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上报《创新成果汇编》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曹 壮
看着作训科送来的《创新成果汇编》,第81集团军某旅旅长的眉头越锁越紧:“咱们有这么多科研成果?可不能凑数啊!”
送材料的张参谋连忙解释:“这些大部分是来自基层官兵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训练中挺管用,但不算是什么高科技成果。”
旅长又往后翻了几页,还是沉吟未决。
2024年初,该旅报给上级的一份任务总结里,张参谋用两个自然段,介绍了该旅如何在任务中发动基层官兵开展创新创造活动的做法。
没想到,上级首长特意打来电话,让该旅将这“两个自然段”详细整理成册,供兄弟单位学习借鉴……
张参谋指着汇编上的“瞄准数据记录仪”向旅长介绍起来:“虽然只是加装了一些简易设备,但的确提高了射手能力生成速度……”
某连射击技师常家超,是这套“瞄准数据记录仪”的发明者。他通过组合加载运动相机等通用器材,让射手的瞄准景况一目了然,有效解决了某型装备射击训练难度较大的问题。
王排长是一名软件高手。为有效提升实案化训练质效,他设计出一套软件和配套教材教具,让一线指挥员身在“斗室”即可排兵布阵。
一名连长带领官兵焊制炮弹装填训练器,提高了模拟仿真度,减少了对实装的损耗。
某营营长从某款网络游戏中获得灵感,带领骨干研发出“直瞄射击数字弹系统”,可在营区内模拟开展远程射击,突破了日常训练的场地限制……
跟踪基层自主创新攻关的这段时间,张参谋目睹了许多普通官兵用智慧和双手解决训练难题的一个个瞬间,从中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劲头。
其实,在全旅开展基层创新创造活动,是该旅领导全力支持的事。也正因如此,面对基层官兵在练兵备战实践中的奇思妙想,旅长欣喜之余,思考更多:“不知道这些‘金点子’,已经在官兵心里埋了多久……”
不过,旅长还是有顾虑:“这些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别人一看就明白,没那么‘高大上’。让兄弟单位跟我们学什么?人家会不会觉得这些太‘小儿科’?”
让张参谋回办公室再琢磨琢磨材料怎么修改后,旅长把《创新成果汇编》又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
半晌,旅长下定决心:“好复制、易推广,不正是基层‘微创新’的最大优势吗?”随即,他把张参谋叫回来,“材料就这样报,不改了!”
几天后,经过旅党委研究决定,全旅召开表彰大会,基层的“小发明家们”都上台亮了相、领了奖。
“微创新”:点燃基层练兵智慧星火
■赵艳军 师辉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曹 壮
第81集团军某旅基层创新团队正在测试新改良的无人装备。李乃超摄
走进第81集团军某旅,一座长长的灯箱长廊引起记者注意。灯箱上,该旅在基层创新创造活动中涌现出的“小发明家”和自主研发的“代表作”,一一亮相。
在实弹射击训练场上,记者发现了灯箱上展示的“自动压弹器”;在模拟训练室里,记者试用了“瞄准数据记录仪”……透过诸多细节,记者感到,基层练兵智慧的星火,正在这支部队汇聚成炬、越燃越旺。
埋在官兵心里的“金点子”,究竟还有多少
某项任务的帷幕拉开已经半个月,一些训练课目仍迟迟未能展开,该旅作训科负责人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这是旅队担负的一项重大任务,涉及课目种类多、课题方向新,部分训练器材一时无法到位。
怎么办?向上申领,需要周期;找兄弟部队协调,大家都急用……
那段时间,作训科的电话响个不停。多的时候,一天来电超过20个,都是急需相关器材的各训练课目负责人打来的;去电更多,他们要想方设法联系人、找器材。
一天下午,张参谋的电话又响了。电话那头,某训练课目负责人激动地告诉他,连队射击技师常家超“捣鼓”出一个器材,能实现预期训练效果。
“你们自己做了一个?”张参谋半信半疑,决定到现场去看看……
一台显示器、一部运动相机、一个校炮镜、一根高清线、一个转换头……战车旁,通过一台自制的“瞄准数据记录仪”,射手瞄准的景况一目了然。
“显示器是从连队学习室暂时拆下来的,广角运动相机是从连队摄影兴趣小组借来的……”听了常家超的介绍,张参谋拍着他的肩膀,为他的小发明点赞。
“算不上发明,我这个创意其实是‘抄’来的……”常家超不好意思地说。
原来,2年前,常家超到某专业院校进修培训期间,接触到一套先进的配套专业模拟训练器材。这套器材的功能之一就是实时投屏和记录射手的瞄准过程,能有效缩短射手培养周期。
这套专业器材当时仍处于试验论证阶段,尚未配发。培训结束回到单位,常家超思来想去,翻开自己培训时整理的资料和数据,决定“照葫芦画瓢”自己“整”一个。然而,他这个思想火花最后没能“燃起来”。
“我怕自己的想法太简单……”常家超坦言,考虑到连队任务一茬接一茬,他担心自己搞这个研究占用训练时间、耗费战友精力、打乱训练进度……
直到这次,该连担负某训练课目试点创新任务,由于申领的相关器材尚未到位,常家超这才鼓起勇气敲开连长的房门,提出这个想法。
没想到,连长当即找来几名骨干,成立攻关小组。3天后,“金点子”破壳而出,他们设计出一台管用的器材。
“干成这件事,我不是为了出名挂号,就是想为战斗力提升作点贡献。”常家超对记者说。
常家超和战友们自制“瞄准数据记录仪”的经历,让张参谋很有感触:“我当连长的时候,也经常带着战士们搞些小发明,虽然上不了大台面,但确实好用。没人比咱们更了解自己需要啥!”
“埋在官兵心里的‘金点子’,究竟还有多少?如果不是火烧眉毛,我会不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常家超搞创新呢?还真不好说……”连长一番话,让张参谋陷入沉思。
情况反映到旅党委,在旅党委议战议训会上,“大力推动基层创新发明”的试行办法,获得一致通过。
没想到,仅3个月后,全旅就有几十项创新项目开花结果。
就算普通一兵,也有创新创造的热情与动能
这次基层创新活动中,让张参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名叫吴新宇的士兵——一位没有被记录在《创新成果汇编》中的“小发明家”。
那天,听说有官兵改良了一套无人装备,张参谋满心欢喜地赶了过去。到连队一看,他有些失望:一只裹着迷彩外衣的无人机器犬,一个用来拉货的无人底盘装上了步枪,还有一架用来摄像的无人机。
眼前这套无人装备,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遥控大玩具”。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不就是好猫吗?”吴新宇说,这一套“宝贝”性价比很高。这一点,得到了在部队保障新装备的厂家技术人员的肯定:“你看这个无人底盘,尽管没有配套的武器系统,但装上步枪攻击效能也不差。”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底盘上这个枪架的思路是我给厂家技术人员提供的。别小看这个枪架,平衡、击发、图像传输以及后坐力等因素都考虑到了……”吴新宇兴奋地解释着。
投入的热情往往超乎想象。一个个战例、一组组专业名词、一款款无人装备……没想到,聊起发明,中专毕业的吴新宇竟讲出那么多“道道”。
“道道”从何而来?吴新宇坦言主要靠自学。
部队工作训练如此紧张,从哪儿抽出时间自学?吴新宇说,部队允许的课余时间,他大都用来研究专业。
“部队是要打仗的,多学点有好处。”吴新宇越聊越兴奋,和记者算起了“账”——
一枚反坦克导弹多少钱?一架自爆无人车多少钱?当一个无人车和一名士兵相遇,谁被发现的概率大?谁被打中的概率大?
言语间,吴新宇未提热爱二字,记者却从他闪光的眸子里看见了热爱。
休假的请示一批下来,吴新宇很快就离开了营区。他的目的地,并不是故乡,而是距离驻地千余公里的一位退役战友处。
吴新宇告诉记者,这位退役战友和一些军事爱好者会定期对无人装备应用等进行研究讨论。
一次,吴新宇从他们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有一种依托无人装备展开的战术。
能否把这个战术为我所用?后来,吴新宇看到一篇关于某型无人设备设计理念的资料。他产生灵感,决定对无人设备进行改良。
巧的是,这次任务中,连队担负了“班战术协同”课目的创新任务……
爱钻研的吴新宇,不知不觉间吸引了连队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创新攻关小团队。如今,无论谁在训练中有了好想法,都会毫无保留地抛出观点与战友们探讨。
“就算普通一兵,也有创新创造的热情与动能。”吴新宇说,“我们不是科研人员,但我们清楚打仗需要啥。”
光有闪光的想法不行,还得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从纯手动压弹器,到半自动款,再到如今的全自动款……压弹,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战斗动作,硬是让某连底盘技师郭艺轩搞出了名堂。
装弹,关键在于速度;速度,关键在于熟练。该连担负装填课目的组训示范任务后,官兵平均每人一天装填50个弹匣,把浑身的劲儿都使了出来。
没多久,官兵装弹速度有了明显进步。然而,速度上去了,创可贴的需求量也上去了——每天训练结束,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手上伤口处的创可贴撕下来,换上新的,个个疼得龇牙咧嘴。
眼前这一幕,让郭艺轩坐不住了。郭艺轩爱琢磨,在连队小有名气。连续一段时间,他都在网上搜集资料。其中,一位军迷自己制作的一款简易压弹器,让他眼前一亮。
郭艺轩觉得自己也能试试。于是,他找到前一任底盘技师闫状状商量。
谁知,闫状状颇有顾虑:办法虽好,但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们投机取巧?即便连长这关过了,后面还有营长、旅长……
就在这个创新的小火苗快要熄灭时,旅里鼓励基层创新创造的通知下发。二人抓住时机,敲响了连长的房门。
连长对他们的想法表示认可。不过,连长也有顾虑:距离上级验收的日子越来越近,时间是否允许?这个压弹器造出来后,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能不能通过验收……
郭艺轩和闫状状当场立下军令状:2天内试制出一个样品。连长见他们如此积极,同意让他们放手干。
第二天,两人就在战友帮助下,拿出压弹器的样品,再次敲响连长的房门。
连长惊喜地摆弄着这个小发明,当晚就带着他们直接找到营长。经过讨论,营长同意在观摩示范区单独开设一块场地,示范新的压弹方式。
可没过两天,这款压弹器就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压弹器虽然能一次性压多发弹,但准备流程和操作步骤比较复杂,省了力气,没省时间。
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压弹操作的那组示范兵,很快就赶上了应用压弹器这组示范兵的速度……压弹器从观摩示范区被撤下来那天,郭艺轩像是霜打的茄子,闷闷不乐。
闫状状建议再试着改进一下,郭艺轩却说:“没几天就要验收了,连里怎么可能允许咱们再瞎折腾?”
闫状状认真地告诉郭艺轩,当初自己培养郭艺轩接任技师岗位,就是觉得他爱琢磨、有钻劲。“创新光有闪光的想法不行,还得有锲而不舍的韧劲……”闫状状说。
后来,两人加班加点,又花了几天时间,对压弹器连续进行两次升级换代。最终这款压弹器在观摩中亮相,得到上级认可。
如今,像这款压弹器一样,许多材料易得、构造简单的小发明,经过官兵进一步实践检验,已逐步在全旅复制推广,有效提升了官兵训练水平,缩短了训练时间。
让深藏的“金点子”现身闪光
■周 磊
基层官兵开展的创新创造活动,是小打小闹还是大有可为?第81集团军某旅在基层创新创造中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一线官兵在长期练兵备战中产生的创新创造灵感,需要一片支持鼓励的沃土,才能真正结出硕果。
鼓励官兵创新创造、凝聚官兵练兵智慧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具体到自己单位,常常不知道从何着手。基层官兵有了创新想法,机关有时疏于激励、扶持;部队有了创新需要,有时不知如何落实落地……一名基层主官感慨,看到兄弟单位有战士搞出发明创造,总觉得那是“别人家的故事”,自己一边羡慕,一边遗憾。殊不知,每名官兵脚下的训练场都是一片待开发的创新沃土。
基层官兵谋打仗、想创新,这是军人职业属性决定的。来自一线官兵的创意,或许不那么“高大上”,但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一种接地气的解题思路。基层创新创造的关键不在于科技含量有多高,关键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就像我们手里的筷子,无非两根木棍而已。
再好的种子,不去灌溉培育,也会烂在地里;再好的创意,没有表达的机会,终究会销声匿迹。要想助力深藏基层沃土的“金点子”现身闪光,激发基层官兵创新创造的热情,离不开机关俯下身子主动作为,到训练场上刨一刨,不能等“天上掉馅饼”;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恒心和耐心,需要经常到基层盯一盯,不能大张旗鼓搞一场就没了下文;离不开机关基层的扎实推进,需要深入地钻一钻,不能把发明创造当成“面子工程”。
本文刊于1月10日解放军报05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高立英 武炎洲
编审:张华婧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