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学游要有“颜值”,也要拓内涵

学术   2024-07-31 18:01   广东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大门逐渐敞开,亲访古迹、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成为文旅新趋势。今年暑期,多地推出考古遗址研学、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让考古从“高冷”走向大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揭开考古神秘面纱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公众可参与到何种程度的考古活动中等话题,也受到多方关注。




统万城吸引众多学子到此研学游

统万城景区供图


走近考古
研学游新方式日益“升温”

近日,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40多名研学学生,他们在老师和讲解员带领下参加“考古小课堂”活动,了解统万城遗址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为推动考古研学游发展,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置了模拟考古体验区,游客可参与考古发掘过程,了解夯土工艺流程等。“除参观和体验项目外,我们在产品设计方面增加了互动内容,如集章打卡,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学习。”陕西统万城景区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人赵勇表示。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省目前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立项10处,新获批立项大遗址保护工程18个。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当地发展考古旅游、考古研学游的有利条件。

7月12日,“老家河南·青春登场”大学生文旅体验官河南大遗址探秘之旅宣传推广活动正式启动。其间,百名大学生在河南开展5天4晚的深度体验游,分别走进开封、郑州、洛阳、安阳,与夏商文明、北宋文明“亲密接触”,实地领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文博爱好者孙彤近来被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作为商代都城的标志性建筑,公园内壮观的夯土城墙巍然屹立,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位于‘公园之心’的商都遗址博物院,通过虚拟现实复原等技术手段,让我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商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习俗。”她说。

“盘龙城被称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武汉城市文明之根……”在湖北,近日,武汉商学院的30余名师生组团来到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源荆楚文化根脉。近年来,围绕“公共考古”和“盘龙城文化”两大主题,该公园打造“小小考古人 研学盘龙城”等系列课程,开发“考古勘探”“田野发掘”“泥条盘筑”等特色体验内容,形成深受在校学生和文博爱好者喜爱的研学品牌。据介绍,自2019年对外开放以来,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提炼内涵
各显特色成为引客“门道”

“考古+旅游”有多热?《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全国55家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同比增长135%。

据了解,目前,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已有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29家,47家公园建有考古遗址博物馆,这成为考古研学游蓬勃发展的驱动条件。

这些公园亮点突出、各有特色。比如,位于湖北省荆门市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展现史前文明、体验农耕文化为目标,形成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研学规划方面,该公园围绕考古科普、考古体验打造沉浸式场景,既吸引大批青少年参与,也让偏僻乡村成为文化打卡地。再如,河南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制定的 “请君只看洛阳城——寻城记”等研学线路入选该省特色研学旅行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城市历史文脉。

与此同时,多处考古工地、考古遗址博物馆等以突出古迹特色和科技范儿的融合性活动,为游客带来丰富体验。

走进建设在壁画墓葬原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展厅核心位置即墓葬原址。站在透明玻璃上向下望去,幽深墓道清晰可见;戴上互动VR(虚拟现实)眼镜,尘封千年的壁画跃然眼前,来自北齐的人物、街景与生活场景,在科技助力下拂去历史的烟尘、重现华彩。该馆依托墓葬本体、融入多元亮点的特色展陈方式,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领队高江涛看来,考古遗址多在野外、贴近自然,是研学之“研”的主题,而通过探寻遗迹、遗物等,能够与古人交流、感知古老文明。“这些特点,是考古遗址研学的独特魅力,因此受到年轻人欢迎。”他说。

热度之下,如何更好发挥“考古+”的“破圈”效应?以河南为例,在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显特色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大遗址名片带动作用,实施文旅融合项目。“大遗址借力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文旅产业依托丰厚的大遗址资源,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两者相互促进,意义深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继焦表示。

科学规划
保护开发并重凝聚“底气”

开放考古工地、在遗址原址建展厅……随着考古不再“高冷”,公众究竟可以参与到何种程度、哪些过程的考古活动中?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等公众考古活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王永波说,目前,全国多地探索将考古工地打造成为“蓝天为幕、大地为台”的博物馆,展现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比如,在考古工地,开展公众考古一般需要考古队选好时间、做好准备,有序接待社会团体,在保障文物安全、人员安全等情况下,允许进入内部参观或在相应人员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他说。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多地推动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为考古旅游、考古研学游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在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等坚持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物样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文物“鲜活可触”。“墓葬原址呈现,无疑会使遗址博物馆保护难度增大。”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该馆坚持保护第一,在封闭保存原址的空间里,温度常年控制在1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5%-60%,展厅区域则会根据季节调节室温。

“统万城考古研学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遵循的是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确保研学活动不损害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我们选择在统万城遗址区外围的游客服务站内进行模拟考古体验。”赵勇说,统万城将继续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推出更多“颜值”与内涵俱佳的项目,发挥好引导游客漫步历史长河、感受古老文明的积极作用。

王永波同样认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持其主体部分严肃性的同时,不妨开辟承载其他旅游要素功能的“第二区域”,两者做好衔接,既能彰显出考古方面的独特气质,也能更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参与。

统稿:孙丛丛

参与采写:秦毅、张莹莹、瞿祥涛、朱萌、孙丛丛

END


统万城考古研学游
体验夯土 感受历史场景
记者  秦  毅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镇白城则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中国历史上东晋时期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可考的都城遗址,对研究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推动考古研学游的发展。园区内设有模拟考古体验区,学生及游客可以亲身参与考古发掘过程。同时,开设夯土体验课程,工作人员指导游客亲手制作夯土墙,了解夯土的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此外,讲解员会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近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陕西省赛)在靖边举行,40多名参赛的学生来到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并体验夯土和“考古小课堂”活动。“统万城不仅仅有生动的讲解,还有考古体验,尤其是夯土体验课程,让学生不仅仅知道统万城是怎么建造的,更让这种传统工艺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陪同学生的王老师这样说。

“要实现‘颜值’与‘内涵’并重,在满足游客对视觉追求的同时,更多传递考古知识和文化内涵,首先需要做好科学规划。”陕西统万城景区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人赵勇介绍,统万城在开发考古研学资源时,充分考虑到遗址的特点和保护需求,制定了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活动方案。

除了真实的考古体验,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是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统万城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体验感。

“实现考古研学游‘颜值’与‘内涵’并重,关键在于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考古遗址首先是文化遗产,保护是重中之重。”赵勇说,未来,统万城将继续探究研学方式,推出更多“颜值”与“内涵”俱佳的项目,让更多人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统万城考古研学活动现场

统万城景区供图

三星堆考古研学游
模拟考古 探秘古蜀文明
记者  王雪娟

随着暑假的到来,距离三星堆博物馆6公里的古蜀文明探索基地迎来了一批批热情洋溢的考古研学团队。这里占地约50亩,每日接待50人至400人,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热门目的地。

走进基地,只见学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调配石膏溶液,模拟青铜冶炼的过程。他们将溶液倒入定制的三星堆模具中,体验青铜器的浇铸过程。一旁的家长看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作品,脸上洋溢着骄傲和喜悦。

“去年我们接待了约6万人,今年预计能突破8万人。”基地主任廖文强介绍,今年,他们特别增加了陶猪修复课程,并正在开发青铜器制作深度体验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学员对考古的深度兴趣。

穿上手套、鞋套,手持探测仪、手铲等工具,学员变身为“小小考古队员”,在模拟考古探方中体验田野考古的乐趣。烈日下,他们专注地挖掘、记录,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

从2021年开启的考古研学项目依托于一家古法青铜器制作工厂“三星堆青铜艺术坊”,这里是集青铜器展示、手工研学、模拟田野考古发掘、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研学实践场地,让学员可以通过触摸青铜器,感悟中华文化的传承。廖文强表示,与传统研学不同,考古研学更强调亲身参与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通过模拟考古的方式,体验亲手发掘出“文物”的喜悦和成就感。这种互动体验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文物背后故事和知识的掌握。

随着三星堆的全球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员希望深入体验考古挖掘。廖文强透露,接待的学员年龄从4岁至20岁不等,其中来自广州、上海、北京的学员最多。为保证教学质量,基地按照1∶10的比例配备师资,优先录用有教师资格证及历史相关专业的人员,并定期进行员工培训。

这个夏天,考古研学让孩子们走进历史的课堂,在这里,每一块泥土、每一件青铜器都讲述着古蜀文明的故事,等待着探索者去发现、去理解。

三星堆考古研学活动现场

三星堆青铜艺术坊供图

END

专家声音



四川省旅行社协会研学专委会主任  黄  海

今年的考古研学或者说博物馆研学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四川的三星堆博物馆为例,暑假期间每天都会接待上千人的研学团队,博物馆周边的三星堆考古研学基地的团队接待量也呈上升趋势。

研学机构在产品设计和线路安排上,着力将考古研学作为产品的亮点,成功激发了市场对此类研学产品的浓厚兴趣。不足之处在于,考古研学的课程设置尚存在局限性,不够完善和丰富,很多讲解内容和体验项目更适合低年龄段学生,而对于初中、高中学生群体,课程的深度和丰富性尚显不足。为进一步推动考古研学市场的发展,需要在课程设计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深化内容开发,设计更多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项目,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整合资源,形成研学教育的合力,为参与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研学体验。

 (记者  王雪娟  采访整理)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  赵志军

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让公众体验古人的生活场景。一些考古单位还会举办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活动,让人们近距离接触考古发掘现场。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通过开展考古研学游可以让大家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考古走向公众确实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在国外,考古有公众参与的传统,进行大型考古遗址发掘工作时,常会征集志愿者参加发掘。国内的考古研学游目前以兴趣为主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喜爱,公众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就会从兴趣逐渐向知识和文化层面延伸,考古发掘工作也可以让公众参与。

考古学研究的“宝物”与公众认知的“宝物”有所不同,前者更重文化内涵,后者更重“颜值”。应该尽量避免猎奇式、“淘宝”式的考古研学游,争取通过考古研学游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以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记者  张 影  采访整理)


内容来:中国文化报

end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林金华
主编冉  勇
编辑汪  彪




2024年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亿人次






开启文旅新征程 共绘丝路新画卷 第八届(2023)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论坛在深举行

个「在看」 你最好看


文旅国际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传华夏官微,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大力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及时发布国内外文旅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