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读到这本《千日不匆匆》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位心理学家的生命日记》。
我简单的以为只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或许适合我这种心理学小白吧。
于是,选择了它。
收到书的那一刻的就打开包裹,拆开塑封,随手翻看起来。这是我的习惯,对收到的每一本书,第一时间都表现出热情欢迎的架势。
刚读几分钟,就发现它是一本不同寻常的心理学书籍,是一本博士生导师彭聃龄记述自己爱人从确诊卵巢癌到离开的日记。
而这正是我此刻真正经历的,所以我用三天五个小时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并与彭聃龄教授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彭聃龄是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是博士生导师。他详细记述了整个过程,包含病人与家属的心态、生活的变化。
先来看一下单老师得病的时间线。单老师就是彭聃龄老师的爱人。
2005年7月28日,单老师在常规体检中被查出异常,确诊卵巢癌,从此开启了寻医问药之路。
最终,他们选择了先化疗后手术再化疗的治疗方案。
其实,得了癌症,逃不出这手术和放化疗。医生的意见是能手术先手术,如果不能手术,就先化疗,把病灶变小后再手术。
8月22日,术前第一次化疗;9月进行第二次化疗;10月13日,进行了手术,接下来的10月、11月、12月分别进行了三次术后化疗。
在医院看来,治疗的第一阶段结束。
可是,在当时癌症就是未解之谜啊,2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2006年5月,单老师的病情复发。因为身体条件,接下来的化疗持续时间较长,9月29日,才进行完3次化疗。
这个时候,单老师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2007年1月,再次复发。彭教授采用了介入治疗,结果并不理想。
与此同时,单老师的癌细胞生长非常快,基本是肺部都被侵占了。
在医生看来,以目前的治疗水平,基本上是回天乏力了。
彭教授咨询了很多人,跑了大小无数医院,得到的结果基本类似。
医生也基本上给出了最后的判决。
2008年4月23日,单老师离开了。
两年零9个月的时间,终究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命来。
书中,彭教授记述了他的一儿一女,往返国际航班的奔波,儿子在这个时间也决定回国发展。
单老师临终也没看到自己疼爱的大外孙女。
看了单老师的临终情况,我坚信病人对自己的生命终点是有感知的。
单老师决定出院回家的时候,就是她自我宣判了。
可是,到底要不要回家是很多病人家属要面临的问题。在医院有医护人员的保障,家属心里略有安全感,回家就意味着眼看着亲人离开而束手无策。
可是不回家,病人是否心有遗憾呢?生死面前,怎么选都有遗憾。
生命怎么能没有遗憾呢。
留不住的是遗憾,可是我们拼尽全力去挽救自己的家人,这个过程也不至于太遗憾。
这是人力所不及的。
看了彭教授的日记,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那些被确诊又活下去的人,真的是太幸运了。
我希望母亲也是那个幸运的人。
文至此,有些写不下去了。唯一祈祷能出现奇迹。
母亲已经同病魔对抗6个半月了。每过一天都是赚来的。
看了彭教授的记述,让我心里稍稍安慰,亲人爱人的离开,是每个人都有经历的人生必修课。
在书中,我也看到了彭教授和我一样的怀疑。
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选择错误而导致病情严重,或许采用另一种方式是不是会好一些?这些都是癌症家属通常会有的自我怀疑。
在别无选择的时候进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开盲盒行为。没有人能预测结果,只能被动接受。
只期盼,早日攻克癌症这个难题,让更多人能够与瘤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