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从地下输送到地面的过程中
会析出碳酸钙、蜡质、硫酸钡等成分
极易在输油管道内壁结垢
严重影响管道输送效率
就好比众人皆知的“血栓”
都是一种“健康隐患”
如何为石油管道除“栓”是一道行业难题
机械工程学院师生团队交出除“栓”答案
一举斩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金奖
此前,国内输油管道内壁的清垢检测技术和设备长期受国外垄断,价格高昂,是一种典型的“卡脖子”技术。
2017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提出,拟开展我国海上智能清管器开发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计划,并希望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等院校团队尽快进行相关技术预研。
团队指导教师、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巧雷介绍道,“我们团队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早在2008年,学院就与长庆油田开展了类似的合作,且延续至今,为项目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开发过程仍然困难重重——管道类别多;附着物“变幻莫测”;石油的易燃性要求设备不能带电……这些都是摆在团队面前的巨大挑战。
在孙巧雷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了多个不同设计阶段的智能清管器设备模型和实物。“前前后后有三批25名学生加入清管器项目研究。”孙巧雷介绍,此次拿奖的第三批学生由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15名同学组成。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发挥各自学科背景优势,在合作与学习中不断推动项目发展。
针对冲砂洗井作业时,深井、超深井井眼轨迹复杂、携砂液摩阻增大、施工压力增加可能超出冲砂洗井设备承载能力、作业风险大等难题,团队设计了一种水平井涡轮振荡冲砂工具,确定了冲砂工具的总体方案。
通过工具结构设计和参数优选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分析砂床运移规律,团队建立了三维冲砂仿真模型,相关研究对提高长水平段冲砂洗井作业效率,改善国内长水平段冲砂洗井作业现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团队的传承,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学校的大力支持,为成果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内不能带电,团队就采用小型防爆电池,或使用涡轮转具提供动力;输油管类别多样,他们就设计不同尺寸……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被各个击破。
最终,团队研发的智能清管器具有智能化、间断射流、实时监测等多项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备融入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影像,实现清管器的可变径,突破了管径变化对设备限制的难题;针对管内时常卡阻的问题,设备可根据需要实现间断射流,进而继续前进,疏通管道;配套的清洁检测系统,则可实现实时监测。
“三批学生都为项目贡献了力量。第二批成员李乐勤,学习能力强,会使用多种专业软件,还自己组装了实验室第一台3D打印机;成员纪海涛则对项目技术烂熟于心……‘挑战杯’备赛的最后一月,大家经常就技术方案、答辩PPT等讨论到深夜。”谈起自己的学生,孙巧雷很是自豪。
正是这样一个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后,带着一款“智能可变径油气管道清洁检测机器人”站上了“挑战杯”的舞台。
据介绍,该项目启动以来,团队共申请获批专利十多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9篇。从初创到成熟,团队每个成员都收获满满。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排名第1的专利或论文,7人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还有多名成员先后被保送到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
“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是进一步储备技术,降低成本,让设备更加成熟,相信在国内市场肯定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针对智能清管器设备,孙巧雷说。
内容来源 | 长江大学官网 极目新闻
编辑 | 曹子涵
初审 | 王泽宇
复审 | 晏亮
终审 | 刘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