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人员“三必讲”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业   2025-01-22 17:48   宁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外出务工人员“三必讲”之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2.什么是中华民族?

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国家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是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实体民族。


3.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5.民族与宗教是什么关系?

答:民族与宗教属于两个不同范畴,民族属于社会学历史学范畴,宗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尽管某个民族可能与某种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宗教不是形成民族的条件,也不是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现在不存在“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民族”。


6.怎样认识回族?

答:回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回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根脉在中华大地,回族历史就是回族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把整个回族渊源扯到阿拉伯民族上,把回族文化等同于伊斯兰文化,将回族和回族文化自立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外,都是错误的。


7.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答: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居住、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日、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风尚和禁忌,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不断变化。


8.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协作、努力奋斗。


9.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什么关系?

答: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10.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寓意是什么?

答: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寓意多子多福、红红火火。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恰如56个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11.什么是“三个离不开”?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12.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13.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答: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4.各民族树立的正确“五观”是什么?

答:国家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历史观,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融合、民族发展;文化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宗教观,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各宗教一律平等、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相互尊重。


15.各民族增强的“三种意识”是什么?

答: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16.各民族坚定的“五个认同”是什么?

答: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7.“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什么?

答: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1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

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19.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20.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1936年,我们党建立了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一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旧址在今同心县),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最初实践。目前,全国有155个自治地方,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2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


23.民族区域自治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以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


2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要做到的“两个结合”是什么?

答: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答: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6.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什么?

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27.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包括哪些?

答: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标识,天安门、长城等国家建筑标识,黄河、长江等国家地理标识,贴对联、赏花灯、过传统佳节等国家民俗标识。


28.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答: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29.做好民族工作、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


30.“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什么?

答: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3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是什么?

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3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把握的“四对重大关系”是什么?

答: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33.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34.依法处理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三个不能”是什么?

答: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


35.“三股势力”是什么?

答: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36.我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七进”活动是什么?

答:进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企业、新经济组织、宗教活动场所。


37.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

答:非法宗教活动泛指违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宗教政策的宗教行为及活动。


38.我区民族团结进步月是从哪一年开始设立的?是每年的几月份?

答:自1983年起确定为每年9月。


39.什么是非法朝觐活动?

答:违背《宗教事务条例》《伊斯兰教朝觐事务管理办法》和有组织有计划朝觐政策的宗教行为及活动,扰乱宗教事务管理和正常宗教秩序。


40.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依据其对待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制定并实施的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全面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等。


41.为什么要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答: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充实时代内涵,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只有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才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42.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引导宗教在政治上自觉认同、在文化上自觉融合、在社会上自觉适应。


43.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4.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45.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是什么?

答: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同时宗教活动应该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


46.民族宗教问题“三个不能混同于"是什么?

答:不能把宗教信仰自由混同于宗教发展自由,不能把尊重群众宗教信仰混同于鼓励宗教信仰,不能把部分民族群众信教混同于全民族信教。


47.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能信仰宗教?

答:不得信仰宗教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纪律。共产党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更不得传播和发展宗教。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就业创业

政策和企业招聘信息


中宁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中宁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发展全县劳务产业、全民创业、失业再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和发放、人才服务等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