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半生扑在“侨批”这件事上

民生   2024-10-14 17:33   广东  


今天,南方日报深读版刊发《他们半生扑在“侨批”这件事上》,介绍了广东的一批侨批(银信)收藏研究者,从他们身上,能一窥侨批文化背后浓厚的家国情怀,也能看到一个个侨批研究者半生扑在这件事上的热爱与执着。

侨批(银信),是压箱底的百年家书,也是展览馆里的无价珍宝。大批侨批散落民间,但它们的价值被广泛认知不过是近些年的事。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

讲好华侨故事,挖掘侨批文化内涵,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广东,有这样一批侨批(银信)收藏研究者,他们中,有的花费数十年时间收集侨批6万多件、有的依靠邮路研究帮助许多华侨华人寻得亲人、有的组织对3万件破损严重的侨批原件进行抢救修复……

热爱侨批、收集侨批、研究侨批、保护侨批,从他们身上,能一窥侨批文化背后浓厚的家国情怀,也能看到一个个侨批研究者半生扑在这件事上的热爱与执着。


以下是两位汕头侨批收藏研究者的故事:


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鉴定专家张美生:

感觉像一群华侨围着我诉说故事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张美生跑遍了潮汕的各个村落,自费收集侨批6万多件,自学技艺修复侨批8000多张,无偿捐赠给广东省内各地馆藏侨批原件约6000件。



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架,上面整齐地叠放着一封封侨批。61岁的张美生坐在书桌前,随手拿起一封从马来西亚寄回潮汕的侨批,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100多年前,来自澄海的华侨在马来西亚开店出售“大娘巾药丸”,这种来自故乡的中药丸在当地广受欢迎,华侨写信让家人再寄一些。在张美生看来,这些华侨是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而侨批则是其中的见证。

张美生是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鉴定专家,也是侨批文化的守护人、传承人、推广人。



张美生与侨批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说起。最开始,他是一名集邮爱好者,慢慢被侨批上的邮票吸引。后来,在潮汕人家丢弃的废纸堆中,他发现了新的“宝贝”——侨批。

从架子上取下一本侨批集,张美生小心翼翼地拆开保护套,侨批上清晰的字迹呈现在眼前。为了修复一些破损的侨批,张美生还专门学了这门手艺,他多次跑到文物修复专业部门,请教如何解决除菌、除尘、虫洞、酸化等问题。在他的精心修复下,8000多个原本皱巴巴的“废纸团”,再次焕发历史的光彩。

“白天收侨批,晚上看侨批,感觉就像一群华侨在围着我诉说他们的故事。”回顾30多年的侨批守护之路,张美生没有觉得辛苦和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每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而自己只是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之一。

侨批的故事正在讲给更多人听。多年来,张美生积极传承侨批文化,开展侨批讲解、侨批修复技艺公益培训近300次,向许多青少年传授修复侨批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们沉浸式感受侨批“爱国、爱乡、爱家人”的精神内核。

从去年开始,汕头市启动“侨批出海计划”。继去年在泰国成功举办侨批历史文化展,今年又在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举办,还将通过“在课堂”方式走进香港、澳门校园。张美生曾多次作为侨批故事讲述者参与其中,他捐赠的侨批也在海外展出。

侨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在变得更系统。这些年里,张美生细致梳理了每件侨批,将背后的历史知识、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详细记录,归纳总结出不同的侨批特点和种类,并编著《侨批档案图鉴》等专著三本,参编《潮汕侨批辞典》等书籍四本。张美生回忆,在编著《侨批档案图鉴》时,他会认真核对每一个标点符号,“有时候突然想到更好的一个词,我会三更半夜起来改,不改就睡不了觉”。

在张美生看来,侨批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见证了19世纪以来先辈下南洋的历史,也见证了海外侨胞心系桑梓、知恩图报的赤子情怀。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他希望能把这些故事一直讲下去。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

我是历史碎片打捞者

愿为此奉献终生


“侨批是联系海内外的纽带跟桥梁,一头在国内,一头在国外,一封侨批代表一个华侨的故事,把所有的侨批集中起来就等于华侨的历史。把侨批修复传承,能够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岭南文化、潮汕文化经久不息地流传下去。”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认为。



汕头市档案馆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侨批档案馆藏量超过9万件,全部馆藏侨批均完成数字化处理,数据库共有侨批档案数字化副本约14万件。

一封封跨越山海的侨批得以完整展示,背后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接力保护。林庆熙年近八旬,但退休多年,他仍每天坚持到馆。

在林庆熙看来,海外侨胞深受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形成强烈的“根”的意识,他们舍命拼搏,任劳任怨,为的是履行自己临别的承诺,尽快将自己所得的血汗钱寄托回家乡赡养长辈和妻儿,做到讲信誉、讲诚信。

在林庆熙的工作中,参与侨批修复是一项大工程。他曾组织对3万件破损严重的侨批原件进行抢救修复。“因为时间跨度长,有些侨批损毁得较厉害,有破损的或者是水浸过的,还有些毛边纸已经变质了,很多年代久远的还有虫蛀。”



拆封、除尘、去污、除霉、选纸、固色、修复、晾干、压平、还原装订……在技术人员的手中,一封封破损的侨批逐渐恢复平整,字迹更加清晰地显现,华侨艰难的奋斗史和浓厚的家国情逐渐呈现世人面前。

众人拾柴火焰高,侨批保护有林庆熙的坚守,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接力。近年来,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人士纷纷踊跃参与到侨批保护工作。

汕头市荣誉市民马娅女士在2021年和2022年两次携女儿麦琳琳女士,向汕头市档案馆无偿捐赠其丈夫麦保尔生前收藏的侨批共4.8万封。

微生物学专家许义忠是侨批的受益者。他从小靠着侨居马来西亚的父母寄来批款生活和学习,后来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顾问,同样把珍藏的侨批捐赠出去。

“他们无私慷慨的捐赠,对汕头侨批保护工作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林庆熙说,侨批档案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借助丰富的文艺形式、多元的传播媒介,能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近年来,汕头市档案馆从馆藏侨批档案中精选并汇编《汕头市档案馆侨批资料丛编》,目前已编辑出版10册。林庆熙也走进校园,乐此不疲地向师生讲述侨批里的家国情。

“现在的孩子出国,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的年轻人是被迫‘过番’。”在讲述侨批文化的过程中,林庆熙希望引导年轻人意识到,现在年轻人可以主动出国留学,学成后报效祖国,这种转变是国家强大带来的。

“我是历史碎片的打捞者,只要我还能动,我愿意为这项工作奉献终生。”十几年如一日,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林庆熙在讲述侨批故事时依然热情洋溢。

来源 | 南方+

文明汕头
传递汕头正能量 争创全国文明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