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张鸿声:行走在文学之城

学术   2024-12-18 18:40   北京  

点击北京政协|关注我们



“既可以按照城市地理,寻找北京的文学故事,又可以在文学中,发现北京的城市内奥;既可以是‘北京的文学游’,又可以说是‘游览’了北京的文学。”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鸿声,在他所著的《北京文学地图》的“后记”中如此表述本书的类型与文学风格。

张鸿声教授作为知名的文史学者,在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多年来承担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论著与教材二十余部,论文二百余篇。



走进城市


爱好的启蒙,往往来自于幼时的成长环境。

张鸿声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邻居中有一些著名的学者、教授和艺术家,由于这种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字画、碑帖、金石等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对于城市文化,比如老城区的街巷、牌楼、名人老宅、寺塔、老字号也兴趣盎然。在中学时代,他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已远远超越了教科书的范围。

张鸿声在上大学后选择了中文专业,同时还涉猎了史哲、人类学、建筑学等科目。他的兴趣逐渐扩展,开始在学习之余系统考察古都文化,特别是一些在典籍、诗词、方志、传说中有记载的老建筑,往往手持书卷,对照考察。“我在武汉、杭州、上海三个拥有成熟城市文化底蕴的城市度过了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几个阶段,这些经历更加培养了我对城市文化的热爱,应该说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工作后,张鸿声开始以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作为研究方向。由于表现出色,他在37岁时评上了正高级职称,此后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国际交流。从2000年开始,张鸿声去了许多国家,参加会议或进行学术访问,系统地考察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的城市文化,特别关注了这些国家的古都风貌。他特别考察了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再到近代的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罗马复兴式、现代艺术等艺术思潮,进一步进行了一些城市文化的比较。

“在欧洲城市中,我对巴黎、罗马最熟,对于这些城市的风貌保护,我尽可能多作了解。”张鸿声举例说:比如巴黎的老房子,内部归个人所有,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但外观归市政所有,不允许随意改动;罗马在修复古建筑时,使用新材料时,必须与建筑原有的颜色分开,以明确所使用材料的古代或现代材质。正是在如此大量的实地考察、考证的基础上,张鸿声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中的法国叙述与法国形象研究》,提出了有关中国与法国的文化互鉴,还以法国为参照,思索关于启蒙、革命、无产阶级政权、现代文艺观乃至消费等城市文化的意义。 


张鸿声参加国庆观礼



一书难求


由于长期居住在北京,张鸿声对北京的城市文化更加了解。他对北京文化的研究,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理性的,比如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北京叙述:帝都、家园与现代性》《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等著作;另一种则相对趣味性的。在交谈中,张鸿声主要介绍了后一种研究。

在深厚的学识积累和情感驱动下,2011年,应出版社之邀,张鸿声老师主编了一本《北京文学地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史著作,它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书中涵盖了北京著名的历史景观,如“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一章介绍了前门、前门大街、天安门与天安门广场、紫禁城、景山等中轴线上的重要景点及其背后的文学故事;“北京水系与园林”描述了昆明湖与颐和园、北京的“心海”、二闸等地的自然风光及园林艺术;“平民的南城”讲述了天桥、法源寺、牛街、大栅栏等南城地区的平民生活及文化特色。书中还专门设立章节介绍北大、清华、师大、燕京等校园的风光与历史遗存,体现了这座文化城的独特魅力。此外,还详细讲述了近现代报馆与文学、文化生产的关系,具体到当年的报房结构、报人生活等细节,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文化生态。

由于编写团队都是大学文学院的学者,既有文学研究功底,也擅长散文写作。“按我的想法,著作立意与论述的蕴藉,来自深厚的学术研究;而文字的轻快与优美,又属于散文创作。在阐明了学理性观念后,还达到了文学性,以及旅游的实用性。”张鸿声说。

“像波特莱尔观察巴黎、狄更斯描写伦敦那样,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在给《北京文学地图》的序中如此表述:张鸿声教授的团队实现了我的梦想,借用文学家的笔墨,还原历史氛围及生活细节,让此书读起来一点不枯燥,甚至可以说是“趣味盎然”。

《北京文学地图》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关注。它既能作为随笔散文来看,也能作为文学旅游的导读。在不长的时间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就告售罄。很快,出版社就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其间,不断有朋友向张鸿声索书,样书很快也送完了,他只好在网上购买再送朋友。后来,张鸿声访问台湾时拿去了几本,书中讲述的中华文化得到台湾学者的一致认同,表示以后到大陆旅行,要拿着书做攻略。“我想,这也是对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一些事情吧。”在出版社的催促下,张鸿声老师又主持编纂了《上海文学地图》。接下来,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的文学地图也陆续出版。


张鸿声参加市政协全会



情系中轴线


2005年,张鸿声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会。此后,张鸿声陆续担任了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民盟朝阳区主委,以及第十三届、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这一政治上的荣誉,不是虚荣,而是发挥我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建言献策,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提到发挥专长,张鸿声在北京市的文化建设、老城保护,特别是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方面,深入调研、广谏良策。

“与大多数世界文化遗产或是单体建筑,或是特定的封闭区域不同,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物质概念的,也没有明确的空间界线,其首先是思想的,再因思想而构建物质形态。”张鸿声说,中轴线具有思想大于物质的特征,而这个思想必须通过空间的完整才能表达出来;即“天地对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态思想体系,以及其具体化为整体空间的伦理意识形态与美学原则;进而言之,没有“上”“下”“前”“后”“左”“右”,也就没有所谓“中轴”。在《关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申遗的完整性问题的提案》中,张鸿声对恢复中轴线的完整性做了论述,他指出,2004年,北京市规划重建永定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轴线南段缺失的遗憾。但是,目前珠市口至永定门一段的现存状况,特别是永定门内关厢地区,与历史情况相差较远。他建议,从正阳门到永定门整段道路,可以考虑恢复其部分原貌,比如永定门瓮城与内关厢建筑,包括历史上的永寿庵。该关厢规模并不大,重建还是可能的。另外,打通永定门公园的封闭状态,贯通从永定门至珠市口整段道路,并与前门大街相连,还原其原有的“街市”的生活含义。在《关于部分恢复永定门内面貌,为中轴线增加完整性的提案》中,张鸿声结合明清时代中轴线历史原貌,对上述建议又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此外,张鸿声就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撰写问题,也充分结合历史和文化因素,在《关于中轴线申遗“价值阐述”中的“文学性”阐释的提案》《关于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撰写应注意问题的提案》中详尽提出了意见建议。

经过政府与全社会多年努力,老北京古城保护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共识,而且正在不断推进中,2024年中轴线申遗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仅是一件事情、一个心愿的完成,更是老北京乃至中华文化‘中和’精神的展现与继承。我为我自己在其中能够献计出力而倍感自豪!”张鸿声说。


来源:北京观察

记者:郭隆

北京政协 


•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聚焦北京政协工作

反映委员真知灼见

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北京政协
聚焦北京市政协工作,反映委员真知灼见,为社会各界了解政协提供互动交流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