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文化的魅力
静谧的额尔古纳河水在缓缓地流淌,在河岸旁有一个神秘的村庄叫恩和,我曾去到这里采风过几次,这里就像油画里的欧洲小镇一样,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去描绘它的美丽,它还有另一个称呼就是俄罗斯民族乡,说起俄罗斯族很多人都觉得比较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还有人问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听过这个民族,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吗?这篇文章会给这些疑问一个完美的解答。
据史料记载早在17世纪,俄罗斯人即已抵达额尔古纳河沿岸。186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但此后仍有俄罗斯人越界到中国境内开垦、放牧,为此雍正五年,清政府在作为中俄东段边界一段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设立了12座哨卡,以防俄罗斯人越界。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向中国的移民达到高潮。两国边民经过长时间的交往,跨河而居,“始而相交以为友,既而相爱以为婚”,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华俄后裔群体。
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歌曲、舞蹈、民居、饮食文化等,我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的俄罗斯族的音乐和舞蹈,那种艺术文化的美和吸引力让我久久忘怀,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为当地的文艺作品创作带来了广泛的灵感来源,额尔古纳市乌兰牧骑现为自治区级一类乌兰牧骑,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不朽的贡献,曾任乌兰牧骑队长马先明、李广群等人在任期间和当地作家合作创作大量的文艺作品和书籍,更有自治区领导和呼伦贝尔市专业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曾多次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的奖项,其作品有歌剧《家住临江村》(1985年创作)、《绿土地》(1989年创作)、音乐舞台剧《额尔古纳之恋》(2015年创作)、大型民族歌舞集《额尔古纳魂》,歌曲:《我的额尔古纳河》《白桦林》《额尔古纳的夏天》《华俄后裔之歌》《巴斯克节抒情》《玛利亚姑娘》《我们是俄罗斯族》《我从遥远的室韦来》以及舞蹈《欢腾的节日》《白桦树下》《欢腾的巴斯克节》《巴斯克抒情》本土作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书籍也有很多如董宪瑞、闫广庆所著的《额尔古纳华俄后裔》闫广庆、李广群所著歌曲集《野百合之歌》等。
歌剧《绿土地》剧照
为深入传承保护俄罗斯族文化,2015年额尔古纳市还倾力打造了中国俄罗斯族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额尔古纳之恋》,该剧喜获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优秀表演、优秀导演三项大奖。《额尔古纳之恋》作为中国首个俄罗斯族题材的音乐剧,具有唯一性和原创性。剧中描绘的20世纪30年代赴俄做工的山东青年与俄国姑娘淳朴感人的跨国爱情、中俄亲眷血脉相连的两岸亲情、山东青年故土难离的祖国情,即是发生在额尔古纳俄罗斯族身上的真实经历。整部剧不仅原汁原味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服饰以及生产生活、节日庆典等场景,更集中展示了额尔古纳独有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和俄罗斯族《轮舞》、《嘎巴乔克》、《白色铃兰花》等已经在俄罗斯联邦本土失传的舞蹈和民乐,这部贯通历史与现代,贯通人与自然的音乐剧,不仅称得上是中国俄罗斯族民族史诗代表作品,更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俄蒙“丝路北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额尔古纳之恋》剧照
在2023年由额尔古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指导、额尔古纳市文化馆编撰、原额尔古纳市文化馆副馆长曹珂香编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额尔古纳市首部少数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俄罗斯族民间歌曲集》出版发行,这本书里面收录了抒情、叙事、小调、舞曲四大类50手俄罗斯族民间歌曲,这本书的发行也填补了我国俄罗斯族歌曲的一个空缺。
俄罗斯族民间舞是一种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形式,有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是俄罗斯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额尔古纳市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额尔古纳市文化馆收集、挖掘,共整理出八套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俄罗斯族民间舞有很强的感染力,俄罗斯族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劳作之余,随时就地欢歌起舞,舞蹈以单人舞、双人舞形式出现居多,节庆时多人在一起欢聚时又形成了群舞。在双人舞和群舞中都是男女结伴,群舞中上身的动作有拍手和拉手,动作辐度不大,脚下的动作多以节奏明快的、打出各种花点的、以一步一垫跳跃式旋转居多。双人舞动作辐度较大,蹲起动作、脚下花样繁多,尽兴时,男的手持帽子抛向空中,女的手拎方巾翩翩起舞。单人舞会即兴加入幽默、诙谐、滑稽性的唱词,表演者边跳边唱词内容即兴表达,看到什么歌唱什么。舞蹈音乐伴奏以口琴、扣子琴伴奏居多,经多年发展变化加入了手风琴、电子琴伴奏,舞曲节奏明快、跳跃感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既具有俄罗斯族开朗奔放、热情好客的性格,又具有中国儒家的深沉与稳重。
俄罗斯民间舞常用手位、脚位、基本弹簧步、马步、吸跳步、踏步、滑紧马步等来表现他们的舞蹈风格和特点。俄罗斯民族民间舞是一种舞蹈动作十分丰富,动作难度较大、极具特色的外国民族舞蹈。舞蹈动作象征着俄罗斯民族和谐统一、乐观、进步的民族精神。
额尔古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俄罗斯族民间舞蹈”,于2007年6月被录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俄罗斯族拥有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喜庆的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歌舞已融入到俄罗斯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悲伤还是喜悦他们都以歌曲表达心意,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古老的俄罗斯族民间歌曲在额尔古纳市得到完好的流传与保护。主要有三种类别一是抒情歌曲,歌曲比较悠扬、舒缓演唱时也叫做长调歌曲;二是叙事歌曲,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有一人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多声部合唱形式比较多,合声深厚并有庄严肃穆的色彩;三是舞蹈性短歌,多出现在民间节日聚会、喜庆或娱乐晚会中,演唱者边歌边舞,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形式,内容诙谐、风趣,曲调活泼,可即兴填词想到什么唱什么。“俄罗斯族民间歌曲”于2013年录入呼伦贝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是东正教徒们为纪念耶稣复活设立的节日,巴斯克节从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大约在每年的4月末,节期为一星期。
“巴斯克”节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家庭主妇要提前烤制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呈圆柱型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在它的上端涂上打成泡沫状的蛋清,然后用颜色较重的糖果或食用色素拼写成“X.B”两个字母,它们是俄文基督复活的缩写字头。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节日期间每个人都要精心打扮,还要将煮熟的鸡蛋染成各种颜色,首先摆放在神龛前。清晨,孩子们便拿上彩蛋到街上或亲戚朋友家找其他孩子碰彩蛋,看谁的坚硬。大人们串门时,也要首先拿起早已在桌上盘中摆放好的彩蛋,相互碰撞。在有教堂时,“巴斯克节”前要彻夜作“弥撒”。没设教堂的地方,人们要在圣像前点燃小蜡烛,节日的第一个晚上,蜡烛不得熄灭,老人们则守候到天亮。
“巴斯克”节要持续七天,期间老人要给孩子礼物,青少年要给老人请安祝福。各家都备有丰盛的菜肴、点心等。它们轮流做东,载歌载舞、开怀畅饮、通宵达旦。一些人搭起“秋千”,有的数对男女一齐上阵,民歌声此起彼伏,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巴斯克”的第十天,是“拉古切里斯怪.兼”,是悼念已故亲朋好友的日子。届时,人们会带上彩蛋、各式面包、糖果等去墓地,将彩蛋埋在墓前土中,将其它食品摆放在墓前,吃顿便餐。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额尔古纳市申报的“俄罗斯族巴斯克节”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俄罗斯族文化有深厚的研究历史,也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勤劳智慧守护着祖国的北疆,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友谊和文化的发展交流做出来重要的贡献,我将相信未来俄罗斯族的独特魅力将会为额尔古纳地区的文化旅游增添多彩丰富的一笔。
— 作者简介 —
沙元春,文学创作者、艺术工作者
内蒙古音乐文学学会、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呼伦贝尔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呼伦贝尔市民族诗词协会、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呼伦贝尔市业余京剧协会、额尔古纳市作家协会、额尔古纳市诗社等协会会员。
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创作歌词、散文、诗歌、诗词、歌曲作品30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自治区、市级各类一、二、三等奖项数次。
2023年诗歌作品《人民的依靠》在搜狐网发表并得到高度评价。
代表作品:歌词专辑《草原印象》《额尔古纳》《两个人的草原》诗词专辑《北国颂》歌曲《呼伦贝尔我依恋的家园》《祖国我爱你》《腾飞吧!19旅游》《我的三河马》《额尔古纳河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