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是大安居民消防演练的日子,称为"校水柜"。所谓"校水柜",里面的"校"有两种含义,一是校准,即检修;二是较量,即消防演练比赛。"校水柜"这一天,大安镇各个消防队以鸣地炮、敲大锣为号,召集人马,列队举旗,推动"水柜",背负肩扛着水管、火叉、火钩和喷嘴,抬着太平桶,浩浩荡荡绕行全镇主要街道一周,一路锣声、鼓乐不断,前往比赛场地。消防是一种体力活、技术活,有较大的危险性,所以一般消防队员都由壮年男性组成。然而大安镇上,巾帼不让须眉,妇女们一样充当了主力队员。在同一社区的业余消防队中,父子、兄弟、姐妹齐上阵的场面并不罕见。
比赛活动一般在两小时以上,助威的锣鼓声、喝彩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动人心魄的壮观图景。各队"水柜"或三或两,分组比赛。所有参与人员均各司其职,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有如实战一般。全场水花飞舞,一道道白练般的水柱猛烈地从"喉笔"喷涌而出,射向二十米开外的大火堆和高吊的熊熊火球。
听老一辈说,"校水柜"之所以选定农历八月二十日,一是农历八月秋高气爽,天干物燥,火灾易发;二是农历八月二十日为中秋节后,这一天被当地人称"隔十",循例不作圩期,对于多数在本地和外出赶集经营小生意的大安人来说,是相对空闲的时间,正好用来检修器械和演练技能。大安“校水柜”习俗传承人包汉松认为大安消防的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年轻人知道消防节是全民的消防安全。2020年,大安“校水柜”习俗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大安消防节沿袭至今已有188年,追溯这个“节日”的起源,竟是源于一场大火。道光十六年(1836年),大安发生一场特大的火灾,面对着一整排民房和商铺吞噬在熊熊大火中,仅靠肩挑手提、取水灭火无异于杯水车薪。面对一片废墟,痛定思痛,有识之士开始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捐资赞助购置水柜、装配水枪等灭火器材,这在当时都是较为先进的设备。 一座消防所就是一个小小的消防博物馆。消防水柜、消防帽、消防木桶、火钩、喉叉、火炬以及用于报警的铜锣等,甚至于连晚清时期的各种消防水柜还保存有。斑驳的老墙上,一张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承载着过去,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氲氤流淌。消防节对于大安人来说,早已超越了消防本身的初衷,已经凝成了一种意志,一种传统,沉淀成了一种文化,一种能把大安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团队精神。
主管| 中共平南县委宣传部
出品|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采写| 雷蕾 苏津平 周涛
编辑| 林钆伶
责编| 林玉卉
审核| 韦挺松
签发| 余世昌
【转载需征得出品单位同意,转载时不得删减和更改原文内容。所有媒体平台首发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