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改革报整版聚焦芜湖!

时事   2024-12-09 11:28   安徽  



12月9日,《中国改革报》04版“资讯”栏目刊发整版文章《改革风劲乘势起 千帆竞逐满目新——来自安徽芜湖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答卷》。全文如下:

点击图片查看:12月9日《中国改革报》报道

改革风劲乘势起  千帆竞逐满目新
——来自安徽芜湖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答卷

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座开放包容、蕴含徽文化灵秀之气的美丽江城,素有“半城山、半城水”的美誉,曾是商贾云集、市声如潮的“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全市现有常住人口375.6万人,面积6009平方公里,辖无为市、南陵县和镜湖、弋江、鸠江、湾沚、繁昌五个区。


芜宣机场


改革开放初期,芜湖市探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承包经营等创新做法,涌现出中国民营经济报春花“傻子瓜子”。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委于当年7月在芜湖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以芜湖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快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的开发开放战略,这为芜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芜湖市积极争取到了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资格,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


安徽航运中心

党的二十大以来,芜湖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省域副中心意识、首位产业意识,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由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57位,先后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最成功的70座城市,并在招才引智、招商引资、财税金融、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改革亮点。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大城兴起,人才为要。芜湖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总抓手,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发展集团,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集聚优质人才资源。


在人才服务方面,拿出真金白银保障人才投入,先后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5亿元“双创”孵化基金,建立市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制定高层次人才服务清单,开辟服务保障“绿色通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支持安徽工程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100个订单班,定向培养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在高校设立“产业教授”流动岗位,让各行各业的优秀技能人才走上讲台。


在人才引进方面,市级负责同志分别带领产业链头部企业、重点企业,常态化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海聚奇才”等活动,靶向集聚人才;组建“紫云英”人才猎聘公司,通过寻猎外包驱动、承办赛会带动、风险投资撬动等市场化手段精准猎聘人才。


在人才使用方面,突出向用人主体松绑授权,将人才职称评审权下放重点企业,建立以年薪评价人才的新标准。2021年以来,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62个、领军人才1001人、高端人才8206人、大学生27.8万人,相关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精准开展招商“敲门行动”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芜湖市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号工程”,探索建立招商引资“敲门行动”机制,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围绕各县市区、开发区主导产业及优势细分领域,编制招商引资工作导则,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探索建立“一链一策”机制,梳理形成重点企业名单,各级主要负责同志分批次带队外出、逐一敲门拜访,带头会见重要客商、外出考察企业、参与项目洽谈,精准开展“敲门行动”,并全方位做好敲门行动“后半篇文章”,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集聚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0个、同比增长5.6%,总投资达2067.5亿元;重点在谈促签约项目418个,总投资达3435.2亿元。



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更好集中财力办大事


2021年以来,芜湖市聚焦解决财政支出基数固化、财政资源统筹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预算管理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基数依赖,所有预算编制均以零为基点,根据资金实际需求、绩效评价情况等综合核定,实现预算由“单向增加”向“可增可减”转变;强化“先谋事、再排钱”理念,出台预算项目库管理办法,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项目库,未入库项目一律不安排预算,实现部门由“争资金”向“比项目”转变;加大资金跨年度、跨层级、跨类型统筹整合力度,切实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资金由“相对分散”向“财力集中”转变。


近三年,全市通过压减和收回年初预算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国有闲置资产等,累计开源节流财政资金83亿元;创新运用基金跟投、融资贴息等市场化手段,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产业项目超400亿元,减少财政资金投入69亿元。相关改革做法被中央改革办推广。



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探索“一颗印章管审批”


简政放权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目的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2021年12月以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一颗印章管审批”,以方便企业和群众、提高效率为出发点,将省、市、区级430个事项办理全部划转到新组建的行政审批局,集中到一颗印章,实现“一个主体对外、一颗印章审批、一个平台服务”,让事项审批从“体外流动”变为“体内循环”,有效降低部门协调成本。打造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提供“管家式”帮办代办服务,设立“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企业仅需向一个窗口、一名工作人员递交一次材料,就能办理芜湖片区承接的事项,审批服务效能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发展预期不断提升,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目前芜湖片区实有法人企业9028户,注册资本总计780.4亿元。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


今年前三季度,芜湖市实现外贸进出口额759亿元、同比增长20.7%,实际利用外资13.3亿元、同比增长39.3%。



实施“1%工作法”
全力助企降本增效


为实现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2021年3月以来,芜湖市创新实施“1%工作法”,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工作组,建立重点工业企业利润常态化监测平台,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尤其是占工业增加值80%的前300强企业为重点,对影响企业利润的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7项主要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动态监测,编制服务企业“1%工作法”操作指引,实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全市面上“综合施策”,全方位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努力让政府工作成效可量化、环境优化可量化、企业获得感可量化,相关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1%工作法”实施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利润总额增速由2021年的全省第11、第12位分别上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第3、第4位。



打造“惠企政策网上超市”
推动政策资金直达快享


无法掌握最新政策、已有政策兑现不及时,曾是很多企业面临的困扰。2021年以来,芜湖市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强化顶层设计,依托“皖事通办”平台,上线运行惠企政策网上超市,设置政策直达、政策沙盘、政策计算器、政策质询和合同履约等5大模块,实现政策动态管理、资金及时兑现、数据辅助决策、服务精确推送、诉求快速处理。打通省市县各层级各单位、政银企个人等各主体信息数据,建立“芜湖市政策文件库”,平台自主审核政策兑现条件,打造“即申即享”“免申即享”“限时即享”新模式,让惠企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惠企政策网上超市还可智能推演生成政策预兑付企业名单及资金兑付规模,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精准滴灌”。

目前,已上线惠企政策1100项,全部实现“即申即享”“免申即享”“限时即享”,申请材料精简率、办理时限压缩率均超80%,累计兑付政策资金49.61亿元,惠及企业6000多户,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中小企业信用贷试点改革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但由于企业缺少抵质押物、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识别失真,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为此,芜湖市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构建基于大数据风险识别的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新模式,依托国家及省市218个部门、1837大类、46.44亿条基础数据,实现对企业大数据自动采集,对企业经营情况及风险状况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分析、研判、预测,一键式生成企业信用评级报告,并推送给金融机构作为审贷放贷依据。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提供担保增信,企业无需提供任何资产抵质押即可获得优惠贷款。

目前,全市已有3747家中小企业建档生成信用评级报告,1882家中小企业通过该模式获得信用贷款83.9亿元,贷款不良率仅为0.9%。2020年2月,芜湖市中小企业信用贷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入选2020年度全省十大改革案例。


常态化举办“畅聊早餐会”
问需纾困暖人心


为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的互动平台,2021年3月以来,芜湖市建立政企交流新机制,每周六举办“畅聊早餐会”,围绕特定主题将3~6名企业家邀请到早餐桌前,现场不安排主持人、不设置讨论话题、不准备发言材料,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倾听企业家心声。同时,还建立“畅聊微信群”,方便企业家随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反映情况,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对于企业家提出的问题,能够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现场建立涉企事项台账,明确专人负责,每周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推送办理进展情况,让企业全程监督评价,跟踪督办、销号管理,清单化、闭环式推进,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截至目前,累计举办“畅聊早餐会”122场,邀请764位企业家参与,收集涉企事项431件,办结351件。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在共进早餐中交流交友、激发创意,备受鼓舞、深受感动,进一步提振了创业奋斗的信心,激发了拼搏进取的干劲,大家成为扎根芜湖、宣传芜湖的“铁粉”。



建立“人民城市体验官”机制
换个视角发现问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4年以来,芜湖市聚焦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创新建立“人民城市体验官”机制,每年从“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家、新闻媒体工作者等群体中,遴选一批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人民城市体验官”。全面梳理为企服务平台、人民网网友留言和12345热线反映的重点问题诉求,研究确定每季度体验主题。从申请人、审批人等角度出发,深入一线摸实情、找问题、察民意,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体验民生实事、为企服务、人才服务、基层减负。

首批30名“人民城市体验官”沉浸式体验百余次,累计提出各类意见建议70多条,优化、解决了一批难点堵点问题。其中,在民生实事体验方面,推动解决养老医疗、危房改造、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为企服务体验方面,通过亲身办、代理办、陪同办等方式,查找解决企业政策资金申报、兑现等环节堵点问题;在人才服务体验方面,聚焦解决租房补贴申请方面问题,推动修订青年英才租房补贴修订实施细则,优化平台审核流程,人才获得感和体验感进一步提升;在基层减负体验方面,推动全市文会、督检考等数量下降,基层对减负工作更加清晰有感。


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改革向前,民生更暖。为满足群众对更高水平、更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芜湖市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源扩容、数据赋能、优化服务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逐步实现“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省级高水平医院—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市级特色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更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资源扩容方面,获批建设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和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市民就近享受国家级高水平特色医疗服务。在数据赋能方面,打通卫健、医保、民政等部门数据壁垒,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外部关联数据交换共享。在优化服务方面,实体化运行会诊转诊中心,构建起以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和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4个县域医共体为基础的“1+4+4+N”会诊转诊服务体系。


2022年,芜湖市成为首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相关做法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推广,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搭建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
探索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新路径


芜湖市位于长江之滨,境内长江河道全长114.7公里,岸线总长262.4公里。



安徽芜湖滨江风光


过去,由于天然河道较长,信息化监管手段不足,长江流域非法采砂、非法捕鱼以及岸线乱占乱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发现难、取证难、抓捕难成为长江流域禁捕、禁采的痛点。2020年6月以来,芜湖市启动建设“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多部门共享一套感知设备、共建一个长江专题数据库、共用一批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全面整合涉江执法力量,打通数据孤岛,构建起覆盖长江禁捕、打击非法采砂、岸线和自然保护区侵占、水质和大气污染防治、坝体崩岸监测等要素的一张图监管,实现长江大保护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变,有效破解发现难、取证难、抓捕难的问题,对非法采砂、非法捕鱼等涉江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助推长江芜湖段生态环境治理。


推行基层公务出行“距离保障法”
畅通进村入户“最后一百米”


乡镇工作任务多、责任大,合理保障基层公务出行,关系服务群众的实效和基层治理的成效。为便利县乡保障范围以外区域的公务出行,2022年9月,芜湖市依托省公务用车管理信息平台,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探索推行“距离保障法”,借助北斗定位系统精确测量实际出行公里数,综合考虑道路状况等因素,设定补贴系数和标准,自动计算每次出行补贴费用,让公务出行补贴更加公开、透明、高效、便捷,有效破解以往审批流程不便捷、车辆保障不充足、补助标准不精细、监督管理不透明等问题,实现“高效便捷用车—工作负担减轻—工作成效提升”良性局面,既规范公务出行管理、减少浪费,又为干部下沉一线提供了有效保障。

截至目前,全市使用“距离保障法”产生订单13.9万余次、费用559.5万元、公里数323.7万公里,单均费用40.4元,平均每公里1.7元,比同期社会化租赁单均成本下降77.3%,平均每公里下降36.9%。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朱辰婉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大江资讯,设为星标 



大江资讯
大江澎湃,闻天下。立足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传播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资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