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峡绣工”劳务品牌员工在创作绣品
贵州省“酒都酱人”曹大明在酒库巡视
劳务品牌新动力,推动就业大民生。
近年来,人社部积极推动劳务品牌建设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各地人社部门密集出台落实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各项服务,一大批特色劳务品牌应运而生,为稳就业保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在2000多个劳务品牌中,累计带动就业近6000万人。
从一名普通的钳工,到成为机器人技术员,贾树鹏的职业发展得到了劳务品牌的加持。
“工业4.0、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自己要想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就要不停地与时俱进。”2022年,抱着求新求变的想法,贾树鹏报名参加了由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组织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培训,通过考核后,他被推荐至天津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36%。未来,仅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缺口预计将达到300万人。”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相关负责人说,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北京市人社部门指导下,“北京机器人技术员”劳务品牌顺势而生、不断叫响,“我们按照《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专业培训,严格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这一品牌成为工业机器人操作、安装、调试等综合性高技能人才的标志。”
在各地人社部门指导下,一批批技能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劳务品牌活跃在服务各行各业的一线。
四川省以培养装备制造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政府搭台、政策助力、学院主推”,培育创建了诸如“德智装备工匠”等劳务品牌,乘着“一带一路”的战略东风,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市崇明区人社部门依托海洋装备行业的蓬勃发展,采取多渠道引进、多层次培养、多元化服务,擦亮“崇明海洋装备工”劳务品牌,为该产业立起了一块人力资源的金字招牌。
江西省“宁都厨师”李春能在烹饪菜肴
甘肃省“岷归药工”在晾晒当归切片
劳务品牌意味着就业容量大,从业人员多,就业更加稳定,收入水平更高,权益更有保障。
在山西省吕梁市,借助《吕梁山护工“十四五”培训规划》《吕梁山护工产业化发展实施办法》等多个文件落地实施的东风,“吕梁山护工”培育引入校企合作,推出中高级护工技能培训等项目,成为享誉全省、叫响全国的特色劳务品牌。截至今年6月,累计培训吕梁山护工54期,帮助5.5万人实现就业,带动10万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
劳务品牌也是各地带动劳务输出的重要手段。很多中西部地区通过建设劳务品牌,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甘肃省精心培育“岷归药工”“静宁果农”“张掖种农”“陇南电商”等六大劳务品牌,其中,“岷归药工”劳务品牌横跨中药农业、中药加工业和中药服务业三大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36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69%,年输转劳动力2.8万人。
福建省“长汀河田鸡倌”在喂鸡
湖北省“孝感米酒师”孙俊(左)在检查米酒品质
劳务品牌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
“莫干山民宿管家”是浙江省德清县著名的劳务品牌,家在河南新乡的孟金大学毕业后慕名而至。2024年,她通过民宿管家初级工技能等级认定,成为全国首批“持证上岗”的民宿管家。随着“民宿管家”成为国家认定的新职业,“莫干山民宿管家”劳务品牌共有登记在册民宿近900家,民宿管家5000余名,相关从业人员超过万人,2023年营收达30余亿元。
在河北省曲阳县,定瓷烧制和石雕历史悠久,是当地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声名远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6年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庞永辉推进“曲阳定瓷工匠”劳务品牌建设工作,以文化引领壮大定瓷产业,拓宽发展市场。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培育带动人才是关键。
贵州省通过举办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培训班、推动“银匠进校园”等举措,不断提高“黔东南银匠”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发展新生力量。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非遗传承工坊、工匠培育基地等,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强化银匠人才队伍建设,既解决就业问题,又传承民族文化。
辽宁省东港市是“中国草莓第一县”,农民人均草莓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东港草莓人”劳务品牌建设培育工作的开展,带动东港草莓全产业链发展,直接从业者3万人左右,带动全市10万人以上就业,促进草莓运输、快递、餐饮、包装、生产资料(钢材、农膜等)、旅游等行业协同发展。
湖北房县的黄酒是中国小曲黄酒的典型代表。“多年来,房县依托黄酒产业优势,打造出‘房县黄酒酿造师’劳务品牌,引导农户加入黄酒专业合作社,建设黄酒民俗文化村、黄酒小镇,培育15家黄酒规模企业、277家标准化作坊,1万多户农民生产黄酒,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房县黄酒年产量达8.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8亿元。”湖北省房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林云国说,目前,房县已连续举办3届黄酒酿造技能大赛,先后培训房县黄酒酿造师1万余名,培育选拔黄酒酿造人才3000余名。
在助力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批批劳务品牌会继续涌现并不断发展,谱写新篇章。(文字:赵为,图片由各省人社厅提供)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本期编辑:王瑶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