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文摘
2024-09-03 12:24
湖北
1894年7月,中国与日本因朝鲜问题即将开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那一天,天空正下着暴雨,文武百官照例都出城迎驾。路面积水很深,满朝文武官员个个匍匐在地,所有官员身上都已经湿了。他们两膝跪在地上,顶戴上的红缨都流下了鲜红的水。
在文武百官的队伍中,有一位年过八十的大臣,他是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此时的他,因为年纪大了,久跪下去以后却不能起来。可是,慈禧坐着轿子经过时,竟然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对眼前仿佛视若无物。百官之中,有一个人亲眼目睹这次情景,从此对朝廷心如死灰,发出感叹:“三十年科举之梦,于此了结!”随后不久,便宣布“弃仕从商,下海办厂”。张謇,字季直,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通州市(今南通市)。张謇共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后又被人称为“四先生”。1895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由于《马关条约》的签署,举国上下人人激愤。在这历史性的悲凉时刻,42岁的张謇选择了开厂。状元公下海,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的大事。自古以来,殿试折桂是读书人的终生梦想,拥有它,等于拥有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耀。而此时的张謇,放弃了状元的光环,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商海。此时江苏一带盛产丝绸,纱布织纱也早有传统。所以,张謇联合了当地6个老板,准备一起开办一家纱厂,起名为“大生”,源自于《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十分残酷的。因为许多人对于一个从未经过商的读书人,缺乏信心。张謇的大生纱厂面临资金的问题。
张謇拟定了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他公开向社会筹股60万两,分6000股,预计每年可以获得22两。张謇准备去上海、南通、海门去进行股份认购。然而,张謇在上海筹股的几个月里,资金没筹集到,身上的钱却全部花光了,最后不得去摆摊写字卖画,才赚到回南通的路费。一年下来,张謇的大生纱厂只筹到了不到八万两。而那些先前打算跟他一起开厂的老板,也走了好几个。正在张謇一筹莫展的时候,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告诉他,在南洋的国营纺织局,正好有两万多锭积压的纱机闲置在那里,要他试试与官商合作。张謇看过以后,虽然这些机器因为放在上海的码头风吹日晒,锈迹斑斑,但是为了能早日办成工厂,所以他咬牙接下了这批机器,光搬运费和除锈费就花了6000两银子。张謇把大生的股本重新定为50万两,那些官锭折价官股25万两,剩下的25万两再向社会筹集股份。终于在1899年的一个夏天,大生纱厂终于筹集到了全部资金,中国早期的股份制企业大生纱厂正式开工了。1899年5月23日,大生纱厂的第一批“魁星”牌白棉纱出厂了!当天,车间里启动了6000锭,一年后,大生纱厂净赚利润2.6万两白银。状元郎张謇开厂成功了!虽然张謇从求经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但是,他天生就有着经商和管理的才能。在大生纱厂开创之际,他亲自撰写了《厂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张謇制定的这些规章制度中,他详细地明确了各人的职责、奖罚措施和利润分配方式。规定了厂内每天下午2点要举行例会,以便即使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更有趣的是,张謇的《厂约》里,居然细致到了招待客人的一些规定。“八碟”、“五簋”、“一点”每个都有详细的规定。除《厂约》外,张謇还另外制定了25个章程,其中的规矩达195条。这在当时,可能是中国人自办企业最高的管理水准了。张謇的大生纱厂,正常运转以后,便开始逐渐扩大企业,打造了一系列非常完备的“产业链”。比如,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就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自己开始种棉花;办“广生油厂”是因为国利用轧花下来剩下了许多棉籽;办“大隆皂厂”是为了利用广生油厂下脚油脂。张謇创办的产业链企业,还远不止这些,他所打造的产业链是如此的完备,如此的精妙,完全是一种大工业制造的理念,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比张謇小一辈的天津实业家“范旭东”后来说:“南方的张季直先生,在科举施毒的环境下,他举办的工业,居然顾虑到原料与制造的调和、运输、推销,兼筹并重,确是特色。”张謇办纱厂,另一个大的贡献就是“绅督商办”。与当时盛宣怀的“官督商办”相比,这是晚清企业的一大进步模式。作为股份制的大生纱厂,其中股本中的一半,有当时那批纱机的“官股”。所以,一开始是“官商合办”。但是,张謇开创先例,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让官府插手到企业当中,官股只负责分红利,其余不得干预厂务。当时的晚清,新兴的企业家群体当中,主要有四类人:一是官办商人,比如:盛宣怀;二是买办商人,比如:郑观应;三是民间商人,比如:荣宗敬兄弟;四就是士绅商人,比如:张謇。像张謇这类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被称之为“士商”或“绅商”。中国学者马敏在《过渡形态》中认为:“在官与商这两大社会阶层之间,士商以其‘兼官商之任’的双重身份,模糊了官商界限。他们往往上通官府,下达工商,即所谓‘能工商之邮’,构成官与商之间的缓冲与媒介,担负起既贯彻官府的意图,又为工商界代言的双重使命。”张謇还有一个令人称赞的地方就是,他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威,而将企业一点一点地据为己有。自始至终,他只是其中的股东之一。在张謇的影响下,两年以后,苏州另外的一位状元公“陆润庠”,也开始宣布下海创办纱厂;还有一位咸丰时期的老状元、官居礼部尚书的“孙家鼐”,命他的两个儿子“孙多森”和“孙多鑫”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这些状元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简直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不可思议。1900年的义和团的运动中,北方遭受到大乱,南方却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张謇的大生纱厂进入了全盛时期。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一口气创办了19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虽然张謇的经商十分成功,可他的本意不在此,他依然心系国家。张謇起草了一份《变法平议》,向朝廷提出了42条具体的改革意见,然而,朝廷没有任何反应。张謇十分失望,于是下定决心,从实业和教育方面入手,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他决定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彻底从改造自己的家乡“南通县”开始。实行“父教育,母实业”,把南通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模范城市。南通本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城市,千百年来,素有“富西门,穷东门,叫花子南门”之称。张謇于是把自己的事业都投注在南门之外的荒地上。他立誓一定要把这里建 成一座中国最好的模范城。多年以后,南通的旧城,终于被张謇改造成了最新的城市。道路宽广,可通汽车。另外还建有南通师范、图书馆、博物苑、更俗剧场、南通俱乐部以及女子传习所、通海实业银行等企业及公共设施,比邻而兴。1922年,中国科学社在南通举行年会,梁启超到会,称南通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张謇把一生的心血和财富都用于了南通的教育事业和地方的建设上。1924年,短暂的和平被打破了。各军阀再次开战,战乱蔓延到了江浙一带。那一年天灾也不断,汉水泛滥,农产品歉收,各种原材料大涨。棉花价格也首当其冲。许多厂家不堪重负,爆发纱厂危机。在这场危机当中,最轰动的事件就是“状元企业家”张謇破产了!张謇的商业王国轰然倒塌,被迫把苦心经营了30年的全部企业交给了债权人接管。已经72岁的张謇不由感叹:“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年代!”张謇的失败,其实是有原因的。战争和天灾占一部分,其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理想主义的建设。张謇为了建设南通的公益事业,大生纱厂一直无偿“献血”,早已经超出了企业的正常负担。二,“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张謇后期最大的失误就是投资了“垦牧业”。张謇先后创办了20家垦牧企业,共围海400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达2119万银元。在十多年里,所围的海堤三次被特大台风催毁,致使垦牧项目全部失败。三,企业管理混乱。由于张謇后来的精力都在企业之外,导致集团内部管理混乱。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张謇去世。留有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如今的南通,被称之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有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后来,胡适为他的传记作序,称他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
原价:90 限时4折特惠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