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策划 | 刘丽 尹传忠
文 | 记者 尹传忠 马竞 蔡建
凌晨3点的宿城,前夜的排档店铺还未打烊,而早起工作的人们已经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曙光。76年前的初冬(1948年11月16日),同样是凌晨3点,胜利的红旗第一次在宿城升起,军民同庆,全城沸腾。
三天三电 —— “攻取宿县”,“至要至盼”
淮海战役打响后,徐州国民党军队东、西、北三面的交通线都被我军切断,坐落在津浦铁路线上的宿县城成为国民党军队重要的补给基地和南北机动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前期,在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刘峙集团奉命调整部署,以徐州为中心收缩兵力,妄图与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陈毅、邓小平根据敌情变化,研究制定了“关于牵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新方案”,于1948年11月2日电报中央军委并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以一个纵队以上兵力攻占宿县、徐州中间地区,并由南向北攻击徐州……”不谋而合,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在豫西研究落实中央军委指示时,也着重讨论了截断徐宿线的时机问题。
随着淮海战役的展开,华东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向黄百韬兵团5个军10个师,约15万人发起攻击,蒋介石为解黄百韬兵团之围,急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增援,同时命令孙元良、刘汝明、李延年三个兵团沿津浦线向徐州增援。粟裕、张震认真分析变化中的敌我态势,于11月8日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建议“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就这样,中野、华野的将帅们在淮海作战中形成了共识:攻占宿县,截断徐蚌线。
“善于博采众议的毛泽东纵观淮海前线战局,综合前线将帅们的意见,决心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将国民党军队主力歼灭在徐州附近,并亲自起草电报,部署作战方针。”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史文敏老人,长期专注于党史和新四军军史的研究,他向记者介绍了当时发报的具体情况。
11月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电文虽短,却字字千钧,使淮海战役由“小淮海”发展成为“大淮海”,受到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同日,中央军委再次发电,要求“陈(毅)邓(小平)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徐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打宿县。”
11月10日,中央军委连发两电指示陈毅、邓小平:“你们务必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切断徐蚌路。”“你们应集中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同日,刘伯承带领中野前指在宿县临涣集与陈毅、邓小平会合后,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立即召开作战会议,研究部署攻占宿县、断敌退路等问题,并于当天16时电报中央军委:“遵命于明真夜南进宿县。”
11月11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你们真夜向宿县前进甚好。”“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然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
“毛泽东连续电示攻取宿县,可以看出他对攻占宿县斩断徐蚌这一目标极为看重,电文内容也体现出他的决心之坚定,要求之迫切。”史文敏说。
攻坚夺隘 —— 英勇顽强,浴血奋战
鉴于宿县城的战略重要性,敌人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守卫,加上城墙高厚,工事坚固,又有环城宽约10米、水深没顶的护城河,可谓是易守难攻。战前,国民党津浦铁路护路中将副司令兼宿县守军最高指挥官张绩武信誓旦旦地向蒋介石保证:“南宿州可确保无虑。”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原野战军来得这么快、攻击这样猛。
当时,中野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奉命承担主攻宿县城的任务。他组织指挥所部和九纵80团于11月12日分别向宿县城攻进。经全体官兵奋勇作战,13日完成了对宿县城的包围,15日凌晨攻占了东、西、南、北四关,当天下午发起了总攻。
大东门,是宿州古城东城门,故址在宿城中山街与环城东路交叉口附近。如今,这里商铺云集,人流如织,非常热闹。或许人们不会想到,76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是怎样的激烈。
1948年11月15日下午5时,攻城的号角响彻天空,英勇的战士们不畏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山炮、野炮、战防炮等30门重炮齐发,摧毁敌人设立的“铜墙铁壁”。主攻东门的3纵队7旅工兵英雄连续4次爆破,用50斤重的炸药包,将城墙炸开3米多宽的豁口;19团2连突击排长杨永保带领全排向豁口进攻,战士冯丙子第一个登上城头,后续部队奋勇抢占了东门。8旅22团从城东北角攻入城内,与守敌展开巷战,占领了天主教堂、电报局、医院等据点。
在我军开始夺关时,敌人将城门外南、西、北三面的桥梁炸毁。9旅25团在攻打西门时,必须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强行架桥。敌人隐藏的暗堡,以密集的火力封锁前进的道路,前卫7连战士前仆后继,一批倒下,另一批又冲上去,先后多次突击,终于架起了一座木桥,工兵连续爆炸,将城墙炸开了一个斜坡豁口,8连突击队在连长高玉岐的带领下,奋不顾身飞速越过木桥,跨过铁丝网,以伤亡106人的代价打开了突破口,抢占了西门,荣获“登城第一名”荣誉称号。
经过参战官兵英勇奋战,到11月16日凌晨3时,战斗胜利结束,除毙伤外,计俘张绩武以下官兵10000余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其他物资。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攻克宿县截断津浦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陈列,馆内用现代化的手段生动再现了我军攻占宿县城的场景,展出了数幅解放军官兵攻占宿县城时珍贵的历史照片,还有一块当年官兵架桥用的门板。“随着时间的流逝,门板上的战士们血迹已模糊不清,但留在上面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可见当时的战斗有多么激烈。”淮海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魏天梅向记者介绍说。
老兵记忆—— 敲锣打鼓,庆祝胜利
初冬的午后,老兵韩琦一身绿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丝毫不像一位92岁的老人。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韩琦最难忘、最自豪的那段人生经历都存放在一枚枚军功章里。其中,淮海战役纪念章最为独特,他小心翼翼地从胸前拿下。这是一枚金色奖章,高悬的红五星绽放光芒,下面是交叉而放的两杆步枪。“淮海战役纪念”醒目地刻于其上。“这可是老家解放时的奖章!”他自豪地挺起了身板,军功章相互碰撞发出叮当声,仿佛打开了时光之门, 一瞬间,枪炮声、硝烟味从中涌了出来……
韩琦 ,1932年生于宿州埇桥区西寺坡(现大泽乡镇)。受进步思想熏陶,15岁那年参加了革命队伍。由于读过几年私塾,他当上了华东野战军江淮军区三分区政治部的宣传队队员。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他随部队一起准备攻占宿县。14日晚,主攻部队进攻东关。由于家中经营中药生意,少年时期的韩琦经常进城采购中药,所以对宿县城东关的地形比较熟悉,尤其是他曾亲眼见过敌人的防御工事。“打宿县,我先来!”于是,肩扛宣传鼓动职责,韩琦和其他三位战友入选了攻城队。部队开始进发,韩琦身挎布包,内装宣传单、捷报和写标语的工具,腰里别着手枪,手拿广播筒,紧紧跟随前进。行至外围“小东京”(日军侵占时修建的方圆1.5公里的兵营)一带,遭遇敌人猛烈反扑,一时间枪炮声大作。我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作殊死搏斗,连续攻克“小东京”、东关大街,一路向城里挺进。子弹从头顶飞过,炮弹在不远处炸响……韩琦毫不畏惧,他瞪着眼睛,猫着身体,一直跟随部队出击,打到了护城河东岸。
茫茫夜色,河对岸到底是什么敌情?攻城部队尚不掌握。韩琦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他来到前沿阵地,把对岸敌人的火力位置报告给部队首长。随后,他拿出广播筒向敌人喊话:“官兵们,我们已经攻占了你们的外围,马上就要攻城了!你们只有缴械投降才有生路!”嘹亮的声音直达对岸。“哒哒哒!” 对岸打来一梭子机枪子弹,打在韩琦前方不远处,激起阵阵灰尘。韩琦不为所动,继续向敌人喊话,瓦解敌人的士气。
敌我双方对峙到15日傍晚,“轰轰轰……”大炮把城墙炸开了几个缺口,总攻开始了!此时,冲锋号响起,攻城部队像潮水一样涌入。双方拼死相搏,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拼弯了,就展开肉搏……此时,城墙上、城里面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着血与火。前进,一直向着敌指挥部前进!韩琦一路向前,沿途一幕幕悲壮而惨烈的画面让他热血沸腾。“活捉张绩武,拿下宿县城!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满腔怒火的韩琦不时抛撒宣传单、向敌人喊话,打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心战。16日凌晨3点左右,红旗首次飘扬在宿县上空。天刚亮,大街上就传来锣鼓声、鞭炮声,不少居民自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为了纪念战斗胜利,17日,韩琦和战友一起来到当时位于木牌坊的“天然照相馆”,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宿县刚解放时,一部分老百姓对我们是有顾虑的。”韩琦深情地说,“解放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经常帮老百姓做好事,时间一长,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都在齐声称赞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如今,淮海战役已经胜利75年了,宿县解放也有76年了。回望沧桑岁月,见证老兵战火中的青春。“我会把我的革命经历和先烈事迹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国家发展再作贡献!” 韩琦的军旅情和家国情依然炽热。
资料图片由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提供
编辑 | 吴维维
一审 | 丁曼
二审 | 李锋
终审 | 尹传忠
· 版权声明 ·
拂晓报社稿件和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