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迎
新
春
小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全国各地人民都相当重视的一个节日,虽然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相似,各地的风俗却很不一样,甚至小年的日子都不是同一天。
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之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畧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除南北差异,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传说小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灶神,本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人发明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周礼》称“颛顼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所谓“送灶”,就是把旧年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经“上天言好事”去了。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北方家庭会在灶台上摆放灶糖、糕点等供品,以期灶王爷嘴甜不上报坏事。祭灶时还会焚烧灶马,象征灶王爷骑马上天。南方多是烧纸祭祀,用美味的菜肴来祭公,合家欢聚吃饭。南方人民虽说不吃灶糖,部分地区也会吃有粘性的食物“年糕”,一方面也能堵住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年糕寓意“年年高升”,求个新年好兆头。
北方有数不清的节日和节气要吃饺子。除夕夜要吃饺子,初一要吃饺子,初五要吃饺子,十五要吃饺子,冬至要吃饺子……小年夜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意味着财源广进,包饺子的皮和馅剩下意味着年年有余,也是讨个过年好彩头。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而南方则没有吃饺子的习俗。很多的南方家庭在过小年夜的时候都会吃汤圆,象征着“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意思。汤圆种类繁多,在馅料上有甜有咸,甜口汤圆有芝麻馅,豆沙馅,以及黄桃,草莓,香橙等水果,咸味汤圆有鲜肉、玉米、萝卜等。
俗话说“小年到,里外扫”。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环境,干干净净迎春节!在南方,这叫“扫房”;在北方,这叫“掸尘”。
这一习俗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扫尘寓意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通通驱散。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扫尘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家中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坏事。
尽管南北小年的习俗在形式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热闹喜庆,有的偏向于温婉祥和,但无论是北方放鞭炮吃饺子,还是南方掸尘做年糕,人们心中都怀揣着同样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生活富足美满、幸福如意。这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穿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纽带,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
此次小年的完美邂逅,同学们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亲身体验到南北小年文化的差异与魅力。那浓浓的年味,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同学们的心田,成为他们成长记忆中一抹难以忘怀的温暖色彩。
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焦大学子会带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向着未来勇敢前行。
往 期 文 章
焦作大学团委新媒体中心
焦作大学团委新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