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工作中了解到的真实情况,要及时客观全面反映上来,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敢于报忧体现和检验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彰显的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反映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
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向上汇报工作、反映情况、面对调研时,报喜多、报忧少,存在避重就轻、文过饰非现象,不敢“揭短亮丑”,怕给上级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个人晋升;对于下属的报忧行为,觉得是在“捅娄子”“使绊子”。报喜当“功”、报忧当“过”,长此以往可能助长诱发虚假、投机之风,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上级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小问题终会演化为大矛盾,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报喜不报忧”背后是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为民干事”想得少、“为己做官”谋得多,小算盘打得啪啪响。
开展工作不可能没有问题,敢于报忧既是对上级负责,也是对本职工作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报忧”的重要性,涵养“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的胸怀,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即查即改、立行立改,不让报忧干部失望寒心。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主动为“报忧者”担当,真正让“敢于报忧”蔚然成风。要旗帜鲜明反对华丽辞藻堆砌的报告模板,将掌声留给刀刃向内的真检视,把欢呼留给不掺水的真成绩,让基层干部摒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庸俗哲学。
让基层干部群众敢讲真话、愿讲实话,关键要从制度机制上改进优化。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多到基层一线、多到现场了解掌握,尽可能多地听取社会和公众的意见,对比分析、相互印证、综合研判,考准考实干部政绩,让有唱功无做功的干部现原形,让会干的比会说的吃香。要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迟报、漏报、瞒报责任追究制度,对“报假情”“向上级和公众报喜不报忧”等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干部,及时诫勉调整,引导干部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自主创新空间,对因欠缺经验先试先行或因不可抗力因素产生失误的干部,要既不扣“帽子”,也不揪“辫子”,为敢于揭露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干部增添底气和勇气。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