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00,天还没亮,手机闹铃响了。住在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的小周揉着惺忪的睡眼起床、洗漱,背上包。
7:30左右骑上小电驴前往地铁站,开始了他一天的“小电驴+地铁”的通勤旅程。
8:42,他的身影出现在位于上海嘉定汽车城的公司门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2023年《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显示,上海市域跨城通勤人口总量接近20万,苏州占比60%。
这里面又有近七成的人由昆山贡献,小周就是这近10万“跨城族”的一员。
仅从通勤人数及占比层面,昆山是名副其实的环沪第一城。
表:2023年上海市域与各城市流入、流出通勤人口统计
(单位:万人)
表:2023年上海市域与其他城市区县层面流入、流出通勤人员统计
(单位:万人)
00后的上海金山小囡小周毕业后就在昆山租房、工作,后来即使工作变更到上海,也因习惯了昆山的生活而选择跨城通勤,
按他的话来说“这里的班味很淡”。
“之前住在周市的城家,刚刚搬来千灯。这边一方面是刚开业的新公寓,另一方面通勤上能省个10分钟左右,城家又有同城换房的政策,换公寓不扣违约金,对刚毕业的我来说很贴心。”
除了在时间上精打细算,小周还在上百次“实战”中摸索出各种省时省力小窍门。
他曾算过一笔账:
“在昆山居住,每天单程通勤一个小时多一点,每天交通费用10元左右,和住在上海相比,每个月至少能省下2000块房租,其他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
图: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
除了主观因素,城市圈发展的政策福利也让跨城通勤变为现实。
从各地2024年的新年目标来看,加快都市圈建设、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力也屡屡被提及。
以“深莞通勤”人群为例,“深莞1小时生活圈”的逐渐形成,让东莞与深圳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根据数据,深莞两市日均出行量达到132万人次,远远高于深圳与其他市之间的日出行量。
几年前,住在城家高级公寓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店的费楠在深圳光明区找到一份新材料领域工作。
“深莞同城”后,两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她毫不犹豫地变身“跨城族”。
“现在我是自己开车,到公司大约半个多小时,听说跨市的轨道交通也在规划中,以后说不定乘公交更快呢。”
图:城家高级公寓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店
住在雄安商服会展中心城际服务公寓的李先生与另外两位“跨城族”略有不同。
作为疏解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李先生与妻子、女儿已经来到雄安一年。
妻子的工作以线上为主,女儿则就读于商服中心的配套幼儿园。李先生则会时不时到北京出差。
“租金确实对比北京低了很多。起初会比较担心通勤的不方便,但实际上京雄城际早就将雄安纳入北京‘1小时通勤圈’,50分钟就能到北京西站,甚至比从北京市区出发的同事还快些。”
而在23年底,京雄高速公路也已通车,对于李先生一家来说,能更加方便地同时享有大都市的繁华和新区的宁静。
图:雄安商服会展中心城际服务公寓(四室户型)
回到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这是继城家铱工场周市人才公寓项目后,城家在昆山的第二个同时也是和昆山创业控股集团合作的第二个高端研发智造产业园配套园区项目。
公寓拥有400间1人间、2人间等多样户型,适合单身、情侣、家庭等多类人群。
图: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园区
以“产城人融合”为理念,昆山创控与城家致力于通过品质公寓在区域内营造宜居宜业、安居乐业的人才发展环境,解决企业和人才反映最突出的“住房难”问题。
在两个项目的运营期间,惊喜地发现,不止是园区内及周边的客群,也有许多像小周一样的“跨城族”。
他们在本地定居较久,社会关系稳定。但上海等中心城区可提供更具潜力的就业岗位,“择业主导”成为他们选择双城生活的推动力。
而“更灵活的生活方式”则成为“跨城族”长久保持双城生活的内驱力。
他们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拘泥于一方天地。
“小周们”这么描述他们的双城生活:
“多坐两站地铁,就能享受临河畔、绿化极好的小区环境。”
图: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项目景观绿带
“更低的价格还能享受窗明几净、更多房间、更加阔绰的家居空间”
图: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室内
“周末和刚认识的朋友,或在公区一起‘撸铁’,或去旁边的公园吸吸氧。”
图:城家铱工场千灯人才公寓公区
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处于不同城市,“小周们”在心理上也更能感受到远离工作带来的惬意。
不止昆山,城家近期还在启东、苏州吴江等地新签约项目2000余间,美好那些“小周们”的跨城生活。
相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日渐发达便捷,跨城生活会越来越成为城市圈人们的一种日常与习惯。
“虽然爸妈说了很多次,但我觉得住在昆山挺好,暂时也不打算回上海了。等今年拿了年终奖,打算买辆代步车,到嘉定只要半个小时嘞。”
也许对于“小周们”而言,生活不仅仅是一场奔波,更是一次次的到达与重新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