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媒看通渭】通渭碧玉镇:“一厅三会”模式助推蔬菜产业走上“快车道”

政务   2024-11-13 18:00   甘肃  


“原来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大棚之间杂草丛生,没有排水渠,别说三轮车走了,下点雨,人都进不去。今年乡政府为种植基地铺设了沙化路,产业路修建得很完善,极大地提高了菜农的种植、采摘效率,我们发展蔬菜大棚产业的信心也很足!”站在碧玉镇新城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新城村党支部书记何兵红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是碧玉镇人大主席团开展“122民生实事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碧玉镇新城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375万元,建成日光温室3座、塑料大棚200座,配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和滴灌设施。
今年2月,3名新城村选区代表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种植基地产业道路硬化和排水渠建设意见提交至“碧玉人大代表议事厅”微信群中。
针对这一群众呼声较高的民生实事,碧玉镇人大主席团实地走访调研,组织群众召开议事会,发现种植基地大棚间路网杂草丛生,北山泄洪渠道存在缺少、堵塞现象。这不仅导致机械设施难以通行作业,还造成农作物减产和视觉脏乱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的良性运营。
为了打通产业路,加快助推碧玉蔬菜产业走上“快车道”,碧玉镇人大主席团经过会议商定、征求群众意见等,最终形成建设宽度为1.5米—4.5米沙化路3公里、排洪渠1.2公里,清除大棚间杂草后栽植低秆蔬菜的项目改造方案。
对碧玉镇人大主席团拟定的民主实事项目,碧玉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选题理由、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等方面汇报,确定产业道路的建设成为碧玉镇2024年“122民主实事工程”项目。
项目开工后,碧玉镇人大主席团及时跟进实施、管理、运维、成效等方面的开展进度,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在计划内稳步推进。
改造项目完成后,碧玉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内道路畅通,出行便捷,排洪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菜农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时辐射带动40余户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吸纳20余名人员稳定务工,125户群众年累计收益租金12万元(亩均800元)。
今年以来,碧玉镇人大主席团围绕“122民生实事工程”的开展,创新构建“一厅三会”组织体系,以“百姓说、代表提、共同议、政府办、社会评”的闭环履职新机制,打通了基层民主实践的“最后一米”,实现了主席团、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无缝衔接。
碧玉镇依托全镇118个社级微信群网格,构建了以53名人大代表为成员的“人大代表议事厅”。确定每月9日为选民接待日,通过线下接待和线上协商的参与方式,让群众不限时间,不拘地点建言献策、发表意见,实现随时随地参加“在线云协商”,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同时将次日作为意见建议集中收集日,人大代表收集整理群众普遍关心、长期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交至“议事厅”分类汇总,确保民主意见清单做到“选对、选准、选优”。通过主席团会议讨论研判清单,党委会议统筹谋划项目,政情通报会评议落实的流程,让问题“一厅”反馈,以“三会”推进落实。
碧玉镇“一厅三会”模式推行以来,碧玉镇人大主席团开展接待选民活动9次,接待选民160余人,开展调研3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0余件,共征集到意见建议7个方面48条,涉及产业、道路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项目,受到广大群众普遍认可。
碧玉镇“一厅三会”模式以“小建议”持续推动基层民主“大变样”,以“小切口”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真正将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让基层人大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得民心。(王子铭)

来源:新定西客户端






监审:张文博   编审:刘祥龙

责编:张   赛   编辑:王倩贞

往/期/回/顾


邵鹏在义岗川镇调研

邵鹏走访调研县委常委部门

刘定顺带队赴陕西江苏开展招商考察

通渭发布
通渭县官方微信:发布通渭新闻、传播通渭声音、展示通渭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