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盟县中课镇班箐村二组,一座竖立着的拉勐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纪念园内,各族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此时,距离拉勐进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归来,并从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部落头人,转变成“听党话,跟党走”的民族团结楷模和边疆安定先锋,已经过去了整整74年。
拉勐,是解放初期西盟县中课班箐部落的佤族头人。在当时长期被外族欺凌和国民党反动派欺压后,佤族群众得出的教训是: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交朋友。
1950年,拉勐带着不安和忧虑,应邀和思普地区33名少数民族代表一道进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聆听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报告,拉勐的心底对新政权有了认同。回到普洱后,拉勐为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剽牛,与会的26个民族代表歃血为盟,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回到佤山后,拉勐自发地深入各部落各村寨,宣传祖国强大,宣传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号召各民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协助政府肃清特务土匪,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扎下了根基。
时光延续七十多年,伴随共和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拉勐精神”从一个人觉醒到整族自觉,一直引领着祖国西南边疆阿佤山各族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携手向前,把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有效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我们当地的群众于2006年自发地修建了纪念碑。”中课镇班箐村党总支书记岩将介绍。
近年来,中课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教育资源为纽带,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花,用实际行动诠释“共绘团结卷,携手创辉煌”的深刻内涵,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光辉典范。
“我们各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团结互助,共同过上更好的生活……”在中课镇文化广场,刚结束完一场文艺汇演,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课镇各族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努力,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现在不仅有了很多的增收产业,还住上了干净宽敞的安居房,生活也越过越红火。”班箐村的佤族村民岩认说起近年来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中课镇,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并肩,共同奋斗,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年来,我们中课镇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各项事业发展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课镇党委书记王俊博介绍道。
近年来,中课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坚定不移推进“一个跨越”“三个定位”,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教育医疗发展、关爱一老一小、抓实基层社会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切实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各项事业协同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村是佤族、拉祜族、汉族聚集的行政村,多年来,村里的各个民族都团结一心,共同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携手过上幸福生活。”中课镇中课村党总支书记岩雷说。
回望流年,红色革命精神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传承,鼓舞一代又一代中课儿女续写新时代的“拉勐精神”。
不仅在中课镇,在西盟的村村寨寨,平坦大道取代了坎坷山路,敞亮新居取代了低矮茅屋……“忠诚、团结、进步、和谐”的“拉勐精神”,一直引领着祖国西南边疆阿佤山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在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西盟佤山的各族儿女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续写牢记誓词铸忠诚,团结奋进兴边疆的诺言。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李紫瑜 苏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