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突破

政务   2024-10-20 08:02   北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史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回顾这些理论突破,对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发展脉络、内涵特征是十分有意义的。


1981年5月25日至31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召开的中国民族史学界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聚集了中国民族学界、史学界的名家,如翁独健、白寿彝、谭其骧、陈述、王钟翰等,以及来自20个省(市、区)的130多位科研和教学人员。与会者带着解放思想的极大热情,针对中国民族史研究多年来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的重点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二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在这次座谈会上,白寿彝先生作了题为《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的讲话。白先生的讲话抓住了中国民族史研究最关键的问题,即民族关系,只有先把民族关系问题厘清说明,其他许多问题才好理解、好解释。今天,我们对中华民族史的全面研究,突出了“三交”,把“三交”史编写及“三交”史料汇编作为重要任务,就是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必然途径。


会上,谭其骧先生作了题为《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的讲话。他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而是需要画出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图来。他提出,把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谭先生讲的这个原则和方法,把长期以来关于疆域、民族、政权、国家相交织的复杂问题和争论,基本上廓清了。


这次座谈会,经过深入讨论交流,阐明了民族关系史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取得许多共识,标志着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起点。特别是在关于“中国”和“主流”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上,有了突破性进展。


大家认为,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清朝完成统一后,疆域和民族大体确定,在这个疆域内居住与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少数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针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还是“相互征战”的长期讨论,大家认为,我国各民族之间,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虽然不断出现过统一和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相互吸收、相互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祖国,共同努力不断将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在论述中,第一次提出了“内聚力”这一重要概念,引发了后来以“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从那次会议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更加强调民族关系的研究,而民族关系也成为牵动着整个中国史研究的突出问题。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观点,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认识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其中一些要点内涵深刻,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观。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是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这个民族实体的所有成员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费孝通先生认为,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这个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民族研究理论上应该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当然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只研究少数民族,忽略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紧密的关系,会妨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过程论。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先是各地区分别有了凝聚中心,各自形成了初级的统一体。经过多次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向四方扩散,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体。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的过程,汉族成为特大的核心。同时,汉族人口通过屯垦移民和商贸活动,在全国形成了点线结合的网络,把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近代抵抗西方列强的过程中,发展成自觉的民族实体。


历史研究一定不可忽视对过程的揭示,真实客观地描述历史,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必然要求。忽视过程,真相不清,就容易脱离历史实际,成为空洞的理论。强调对历史演进过程的研究,是形成正确的宏观认识和理论概括的必要基础,在今天仍然是需要加强的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理论建设,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的新突破、新成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大力推进包括民族史学理论在内的民族理论研究。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大强化了对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意义的认识,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性,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前瞻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一重要论述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观问题,首次聚焦于中华民族,使中国民族史研究建立在更科学、更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民族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本上沿着一条主线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前进,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是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作者系宁夏大学教授)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石建杭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国家民委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