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2万人云集江汉平原 石油大会战

汽车   2024-12-27 20:21   山东  

一纸电令风云动。



1969年,12余万人从四面八方云集江汉,共和国中部的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就此展开。


会战,是中国工业史上专属于石油人的征途与荣耀。


1949年建国之初,全国原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只能满足当时需求的10%,石油天然气产业更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为了尽快甩掉贫油的帽子,找到宝贵的工业血液,面对有限的技术力量和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石油大会战应运而生。

从1958年拉开会战帷幕的川中石油大会战,到1997年结束的最后一次以会战形式组织的吐哈石油会战,在长达39年的时间里,共和国一共组织了10次石油会战。以1969年8月“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为标志的江汉油田大会战不是规模最大、也不是发现成果最大的,但在所有江汉人眼里,这场在特殊年代开展的大会战,永远是激情燃烧、独一无二的。


江汉建家:大风起兮云飞扬

宽敞平直的五七大道,绿树成荫的油城小区,烟火气息十足的街头巷尾,悠然运转的抽油机,正在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智慧油气田,不断刷新的油气当量,六十年前的荒凉无影无踪。

近60年的岁月中,江汉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大会战发现的6个油田,探明的5021万吨石油地质储量,成为江汉人维系生存、走出低谷、吃上饱饭的“石油饭碗”,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艰难探索和发展阵痛中,这块“巴掌大”的地盘,竭尽所能地用最大的努力滋养着江汉人。

石油大会战,泽被三代江汉人。

江汉油田是江汉人安身立命的饭碗,江汉人在这儿精耕细作,把地下情况复杂、素有“地质学家考场”的区块管成了高效开发的样板,源源流淌的石油,犹如农夫在大地上春种秋收、颗粒归仓、岁岁丰足。因为有了它,江汉人才有底气远征清河、坪北,挺进新疆、东北,鏖战塔河、彰武,踏踏实实地走出去开疆辟壤。从2012年开始,随着涪陵气田的开发,江汉油气当量节节攀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老区产量却在不断地自然递减,地质工作者在用种种手段与方式让它始终保持着活力与青春。

江汉石油大会战的成果远远不止6个油田。

12万人奋战数载建成的年加工250万吨的五七炼厂,历经50多年的建设发展,成为集燃料油、润滑油、化工生产于一体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大会战建成的钻头厂、总机厂和三机厂、四机厂等机加工企业,经过优化重组后更名中国石化机械,华丽转身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以及油气钻采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更获得了固井压裂装备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殊荣。

在石油大会战中久经淬炼屡立战功的江汉钻井、江汉测录井、江汉油建、江汉物探,虽经划转却未曾更名,现在已经是石油工程等领域的“悍将”。

1969年发现的建南气田,不仅让江汉油田在中国石化率先涉足天然气领域吃上了“螃蟹”,更是作为“桥头堡”守住了鄂西渝东20000平方千米的资源登记区块,使得江汉的向西发展有了得以用武的战场,为拿下涪陵气田、进军焦石坝、开发红星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江汉的盐化工业,从无到有成为中国石化唯一的食用盐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企业。

除了油气主业外,一万多名会战员工家属面对缺衣少粮、供应缺乏的挑战,排渍肥田、挖渠筑堤、养猪种菜,硬是将芦苇沼泽变成了稻麦飘香、猪羊满圈的鄂中粮仓。石油大会战中建起来的医院、幼儿园、洗衣房、大食堂、电影院和公园等,让油田成为了自给自足、温饱有余的幸福家园。

一场会战,影响深远。江汉石油大会战不仅在共和国中部建设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综合石油基地,并据此北上,在南阳油田、中原油田的发现史上记下了江汉印记,还在那个特殊年代保护了一大批石油战线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为后来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和队伍储备。

大会战结束后,在会战熔炉中淬火成钢的参战将士,或是返回故乡,或是奔赴新的战场,也让全国石油一盘棋、同气连枝守望相助变得越来越紧密。

而这,也是每名江汉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与荣耀。



猛志长在:开疆辟壤征四方

1986年,一道捷报从1200千米外的黄河入海口传来:八面河油田,拿下了。

这道捷报,带着海风的清新气息、带着胜利兄弟的深情厚谊。历经十余年的大开发,江汉油田遇到了资源瓶颈,以千万吨级配置的“大摊子”,人多油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石油工业部的协调下,曾经支援江汉会战的胜利老大哥再次伸出援手,将坐落在莱州湾畔极具勘探开发潜力的八面河区块交由江汉油田开发,中国石油工业上第一个跨省承包开发的油田就此拉开帷幕。


喜悦之下,亦有隐忧。

八面河区块濒临海滩,属于尚未开发的石油“蛮荒之地”,盐碱荒滩植被稀少、位置偏远补给困难、道路交通极为不便,就连饮用水都无法保障,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从头开始。此时,距离那场拓荒辟壤的大会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八年,基地已经变成了功能完备、温馨和谐的石油家园,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了十八年的安稳日子,江汉人的斗志和血性还在吗?


一道会战命令,唤醒了深藏于江汉人血脉中的斗志。

当去清河油区会战的消息传开之后,各单位报名参战的员工掀起“挤掉了鞋子也要争一个名额”的热潮,以至于去会战的门槛越来越高。员工们忙不迭地准备冬衣、饭盒、旅行包等出门的物品,许多单位的木工房加班加点赶制装行李的木板箱。车辆、装备、物资、油料连夜清点装车备齐待发,矿区大街小巷的餐馆,送别壮行的酒喝了一场又一场,子送父、妻送夫,或者是夫妻同赴山东的场面随处可见,远征的车队在鞭炮中驶向1200千米之外的八面河,时隔十八年之后江汉人的第二次会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在带着荒凉无垠的盐碱滩上,三千会战将士忍受着孤寂与辛劳,体验了狂暴肆虐的风暴潮、滴水成冰的极寒天气、咸涩干洌的盐碱风沙,他们克服生活不便、水土不服的挑战,日夜不休鏖战清河,劳动的号子伴随着钻机的轰鸣,从八面河到码头乡,从广北到海滩,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会战员工挥汗如雨的身影。

因为条件艰苦,员工接连病倒,因为远离市镇,头发老长也无暇修整,因为日夜抢建,油乎乎的工衣也顾不上洗,以致于援建的兄弟单位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江汉的。调侃归调侃,江汉人在会战中的狠劲与拼劲却让兄弟单位佩服不已。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会战将士建起了生产生活基地,在地质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原油年产91万吨并多年保持高产,在江汉之外又建起一个“江汉”,极大缓解了资源不足的困境。

还有什么能比亲手建出一个大油田更让人骄傲的事情呢?两年零十个月的江汉石油大会战,将一股如烈火般炙热的情怀融入了江汉人的血脉基因,它从来没有消失,一直默默地等待着石油的召唤,只要国家需要,它就会熊熊燃烧,释放出独属于江汉人的光和热。

12年后,江汉人迎来了第三次会战——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家”后的首个合作开发项目坪北油区提上日程,从东部的大海之滨到西北的黄土高塬,环境更加恶劣、条件更为艰苦、驻守更为孤寂、开发更为艰难,江汉人依旧义无反顾竞相出征,在海拔1000多米的黄土塬上开山辟路、掘土建站,在手机都没有讯号的山头上一守就是28年,把巴掌大的地盘经营成了中石化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样板,坪北、清河、江汉,两两相隔一千余公里,成为江汉油气版图的“铁三角”。

从1969年开始,会战始终是江汉人为国寻油找气的主旋律,莱州湾畔的清河、延安老区的坪北、极北之地的查干花、戈壁沙海的塔河、天涯海角的福山,直到2012年横空出世、改写了整个江汉能源版图的涪陵页岩气田,这融入血脉的会战精神鼓舞着江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当我们试图溯源会战精神的根节脉络,会发现它有着极其复杂的谱系来源。这里面,有共和国第一支石油工程部队“石油师”,有现役部队整体转业的“两万五”,有国家重要武装力量的“民兵师”,有听从祖国号召的知青、学生、石油专家,有来自玉门、大庆、四川局、克拉玛依、大港等兄弟单位的“援兵”。它们经受过战火的洗礼,直面过戈壁的风沙,沐浴过海洋的季风。来自天南海北的她们,有着山东人的直爽、四川人的执拗、广西人的坚韧……这些所有的特质在会战熔炉中经受着不断地冶炼、锻打、融合、渗透、沉淀,最终固化成型融入血脉,看不见摸不着偏偏坚如金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江汉人。

当你在五七会战指挥部旧址展览馆看着一件件散发着金戈铁马气息的会战老物件,当你走进建南深沟采气井场那些已经废弃的石板房,当那些头发已经花白步履已经蹒跚的老人们坐在房头说起会战往事,当又一批穿着崭新工衣的少年走进井场,你会感受到,那场波澜壮阔的大会战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一直被江汉人妥帖保护、始终铭记、发扬光大。


会战精神,历风霜更盛、遇险阻尤锐,近六十载,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气吞万里如虎


送战友,踏征程,革命生涯常分手,万般豪情自在胸。

1972年5月,年产百万吨级的江汉油田建成,当年7月1日,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正式撤销,江汉石油管理局成立。历时两年零十个月的江汉石油大会战结束,大批会战队伍开始外调转战其他新区。

一支支队伍分别奔赴胜利、大港、长庆、南阳,天南地北,山高水长,有的人再也没有回过江汉,然而,这些援建单位却以“石油一家人”的无私胸怀,为江汉油田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火种”。

汪仕忠,在广西荒原上找石油的小年轻,被一纸电令调到了千里之外的江汉,和同事们一起吹响了江汉大勘探大开发的“号角”;

陆志成,原大庆油田供应处起重队小队长,参与了原供应处沙市中转库建设,在起重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刘邦埊,曾经是铁人王进喜的战友,在攻关大队参与江汉井下工具的研发设计,在70年代的石油工业圈内获得了“万庄的方案、大庆的设备、江汉的工具”的称誉;

柯子秀,原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消防员,参加会战后留在江汉,和战友们一起建成了江汉油田第一支专职消防队……

会战结束之初,江汉油田具备了最基本的勘探开发、原油炼化、工程建设和机械制造能力,但科研工作者、技能人才的缺口却让刚成立的江汉局领导焦灼异常,在大力争取和多方协调之下,一批参加会战的职工家属最终留在了江汉,成为了第一代江汉人。

初具规模的江汉油田,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俨然一个“毛坯”,勘探开发、后勤保障、员工管理、地面建设乃至供电供水农业生产上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正是第一代江汉人,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在油田建设工作繁重、生活条件依旧恶劣的条件下,用钢铁般的意志苦干实干,付出了一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让江汉油田在石油行业有了一席之地,把昔日荒凉的芦苇滩改造成了宜居的石油家园,奠定了江汉近六十年的发展之基 。

经历了大会战在江汉安家的第一代石油人,堪称“最能打硬仗、最能打胜仗”的一代,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江汉。

一场石油大会战,不仅造就了一个油田,也“顺带”养育出一批传承石油事业的年轻一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年纪尚幼的他们跟随父母转战千里,生在石油家属院、长在抽油机下,听到的是隆隆的地震炮声和钻机的轰鸣,闻到的是滚滚油流散发的石油香,吃的是富有会战特色的单位大食堂,住的是以团为单位的石油小区,上的是油田自己的子弟小学。

从孩提时代,他们就在这个火热的石油城完成了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塑造,长大成人后接过父亲的班,成为采油工、作业工、钻井工……继续追逐着父辈千万吨油气田的梦想。

当我们回望曾经,会感受到有一种东西,从不因时光淘洗而褪色,也不会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更不会因岁月更迭而消失。

因为,江汉石油大会战,是江汉人的“根”和“魂”。纵使岁月淘洗、纵使时光沉淀,深植于江汉人的血脉,写入江汉人的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往期回顾
参加胜利油田河口油区会战的五七大军
新中国的石油会战
六个阶段的涅槃与重生 且看胜利油田勘探的前世今生
胜利油田女子钻井队
胜利油田女子作业队
中国第一口高产千吨油井--坨11井(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位女子钻井队长孙国兰
缅怀大庆石油会战“五面红旗”之一薛国帮
港5井--大港油田的发源地
张才利,等: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冀中古潜山探索与华北石油大会战

石油快讯
发播石油勘探开发资讯、招聘信息和油城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