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人的一生之中,在他的众多子女里,只有李敏、李讷两个女儿和毛岸青一个儿子还能在身边。
毛岸英,这个英勇的青年,不仅是伟人的长子,更是他心中的骄傲和希望,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勇牺牲。
而在1986年,伟人的孙子去祭拜毛岸英时,为何有一位朝鲜女子在他的墓前痛哭呢?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市,自幼便随父母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不易。
1930年,当母亲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逮捕时,年仅8岁的毛岸英也一同被抓进监狱。
这段经历无疑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出狱后,毛岸英在亲人和地下党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勤奋好学,很快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外敌的威胁,毛岸英毅然选择了投身军营,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
他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一名俄语翻译和秘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在战场上,毛岸英表现出色,他勇敢、机智、果断,深受领导和战友们的赞誉。
然而,1950年11月25日,一次意外的战斗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天上午,他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时,不幸被凝固汽油弹击中,壮烈牺牲。他的离世让伟人和全国人民都深感痛惜。
彭德怀等高级将领曾极力反对毛岸英赴朝鲜战斗,但伟人却坚定地说:“谁叫他是伟人的儿子。”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伟人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更彰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立场。
毛岸英的牺牲,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佳话。
毛岸英阵亡后,彭德怀不敢直接报告给伟人,只能通过电报将这一噩耗告知周总理。
当伟人得知儿子的死讯时,他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打仗嘛,总难免要有牺牲。”
这句话透露出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儿子牺牲的无奈与哀痛。
尽管心中充满了悲痛,但伟人并没有将毛岸英的遗骸运回国内安葬。
他选择了让儿子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与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永远相伴。
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伟人不搞特殊的坚定原则,更彰显了他对烈士的崇高敬意。
在毛岸英牺牲后的26年里,伟人一直将儿子的遗物珍藏在一个小箱子里。这些遗物包括毛岸英生前穿戴过的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
这些物品被保存得相当完好,仿佛还在诉说着毛岸英生前的故事。
每当看到这些遗物时,伟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
在伟人去世后十年,他的孙子毛新宇终于实现了爷爷未曾说出口的心愿——去朝鲜祭拜大伯毛岸英。
在毛岸英的墓前,毛新宇感受到了家族和国家的荣誉与责任。
而更让他感动的是,一位朝鲜妇女在得知他的身份后,竟激动地搂住他嚎啕大哭。
原来,这位妇女当年曾亲手为毛岸英的坟墓添上第一把土,并多年来坚持为他扫墓祭拜。
她感谢中国和毛家人对朝鲜的帮助,将这份感激之情寄托在毛岸英的墓前。
毛新宇以毛家人的身份对这位朝鲜妇女表示了衷心的感谢。随后,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诗,深情地念给大伯听。
那是一家人的思念,更是国家对烈士的致敬!
诗中写道: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句诗不仅表达了毛家人对毛岸英的深切怀念,更彰显了烈士精神的长存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