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数据称,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同时也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达1000万辆的国家。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创造人类现代产业史上的奇迹!
而在1860年世界首辆汽车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汽车工业市场却长期被欧美控制。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从无到有、弯道超车?今天九万里就为大家探究一下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实现从无到有,见证奇迹诞生。
白手起家,筚路蓝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汽车工业一片空白,更没有成型的汽车厂。
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落户。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
中国汽车工业也以此为原点,开启了崭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更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合资生产汽车,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策引导,加速发展。
2024年7月16日,江苏省连云港港待出口的上汽新能源车。
冲破欧美围剿,拥抱世界市场。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欧美国家及车企坐不住了,开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联合围剿。
2023年10月,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今年10月更是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为期五年,最高35.3%的额外反补贴税。(另见本号文章《你搞我的电动汽车,我就搞你的白兰地!》)
今年9月,美国政府也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100%的关税,使用中国制造零部件的汽车也不能获得7500美元的补贴。
美商务部甚至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道路上的联网汽车使用中国和俄罗斯的关键软硬件。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际贸易的平等原则,还严重挫伤了国家间的信任。
然而,面对美西方的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创新能力。
2024年1至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汽车销量达1175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比更是高达68%。
这说明欧美国家的“小算盘”并未得逞,国产新能源汽车正获得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一飞跃的发展速度,不仅令世界瞩目,更是对部分美西方国家的有力回击。
从起步到加速跑,最终实现弯道超车,中国新能源汽车一步步奔向国际舞台中央,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
坚持合作共赢,助力全球治理。
在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为部分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和商机。
引领全球汽车产业。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间交流合作,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与宝马、戴姆勒、本田等众多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它们提供先进的电池技术。
2023年,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望将小鹏汽车的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到大众汽车的产品中,提升大众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带动地区产业转型。
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不忘向部分地区分享先进经验及技术,通过转移供应链促进当地经济、就业发展,真正实现了双赢。
在东盟国家,中国大力扶持汽车电动化转型发展,吸引了上汽、长城、吉利、比亚迪和埃安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当地建厂、当地采购、当地销售,促进了当地工业基础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下,非洲各国政府积极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应用,中非合作获得“绿色动能”,迎来发展新机遇。
推动全球低碳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燃油汽车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4500万辆才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