认识到,这是正统的儒家思想。

关于孟子的贡献,以及历朝对孟子的恩崇,详见《孟子世家谱》、《孟子世家各流寓支谱》以及《三迁志》 。


三、具有引为自豪的孟母

孟子之所以能够最终成为“亚圣”,他得益于他的母亲仉氏。可以说,孟母仉氏是孟子的第一任老师。


1、含辛茹苦,教子成圣

孟氏家谱载:孟子的母亲仉氏当生孟子三年而父卒,母时年方二十四岁。年轻的母亲,幼小的孟子,堪称孤儿寡母,生活可谓艰辛。可能有人会问:孟母那么年轻而不再嫁,是不是受约束于儒家礼教对妇女所制定了什么枷锁?

事实相反:儒家不但没有这样的枷锁,而且,儒家还允许夫死,妻嫁。儒家十三经《仪礼》中明文说道:“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与之适人。”妇女死了丈夫,她还年轻,孩子又小,而且没有堂兄弟姐妹这样的近亲,为了抚养孩子,妇女可以再嫁。而孟母没有再嫁,全身心倾注于孩子成长的教育上,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境界?

大家都知道,每一位做母亲的都希望孩子成才,望子成龙。孟母也是同样望子成龙,不但望子成龙,更重要的是教子成圣。

孟母“三迁择邻”,为的是给孩子选个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

孟母“买东家豚肉”,为的是教子诚信为本;

孟母“断机劝学”,为的是让孟子学习持之以恒,学业有成;

孟母“劝阻孟子出妻”为的是教导孟子处处以礼待人、事事以理服人,并要做到正人先正己。

孟母历尽艰辛,培育出一代英贤,一位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堪称教子成功的典范。


2、孟母文化,懿范千秋

孟母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已07、08年先后两次由政协委员(李汉秋、言恭达)分别在两会期间提出在农历四月初二,孟子出生日设立为《中华母亲节》的提案。我们盼望这一节日早一年实现,我们相信这一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有谱为证,孔、孟、颜、曾四氏老家谱均不载配偶某某氏,唯孟母则独冠


四、具有引为自豪的孟庙、孟府和孟林


1、孟子功绩,林庙生辉

由于孟子的千秋功绩,屡得历代仁人志士的尊崇,由文人的推崇,终于受到了封建朝廷的封赐,从宋代追封邹国公开始,到元代加封亚圣邹国公明代开始直封亚圣至今。从没有祭祀,到宋代开始有祭祀。因而孟庙由此而建立。随之孟府建立、孟林得到维护。


2、祭田屡赐,祭祀有加  

孟庙的修建是国人对孟子的尊崇,孟子家谱载:赐孟庙祭田:元泰定五年(1328年)钦赐祭田三十顷(一顷等于一百亩)(坐落于野店);明景泰二年(1451年),钦赐祭田六顷(坐落藤县);景泰五年(1454年)又赐祭田三十顷(野店),同时拨佃户十户耕种祭田。清咸丰三年,钦定大清会典,赐亚圣裔祭田五十一顷一十五亩,佃户三十二户。

在清道光二十一辛丑年(1841年),钦设孟庙礼生(司礼者)六十四名,佾(yì)生三十二名(古代乐舞生)。清咸丰三年,钦定大清会典,除上述赐祭田外,还拨庙户二十五户供洒扫事。

历代封建朝廷,对孟子祭祀非常重视,清朝时达到鼎盛:例如:康熙皇帝为孟庙亲笔御碑;雍正皇帝亲赐御匾;乾隆皇帝不但亲立御碑、亲赐御匾,还躬亲孟庙祭祀,行叩拜大礼。

建国后,孟庙亚圣大殿正中的孟子塑像,是周恩来总理指示下重新塑造的。就是这尊塑像,在文革初期,还留下一段神话般地传奇故事。


3、林庙所在,族人凝聚

宗祠祖庙代表了列祖列宗之所在,对于孟氏后裔产生极大的族人凝聚力。由于子孙的血缘关系,形成族亲的认同意识,因而也就可产生共同的“根”之所出的归属感,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


以上所述,均归于孟子对社会、对家族的巨大贡献。设想,假如没有孟子,能有国家级保护的文物单位孟庙孟府和孟林吗?


五、具有引为自豪的历代对孟子后裔的恩赉


1、四氏学堂,优渥圣裔

四氏学以圣人庙学的地位,享有一系列的恩优特权。他们较之庶民百姓,有更多的获取功名的机会,在封建科举制中得天独厚,并有无孔不开榜之说。因为,四氏学是在孔氏家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在下诏修建孔子庙的同时下诏修建学舍。宋哲宗元祐年间,增设颜、孟二氏子孙授业,孔氏庙学随成为孔颜孟三氏学。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又增入嘉祥曾氏,至此为四氏学。


2、孟子嫡孙,袭封翰博

钦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明代景泰三年,诏孟子五十六代宗子孟希文改主簿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专门奉祀孟子。直至到中华民国时期,改封为奉祀官。


3、孟子后裔,恩遇优待

蠲免徭、差、丁、赋、税: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下层社会的劳苦大众,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过的是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摊徭役、苦当差、抓壮丁、苛捐杂税压肩头、胡子抢夺、旱涝之灾等等有今天没有明天的生活。

由于有孟子对社会的贡献,孟子后裔受到极大的恩遇。孟氏家谱以及《三迁志》中的记载,足以证明,我孟氏后裔得到的各种恩遇。不完全统计,从唐朝到清朝计有十七次之多。

譬如:

唐太宗贞观元年,诏免孟氏赋役;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诏免孟氏差役;

宋仁宗景祐四年,诏免孟氏徭役;

金章宗明昌五年,诏邹国公后概免赋役;

元太宗九年,诏孟氏丝绵税石军役差拨并免除;

元成宗大德二年,诏孟氏地亩大小差徭免除;

明太祖洪武元年,诏免孟氏差徭如旧;

明英宗正统七年,诏孟氏悉免差徭;

明世宗嘉靖五年,诏准孟氏散宗照孔氏例概免;

清世祖顺治元年,奉旨圣门典例,具应相沿期于优渥,差徭具行蠲免;

顺治四年,特恩:凡亚圣后裔散居外省各州县者人无丁役,地无差徭,又诏孟氏暨林户、庙户大小差徭概行蠲免;

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朝廷责成户部行文各州县加意优恤户口地亩,大小差徭豁出。四十年,诏,肆派孟族徭役者,准详报究处该州县,严叅(shen)书役,言行究治;四十八年,诏军民等,有以孟族子女为仆妾者,罪加重究;

乾隆二十年,又蒙督抚官通饰州县地方所有差徭豁行遵例免除;

宣宗成皇帝道光六年,诏宗子董修大族远近谱牒,一切差徭概行蠲免;

十九年,诏凡亚圣后裔迁居外省各州县者,一切杂项差徭一并蠲免;

文宗宪皇帝咸丰二年,诏免孟氏赋役暨杂项差徭;

穆宗毅皇帝同治元年,诏免孟氏差徭照例蠲免。

上述大量的事实说明,广大的孟氏后裔都享受着孟子先祖的祖荫庇护,孟子如此关爱他的后代,对他的家族做出了功垂万代的贡献,让我们再向始祖孟子深鞠一躬。


六、具有引为自豪的《孟子世家谱》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论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寄庇于祖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愿望。房屋院墙年久坍塌了,可以烧砖瓦重新翻修,如果家族世系中断,则不能随便填写先祖名讳,导致殁者无其名、迁者失其考、存者无其序。最终成为断源之水,断本之木。


1、孟始修谱,起源悠长

六朝时期(220—589年),随着谱学的繁盛,孟氏族谱也得到了编修,但由于战乱频仍,族谱屡遭破坏。

传至孟子四十四代孙孟公济时,正当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辽国)大举进犯中原,山东地区动荡不安,孟公济就带妻携子避藏于东山一代,临走时将族谱藏到了房屋的墙壁之中,当时没有任何人知晓。

从孟子到孟公济这漫长的岁月里,孟子并未得到专门祭祀,孟氏族谱也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  后来,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推荐于朝廷,得到了官职,专门主祭孟子。

宋代元丰六年(1083年)孟宁重修故宅,在墙壁里得到了他父亲所藏的族谱,但由于时间太久,族谱已破损不堪。孟宁就博览群书,参照自己的见解,把家谱重新加以编排,撰成一部完整的族谱。以后族谱世代相传,流传于世。

孟宁功不可没,因而被孟氏族人尊为“中兴祖” 。孟氏族谱经过历次续修,体例逐渐完善,内容更加丰富,记载了2000多年间孟子后裔繁衍发展情况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很有研究价值。


2、孟氏字辈,内涵深刻

字辈,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单纯的标记符号。深入分析,则会发现这种符号背后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有了字辈,才可以在家族血脉坐标图上准确地找出自己的位置,从而判断出与他人的长幼尊卑关系;

第二:字辈大多形成一种独特的诗体,首先让族人铭记在心,然后将诗拆散,一字一字地有序地镶嵌在一代又一代的族人成员姓名之中,使其世代不忘;

第三:字辈谱内容丰富,它寄予孟氏后裔极大厚望;

第四:孟氏字辈与孔氏字辈完全一样,反映出孟子传承孔子的儒家学派的师承关系。

顺便说一下,不仅孔孟同字辈,而且是孔、孟、颜、曾、卜、闵、冉等七姓共同使用相同字辈,这不能不说儒家文化根深于国民的心中。


3、孟氏族训,绳愆(qian)后人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孟氏后代出自名门望族,是圣裔,为了使后裔传承先祖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除自律外,还应有必要的族规族训。告诫孟氏后人不忘优良传统。

孟子故里原有祖训、族规,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孟府档案遭劫难,好多档案被遗失。然而,迁徙于外的孟氏却继承祖训,只是各地祖训、族规略有不同罢了。譬如民国某支《孟氏族谱》,为孟氏后裔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淫荡、戒酗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颂、戒戏谑。

以上所述的族规族训,绝大部分规定仍有现代意义,作为孟氏后裔应认真遵守,自觉践行。

知道为什么“自豪”了吧?作为孟子后人要学习孟子精神,弘扬孟子文化,继承优良家风,以“维护孟姓为己任”,不做有辱祖先和家族之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氏大家族
孟氏大家族,传承孟氏家族文化,聚孟氏儿女、融亲情、寻根问祖、团结互助、共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