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丨霜降:萧然在野 清寒有霜

文摘   2024-10-23 19:13   河北  

《霜天红柿》 尺寸:33x65cm 中国画 绢本设色

(作者:丁鼎)


01
今日霜降
天气渐变冷,注意添衣保暖



霜降三旬后
蓂馀一叶秋

每年(公历)10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时进入霜降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露和霜的区别,一目了然,一个是液态的,一个是固态的。到了0℃,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或者六角形的霜花。


《礼记》中写道:“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如果阳气占上风,水汽就会化为雨露;如果阴气占了上风,水汽就会凝为霜雪。《楚辞》中说:“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意思是说露是告知秋的来临,霜是预兆冬的来临。


古人认为“霜降日宜霜,主来岁丰稔。”霜降时节,降不降霜,对农业生产很重要。“霜降见霜,米烂陈仓;霜降不见霜,贩米人像霸王。” 如果降霜,来年丰收的谷子就多得吃不完,甚至会烂在粮仓里;如果不降霜,来年庄稼就会歉收,卖粮食的人就会像霸王一样,粮食的价格居高不下。

霜降前后,全国南北方的农活与三夏大忙相比有所减少,但是各有特点:北方大部分地区秋收扫尾,比如东北地区的人们抓紧时间收获棉花,利用闲余时间,开展副业生产,集中种药材、野果和树种等;华北地区在霜降来临前,人们刨收花生和山药,进行秋耕。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的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后的庄稼地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以免潜藏的虫卵和病菌破坏庄稼。




02
霜降·三候
深秋万物寂静


数树深红出浅黄
山明水净夜来霜


点击查看



03
霜降·习俗
秋意已暮 寒霜冬将至


霜月萧萧霜飞寒
白昼秋云散漫远

霜降时节的习俗有送寒衣、赏菊花和吃柿子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们会举办霜降节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


霜降已是农历九月末,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也称“送包袱”。旧时,人们在十月初一祭祖扫墓时,会在坟前焚烧纸糊竹扎的衣服鞋帽,为去世的亲友送衣取暖,以免受冷挨冻。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卖冥衣靴席帽衣缎,以十月朔日烧献”的习俗。《帝京景物略》中说:“十月一日,纸肆裁五色纸,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夜奠呼而焚之门,曰送寒衣。”




壮族霜降节是依托壮族稻作文化,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和文化表演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山歌和打榔舞是壮族霜降节的重要内容,霜降时节街头巷尾都沉浸在歌海中,歌者如痴如醉,听众摩肩接踵,人们以歌传情,以歌交友,即兴对唱,热闹非凡。打榔舞是以“榔”和“杵”为道具的传统舞蹈,用舞蹈展现人们给稻米脱离褪壳的劳作场景。舞者手持木杵,以木杵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通过击打榔的不同位置产生一种特殊的合音效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除了歌舞,壮族人们喜欢在霜降时节吃糍粑,表达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唱山歌、打榔舞、吃糍粑(图片来源:“崇左发布”微信公众号)


在霜降时节有赏菊花和吃柿子的习惯。农历九月俗称“菊月”,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初霜”或“菊花霜”。“霜打菊花开”,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旧时,人们会举办菊花会,吟诗作赋,表达对菊花和秋景的喜爱和憧憬之情。“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柿子营养丰富,一般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霜降时节要吃柿子,据说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



深秋时节的大地不免萧条,静穆空茫,但深秋的世界也会发现很多趣味,孔雀蓝的金龟子、翡翠绿的纺织娘,黑得发亮的金钟,棕褐色的蟋蟀,石榴红的豆娘,它们摇动触须,震颤翅膀,演奏出秋日最美的乐章。



霜降节气




往期回顾


二十四节气 | 寒露:夜露凝寒 万物皆秋

二十四节气 | 秋分: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二十四节气 | 绿草未倾色 白露已盈庭



秋暮露成霜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声明:本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策划的系列专题内容,部分图文内容来自网络,经编者整理,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桥西文旅之声
桥西文旅之声综合展示桥西各类新闻资讯,活动信息,文旅资源。为市民提供开放,全面,公益的文旅服务获取渠道。同时具有非遗文化,文旅地图等功能,全方位展示桥西文化旅游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