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花,图:郁离
籍贯这个词想必每个人都很熟悉,因为不论学生时期,还是出来求职工作,甚至去一些单位办事,都需要填表格,籍贯就是上面的必填项。
不过,虽然我们填过无数次表格,可对“籍贯”这个概念,估计还是有人和我一样,至今模糊不清。
是该填身份证上的地址,还是当前生活的地方,这是大家一直以来含混不清的地方
那么,究竟何为“籍”?何为“贯”?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一探究竟吧。
在古代,籍贯独立存在的,通常情况下都是分开使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何为“籍”
在《说文解字》中,“籍”指“簿书也”,是古代登记赋税、户口的档案簿书,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户口本,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种工具。
统治者用籍来对百姓登记造册,并根据出身和职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别,用于赋税和徭役的管理。
在古代,人们书写履历时,一般是先写“贯”,再写“籍”。
政府通过“贯”进行编户,因此、古人籍贯中的“籍”主要指“役籍”,也就是身份和职业。
普通百姓按照承担的徭役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
如元代“诸色户计”,把百姓划分为冶金户、打捕户、军户、匠户等等。
明朝时期,这一制度最为严格,有军籍、匠籍、灶籍、盐籍、商籍、官籍……
拥有役籍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差役,古代当差主要是通过缴纳实物或承担差役的方式。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赋役的改革,役籍开始逐渐弱化,地域性增强。
2、何为“贯”
《说文解字》中“贯”指“钱贝之贯”,与钱财相关。
纸币出现以前,古代货币主要分为三种:金、银和铜钱,平民百姓接触最多的是铜钱。
为了携带方便,防止丢失,他们会将铜钱用绳子穿起来,这就是《说文解字》中所谓的贯。
随着社会发展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贯除了指钱,也有了贯穿、联系的含义。
封建时代,无论皇位还是家族传承,沿用的都是世袭制,于是便形成了浓厚的家族观念。
一旦在某个地方落地生根,开始发展,就不会再轻易离开,从而形成自己的家族聚居地。
久而久之,在这种浓厚家族观念的影响下,家族世代的聚居地也开始叫做“贯”。
通过对“籍”和“贯”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籍”相当于职业和身份地位,而“贯”则指你出生的地方,是哪里人。
再后来,“籍”与“贯”在不断的演化中被合并使用,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各种表格上看到的“籍贯”。
虽然到了今天,籍贯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个人祖居地或原籍地的标识,但透过前面的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追根求源,不忘来处。
3、怎么填写
一个人出生的地方叫出生地。一个人当前户口所在的地方叫户籍地,这两者都可能会随着个人的迁移而发生变化。而籍贯则是一个人父系祖先的祖居地或原籍。
在填写表格时,一般来说籍贯一栏应该填写祖父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
现在你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