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在脚下,心在天上”——中国足球真的能好?

教育   2024-12-19 15:00   河南  

“如果连梦都不敢做,那我们连输的资格都没有。”——面对“中国足球未来能好吗?”这个问题,中国足协主席宋凯的回答掷地有声:“能!”但这个“能”,究竟是自信满满,还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言?1217日,在这场“重走长征路——2024中国足球发展研讨会”上,被寄予厚望的中国足球再一次站在了舆论的聚光灯下。

“不满意”到“六项路径”

宋凯的发言无疑戳中了每个中国球迷的心:“大家不满意。”五个字总结了中国足球近几年的发展现状——从青训断档到比赛体系薄弱,从技术标准迷失到职业联赛日渐失色,中国足球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失去方向感。宋主席没有回避问题,甚至直面了外界的质疑:“我们缺乏稳定性,缺乏开放性,也缺乏国际化的视野。”

为此,他提出了六条“能好路径”——一个听起来还算全面的行动计划:从技术导向到刻苦训练,从青训体系到竞赛改革,从体教融合到地方积极性。这些举措看似条理清晰,但这份“药方”真的对症吗?我们不妨一条条拆开来看。

深度分析: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1.技术为主,真的够了吗?

宋凯强调,“球在脚下,才能走天下。”这句话没毛病,但如果仅仅是喊口号,恐怕连脚下的球都保不住。中国足球的技术问题,早已经不是“重视”与否的问题,而是“怎么重视”的问题。只靠“技术”显然不够,技术之外的战术素养、心理建设、临场应变能力,才是中国足球的真正短板。

2.青训缺失:教练是关键,但谁来教教练?

“要让好教练抓青训。”宋凯的这句话戳中了问题的核心,但我们不得不追问:好教练从哪儿来?当国内的青训教练大多是“半路出家”的球员,没有系统的教育背景,更没有欧洲那种历经几十年的青训体系时,我们能指望他们培养出像哈兰德、贝林厄姆这样的天才少年?这恐怕需要的不仅是“动作大”,更是“动作准”。

3.联赛竞争力:空喊开放,内卷依旧

宋凯提到“联赛要更开放,让球员感受到竞争压力”,但事实上,近几年的中超联赛已经从“金元足球”的巅峰滑向了“自娱自乐”的深渊。外援水平断崖式下滑,俱乐部运营举步维艰,年轻球员缺乏锻炼的舞台——在这样的环境里谈竞争力,未免显得有些奢侈。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宋凯的发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但对于中国足球这位“病人”来说,强心针能救命,却不能治病。我们早已习惯了足协的豪言壮语,也见惯了各种“发展规划”,但真正的改变从来都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好”,而是“怎么能好”。宋凯提出的六项路径看上去很美,但每一条都需要巨大的资源倾斜和决策智慧。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青训体系被粗放式管理拖得一塌糊涂,联赛制度被各种短视操作搞得乌烟瘴气,球员心态更是被过早的商业化腐蚀得不再纯粹。

就拿“三从一大”来说,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它真的适合现代足球吗?欧洲早已在科学训练、心理建设、数据分析等领域遥遥领先,而我们却还在用上世纪的标准去要求球员“苦练”。苦练没有错,但方向错了,再多的汗水也只是徒劳。


我们的问题,连踢球的孩子都看得出来

说句扎心的话,中国足球的问题,连路边跟着爸爸踢球的小学生都能看得出来:没球踢、没教练、没对手。基层足球的凋零,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宋凯提到“调动地方积极性”,这听起来不错,但如果地方政府只把足球当成一个政绩工程,而不是一项全民运动,那这种“积极性”只会流于表面。

信仰依然在,但我们需要更多行动

我们都希望中国足球好,但希望从来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努力。就像宋凯说的,“更团结、更开放、更努力”,这些词语听起来很美,但它们的背后,是无数普通球迷的热血和期待。

中国足球的未来能好吗?也许能,但这需要的不仅是足协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热爱足球的人共同参与。从青训到职业联赛,从基层到顶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否则,无论多少次研讨会、多少个“六条路径”,都只能成为一场场空谈。

所以,宋主席,下次别只喊“能”,也告诉我们“怎么能”。

球迷的耐心,已经不多了。

欢迎阅读其他文章

本泽马再见吧!

C罗我的最爱

金正恩对足球的贡献

北京国安要雄起吗?

足球分析我超强
最新的足球资讯,最强的足球分析,最火的球友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