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的 京 剧 科(作者: 吕志明)选自《湖北戏校京剧科纪念文集》

文化   2024-08-31 06:56   湖北  
永 远 的 京 剧 科

(作者:吕志明)
选自《湖北戏校京剧科纪念文集》
龙年、京剧科将要诞生一部大家盼望已久的,属于自己的画卷史册。这史册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珍贵,因为在这图中的某个角落,会有你的故事和身影。想到此,令人无比欣慰!

一、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1427日的下午,我收到学兄杨春生的来电。他告知,如今定居在上海的学兄尹怡康,建议京剧科要尽快整理出历史资料,以免造成终生的遗憾!要求首先要汇集过去的老照片,整理好以后与付馨如联系。于是我寻找了几张老照片,没过几天就把仅存的几张老照片在网上发往武昌。其中有我与舞台老搭挡杨春生的夫人戴美琴合演的《悔不该》剧照和我与恩师的合影。这照片如今用重金也难以买到的家珍存货,极为珍贵。每当看到这老照片,总是令人浮想联篇,回到历史的梦中意境……

图:《悔不该》剧照

201172日,我收到学兄岳跃民幽默称呼的信息,全文如下:“老骒马(这是当年杨林给我起的外号,一直延用至今),少来问候,还好吧?我是五爷儿(这外号是当年演《六号门》落的美称)。今来讯开门见山,同学自愿想留点资料,现汇集不少照片,付老西儿(这外号好象是我们‘八小’寝室给冠名的),正在制作。除此,还希望大家为京剧科留点文字。想你一不会婉拒,二不会闲笔,题目自定,字数不限,一篇不足来两篇,如能忆一下张老师更好。怎样?给个意见。请将网上联系方式告知,夏安”。

收到此讯后,我即回电与五爷儿通话,获知了详情。回忆起当年我们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共同度过青春年华,黄金岁月的一切一切。人这一辈子啊!越老越念旧,越老越童心。越老越喜欢在寂静的深夜里独思独往……把自己的思维境界回归到青少年时代,尤其是京剧科时代。京剧科是我人生的起点,是我事业的奠基,是我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兔年,尹怡康的这一投石,把京剧科长达三十多年平静的春江丽水激起一串串珍珠般的浪花,掀起我们回忆往事的心底巨浪,奔腾不息一泻千里……

正可谓、楚文化、源远流长融艺海,阅马场、京剧科、艺海扬帆黄鹤楼。

那边厢、尹怡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边厢、众同窗、历史长河再登舟。

二、历史画卷从头阅

曾经拥有的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京剧科时代,便是我永久的回忆……

谈起京剧科,还得从猿猴变人说起……我与学兄树强、春生是发小的童友。当年我们都是四、五岁左右的孩童,因为长辈(树强的叔叔程文泉老师、春生的父亲、我的母亲)都是武汉京剧团的演员。所以我们都住在民众乐园组织上分配的公房里,虽然住房空间不大,但民众乐园的大环境,营造了我们孩童期的玩耍大世界。我们每天可以在园内从一楼互相打闹追跑到五、六楼地欢乐玩耍,而且可以在各层楼的各小剧场里看各剧种的演出。好不快乐!当年的民众乐园可以与上海大世界媲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星期天是一整天,就象过年一样,热闹非凡。我们梨园子弟一大帮(大多数童友,后来成为当年武汉京剧团的栋梁之才),在这个艺术天地里,都特有优越感,每天有看不完的节目和露天电影。想看什么都是一路绿灯,从不需要花钱买票,因为各关键入口处的验票长辈们都认识我们这帮天真聪明、可爱顽皮的梨园后代。民众乐园中央是杂技厅,我们也常去看节目。当年印象最深的是夏菊花全国首创的“顶碗”。为了这“顶碗”,她苦练高难度的动作时,我们站在舞台边亲眼见过,极为佩服她。最后她成为世界闻名的杂技艺术名家。

武汉京剧团演出的戏我们也是经常看。实际上后来成为我们戏校教学的陈鹤峰副校长、老师贺玉钦、杨玉华、云艳霞、张啸庄演出的戏,早就在孩童期时不时地看到他们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由于当时年幼无知根本不懂,只是喜欢看个热闹而已。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个环境里成长,为我们日后学戏,起到蒙学顿悟之作用。

到了1959年初,阳春3月的16日,当年我与春生是同一个小学的同班同学。记得那天上午,班主任老师当众宣布了七、八个同学名单,其中就有我们俩,叫我们去教务处应试,说是有戏校老师来招生,于是我们就一同去到教务处。一进门就看到高高个子,戴副眼镜,青春靓丽,亭亭玉立的席德敏老师和个子不高但挺帅气的王明毅老师。经过面试和唱一首“东方红”的歌曲之后,七、八个同学就选中了我们俩,并告知下午就去武昌阅马场复试。当天下午由小学数学老师带我俩去到戏校。当晚在阅马场丁字红楼后栋的三楼排练厅就见到了黄校长。当时周围楚、汉科同学很多,其中树强就见到我俩,他比我们先进校。黄校长问春生会什么?他于是唱了一段京剧,翻了“前扑”与“小翻”,获得大家的喝彩。我由于在家曾与贺老师的女儿贺美玲、儿子贺乃震等小朋友练了几个月的私功,刚学会“虎跳”与“加官”,于是也展示了一下,黄校长很满意我俩,对春生说:“明天你就来。”春生说:“那他呢”(指我)。黄校长笑咪咪地把我的双眉往上一吊说:“这伢扮相不错,明天你们一起来。”

“明天你们一起来。”黄校长爽快果断的这句话,那知从此就锁定了我俩为艺术而奋斗终生的目标!定格了我俩的戏曲道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为党的文艺事业发光发热,贡献寸尺力量。第2317日的下午,我与春生各自带着行李和脸盆等生活用品,共乘一辆三轮车,从汉口自治街武汉京剧团宿舍出发,直奔武昌阅马场。我俩各自的母亲,一同为伴乘电车过江。当年我俩十二、三岁,一路谈笑风生,好不快活……到了戏校,我们是京剧科第一批报到的学生。当时京剧科正在筹备中,没有多少同学,印象中有树强、杨林、李天锡、李经雄、张文华(已故)。女同学有戴美琴、徐雅玲、项春芳、宦桂华、金晓彬、周鄂梅(已故)。换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我甚感无比地幸福,在校学习全部免费,管吃管住。吃饭还发带把的白瓷碗,碗上面写着“湖北戏校”四个红字。春生102号,我103号。文化课发书本,每月发五块钱零用,还发练功服和白板带。
我最喜欢学校发的翻领汗衫,上面印着极为醒目的四个大红字“湖北戏校”。每次星期天放假回家,我穿着灯笼裤和“湖北戏校”独有的“广告”汗衫,系着白板带,满世界地显摆,心里乐开了花。十几岁的我,当时由衷地感谢党的温暖和对我的信任与培养。那个年代,一般家庭的儿女都很多,很贫穷,有的孩子都难以上学。而我们来到戏校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以及学费等等一切由国家全承包。我想我能遇到这种好事,托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福,受黄校长招录之恩永世难忘。每当想到这一切,始终激励着我奋发向上,因此在专业与文化方面,我总是用心而刻苦地学习。我总忘不了黄校长说过令人触动的一句话:“为了培养你们,你们这些伢都是金子堆起来的”。为了不辜负党的培养,校长和老师们的期望,我以实际行动专心专意地努力学习……于是练功、学戏、排练和演出,我全要和同学们与时俱进,否则将是淘汰的对象。但是戏曲演员的科班儿生活不是一般意志的人能承受的了的,可以说为了把戏曲的“四功五法”能使自己练到位,那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念经似的语言。我当年是最怕三九天,我的恩师张啸庄天还没亮呢,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他老人家就以亲切的催促性的口吻说:“同学!起床喽!”每次真想在热被窝里多睡一会儿,哪怕是一秒钟。可是不行,整楼宿舍如果超越了忍耐底线时间的那一刻。我们的科主任赵荣章老师就站在走廊上,他却不用喊,只要咳嗽两声,马上同学们就会从热被窝里起来一大排。不一会儿,他以激将法和含有表扬之意地说:“嗯!不错,现在有程树强、舒建楚、余汉东、梁敏通、朱世慧、汪永龙、杨明、汪定帮、张憨身、罗会明、杨春生、岳跃民、文耀华、杨林、傅馨於、谭长根、陈小牛都边穿衣服边下楼了。还有谁没动窝呢?”他就站在楼梯口这么一个一个地点名,同学们最敬重他,也最俱怕他,但又喜欢他,受到他一次表扬由心里高兴。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很刺激人,也很激励人上进。此时,大部份同学全部都起床了,我穿好衣服正准备下楼,唯独马来福还赖在热被窝里,他是回民,有全裸睡觉的习惯。他臭不理赵老师的“呼唤”。仍然稳睡不动,丝毫没有起床之意。此时,赵老师不知在哪里拿了一面大锣,把马来福的被子一掀,往他肚子上一放……“哎哟!”当时马来福象触了高压电似的一下子全裸地跳到地上,赶紧穿上衣服,二话不说比兔子跑的还快,就下楼喊嗓子去了。这一幕恶作剧我亲眼目睹,令我深思而不理解。难道科班儿生活就是这么残酷吗?
“文革”中,赵老师受到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批判,并管他叫“赵阎王”。如今回想起来,悟出道理。他当初这么做是为何苦呢?我认为赵老师无私心,他对每个同学都是严格要求,有错误决不姑息。例如,有一年京剧科去某部队春节慰问演出,那年天气特别冷。演出剧目是《望江亭》,张杲扮演最后公堂一场的“牢子手”。他怕冷,把棉裤棉袄都穿在布箭衣里面,再系上打带看上去就像“气泡鱼”似的,这样一穿形象是很难看的,并且坏了规矩。被赵老师发现了,当张杲上场时,赵老师把他死拉着不让上,张杲意识到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苦求赵老师让他上场。并说:“我不上,对面同学上了有多难看哪。”“那边同学我已经通知他不上了,今天就因为你,一边上一个!”赵老师严肃地说。第二天京剧科全体同学开大会,赵老师严厉地批评张杲这种舞台作风的不良现象,希望大家引以为诫。从此,在京剧科舞台上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现象。我想这件事张杲会牢牢记一辈子,相信他如今教学也会这么传承后代的。赵老师他爱才如命,但方法欠缺,令人难以接受。他的这套方法,使人感觉到在严格要求的背后,赵老师的内心深藏着对你的期望与情感。所以,就是挨他的批评不但不反感,反而内心感到温暖,这是当时的真实感受。可敬的赵老师在我心目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实际上他所做的都是为了培养后代,希望我们成人成才而恨铁不成钢。

遗憾!马来福这块钢,在八十年代中期,自我断裂而告终。如果马来福他还活着,很可能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他搞恶作剧成性,幽默搞笑那是他的天性。舞台上他可以中了枪弹拔出来吃到嘴里,然后亮个媚相若无其事地下场。演《六号门》麻三儿时,他屁股上都是戏。当他脸上粘的“包”突然正巧掉在他的大手上,他对我说:“吕志明,怎么办?我脸上的‘包’掉了”。我一看,他那小脑袋小脸上的小眼睛旁边的“包”真的没了,我简直受不了,笑的直咬舌头。那天李天锡演的马八辈儿,这个人物当时耍赖,此时他正躺在地上。一见马来福那着急样,德行大了……这难以言表的笑料,李天锡无法控制,只有不出声地张嘴笑。“快!你快把‘包’粘上”我提醒他。于是马来福一转身,只见他那大手叭的一下,把“包”粘在脑门儿中间,再等他转过身来,他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似的。仍然认真做戏,他这台上的自由表演,堪称一绝,叫人真受不了。此时,我见地上躺着的李天锡肚子一起一落地无声“大笑”。扮演马金龙的树强笑的差点念不出台词来。满台演员和乐队同学没有不乐的。回忆起马来福,同学们的心情都是无比沉痛的,但每次都是在笑声中怀念他……别看他是个丑星的料,他却娶了个貌美如“杜近芳”的好媳妇儿。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我曾从黄石出差,去西安看话剧《西安事变》,把该剧改成京剧。张杲扮演张学良,孙仁芳司鼓。借此机会我认识了他夫人,马来福是有福,娶一个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老婆,懂得事理的贤妻良母,并为他生有一儿一女,多幸福。而最后的结果,俩人都是悲剧人物。正因为福与悲反差太大,因此,想起马来福,同学一场,我很怀念他……

图:《三岔口》余汉东、马来福

京剧科的故事太多,太经典,说不完来道不尽。历来是幕前戏经典又精彩,而幕后戏更精彩更经典,几个人物是经典精彩之精髓,永不失色。

弹指挥间,从20世纪1959年到至今,京剧科的历史已过去了五十四个春秋,算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家了。该把这段历史的空白,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装订成册,以慰众同窗。当年在阅马场武昌起义鄂军都督府圣地诞生的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如今的同学们,决定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整理京剧科的历史,我以为,这是件非常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这部“京剧科演义”,将比某些文化粗俗书籍,更精彩更有含金量。可以想象,当我们手捧这部史册之时,你会边看边抚摸着脸上的皱纹或捋着“髯口”哼着慢板。看到过瘾之时享受地唱着原板,到激情时转快板……最后看到令你难以抑制情绪的照片和文字时,干脆来个拍案叫绝!“四击头”亮相。会这么激动吗?为什么?因为在这部演义的故事中,有你有他(她)也有我。我们都是故事中不可替代的人物。京剧科值得浓墨重彩而书,并要大书特书这部跨世纪的生活史和艺术史。京剧科历史的长河,岁月的沉淀,人物的精彩,辉煌的闪烁,这一幕幕一切切的历史画面,不停地在眼前显见,在回忆中总是动人心魄,折射出无穷的魅力。这尘封的历史纪实,将要重新开卷,这就是永远的京剧科之魂、之精神、之永恒!真想回到当年的京剧科时代,再来一次同学们与老师全梁上霸,在“急急风”中粉墨登场,“皮黄”高歌……

三、登上蛇山、梦回龙

“京剧科”三个大字,永远镌刻在我心碑中金光闪烁。可以自信地说,如果我寿大,就是患了“老年痴呆症”脑子万事俱消,但“京剧科”在思维中如同电脑软件存盘,始终是清晰的,直至随我走向天堂。前不久在梦中,惊喜地回归到当年京剧科时代。梦中的早春二月,黎明前的某一天,我与同学们登上蛇山顶。大家在如今难以享受到的清新晨露中,吐着体内的“云雾”,背戏、练身段和喊嗓子。每个同学都似虔诚的“佛教徒”,认真地修炼。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当天的第一缕阳光,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的科班儿生活……梦醒后,感概甚多。遗憾!梦中的一切已成历史。多么希望我们的京剧科永远定格在科班儿时代啊!有感而发,写段唱词,让我们在忆念和想象中走进当年、享受当年、回忆当年流金岁月的好时光。这段唱词取名为“梦回龙”献给各位,以表寸心衷肠。

《梦回龙》(请回忆与想象地哼唱)

西皮导板:武昌城、登蛇山、把戏校俯望。

    龙:阅马场、永难忘、京剧科、终生想、手足情的众同窗。

    板:回想起当年蒙学京剧在那阅马场,

丁字红楼今不在令人好不心伤。

那红楼是我们怀念恩师的神圣地。

那红楼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好时光。

那红楼是我们破茧化蝶的摇篮地。

那红楼是我们渐进艺术境界的殿堂。

叹只叹……

正当报效国家时,

适逢“文革”风起冰霜。

街道口当年的景象,

令人痛心疾首寸断肠。

悲中求索……

悲中求索放眼量,

领悟了人生拓宽了目光。

蓓蕾“文革”度过了冰霜,

楚天梨花万里香。

师兄师姐师弟师妹,

在奋斗中成熟成长,

在追求中闪烁辉煌。

    水:京剧科三个大写的字,

永远镌刻在我心房。

说一千来道一万……

唱响心声诉衷肠。

年过花甲齐祝愿,

    板:祝愿各位寿星永远安康吉祥!吉祥安康!

岁月无情人有情,情自真诚是人生。同窗学友亲手足,人生如戏曲无终。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成果,有诀别,有忆念,也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有酸甜苦辣的生活,在坎坷中对酒当歌。我们的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京剧科,有岁月如歌的科班儿生活,有年过花甲无休止回忆的享受和快乐,更有戏如人生的同此凉热。如今的我们,阅尽人间风雨春色,回归到原点,仍然为拥有京剧科而感幸福。京剧科是我们活到终老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人老忆退,昨日之事,今日即忘,模糊不清。但是回忆起京剧科的每一张日历,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却历历在目。同学们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的面容,随着岁月的变化改变着青春老去的形象,这青春与老年反差的对比,却深深印在我的心田难以忘怀。时间最能使人真实感觉到的,不是它的流逝,而是它对人生的记载。时间是流水,冲刷着万物和人类。也冲刷着我们每个同学身上的弱点与观念的顿后。回望六十多个春秋,感悟不少,感叹更多。这次同学们为了锁住岁月的流逝,把京剧科的史册,以绚丽的色彩,珍贵的历史画面,以成熟幽默的文字,效仿司马迁的风范,把京剧科的过去彻头彻尾地整理定格,作为京剧科的“史记”,永久的忆念。这是件功在千秋的幸事,这部京剧科的“史记”画卷,是件复杂,很难以整理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是要付出心血的。在此由衷地感谢所有参加编辑“史记”的同学们。你们辛苦了!

四、寿不惊人、誓不休

在期盼京剧科史册即将问世之际,不由得想起已逝去的部分同学,他(她)们远离我们而去……对某些同学的英年早逝,在我的脑海里,始终留下许多问号中的空白,不可思议。在此,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对已故的王明仙、张本立、柯才良、张文华、马来福、周鄂梅、李郁枝、任传林、龚光华、丁道禄、徐家定、陈宗荣、史志昆、潘德运深切哀悼。各位苍松长耸翠、古柏永垂青!生死两茫茫,永远怀念你们。亲爱的同学们,安息吧!

生命是短暂的,这是自然规律。人生的终点就是走向天堂,这是早晚的事。曾记得1996429日宋炎清同学真诚做东,把大家邀请到戏校欢聚一堂。这次的同学会使大家多见了一面,极为感谢。弹指挥间,又逝去了十五个春秋。当年半百的人,如今已年过花甲有六。我想起当时我说过的话:“希望活到最后的那一位同学,每到清明节,一定给大家多‘寄’点钱,多烧点香,多送点京剧科式的温暖。一直到这位老寿星,以他(她)自己的生命,为京剧科活的历史画上圆满的句号”。说完以上这段话,时隔十三年之后,20091113日,部份同学在武昌某饭店聚会,朱世慧院长做东。席间大家在温馨的氛围中,如数家珍地“翻阅”京剧科的经典故事,谈笑风生,举杯畅饮。记得当时程树强与李春芳这对师兄师妹在大家的助兴哄闹下,来了个拥抱交杯酒,好不愉悦……


这就是京剧科的同学们,不论走到何处,只要聚到一起,顿时的气氛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欢乐的家。那天晚上,外面雨雪交加,室内温暖如春。我举杯对大家说:“京剧科的同学们,随着时光的烙印,如今脸上的皱纹告诉我们,已经慢慢老去。随着岁月的流逝,京剧科当剩下九位老寿星时,按年龄大小组成寿星常务委员会。希望这九位寿星常委,继续聚会欢度晚年。并接着续写和整理京剧科的精彩史册,以作家珍永久留念,以备后代考古之用”。估计到那个时候,九位寿星常委都是幸福的百岁老人了!女同学是漂亮的“老妖精”,男同学是帅气的“老妖怪”了啊!来!为京剧科干杯到永远!

(自信地)唱:今日痛饮唐僧酒,

寿不惊人誓不休。

来日双甲显身手,

千丈白发写春秋。

(豪爽大笑):哼哼哼……哈哈哈……(仓!接慢长锤)

唱:撩袍端带我把寿殿上。

孙辈儿:“老人家!您去哪儿?”

寿星老:“去寿星常委会聊天儿去。”

孙辈儿:“聊什么?”

寿星老:“聊京剧科!这是永恒的主题。”(快长锤送寿星老去长寿殿)。

孙辈儿:“这是谁呀?”

这位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也许就是他(她)。

(即兴穿越时空地发挥,便于表达千丈白发写春秋之情怀。祝各位同窗万寿无疆!永远欢唱西皮二黄)。

京剧科的经典故事,源远流长。京剧科的辞典人物,闪烁辉煌。京剧院的今天,是京剧科的昨天,京剧科的昨天,是京剧院的蓝图画卷。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永远的京剧科,正气乾坤,辉煌的京剧院扬名环宇。

五、她在丛中笑

厚重历史,如歌岁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重温京剧科历史,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升华,从升华到诗化,从诗化到戏化,感慨万千……五十四岁的京剧科,在我心中如同傲雪斗霜的梅花。而京剧院恰似烂漫盛开的山花。此时此刻,借用京剧名家李维康戏化的一首毛主席诗词“咏梅”,为我们京剧科的伟大,为我们京剧院的辉煌!在艺坛的百花丛中,自豪骄傲地微笑而歌唱!

毛主席诗词:“咏梅”

经典京剧唱段: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李维康那梅派艺术魅力的甜润金嗓子,为京剧科祝福!为京剧院贺赞……湖北省京剧院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党的领导,当年英明的决策,成立了湖北戏校。更要感谢以黄振校长为首的戏校领导班子,巧慧绝伦地遍地选拔艺术人才。由衷地感谢艺术前辈的老师们,对我们因材施教的培育之恩。人的一生,无师不通,无师不达。先天的聪慧,后天的成才,全靠老师引进门,然后修行在自身。因此,我们要永远感谢陈鹤峰副校长、以及贺玉钦、杨玉华、云艳霞、张啸庄、叶盛茂、牛鑫泉、郜俊卿、李兰英、陈家树、钱子卿、魏希云、李炳南、胡景宜、程文泉、吴寿鸿等老师们。同时还要感谢京剧科主任刘芳、赵荣章、赵爱华老师。这三位老师任京剧科领导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由于京剧科在六年科班儿的励练中,专业水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此,翻身有望。感谢成气候的1980年,原创新编古装剧《徐九经升官记》破茧化蝶地彻底大翻身!感谢当年京剧科的存在,成就了当今的湖北省京剧院。
六、永远的京剧科

人世间,情是何物?情是活在心里,永远说不清而具有色彩的一种情感。情是激情燃烧永不熄灭的一种奇特的情结火焰。这情感,这情结永远陪伴着你活在心里,直到终老。

永远的京剧科,使生命在追忆中延伸。成就的京剧院在延伸中享受生命的存在价值。永远的京剧科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最大成果!成就的京剧院在大家的心碑中辉煌闪烁!祝愿京剧院为振兴京剧的伟大事业,担当传承使命之大任,培养后代大业千秋!祝愿京剧科,难能可贵的科班儿情感魅力永在。几十年来,我们同气连枝,都是国粹传人。这种艺术魅力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我们永存的灵魂。这不朽的情感与艺术魅力的京剧科之魂永远绵延……

光阴不催人自老,不觉两鬓白如霜。蓦然回首,我在世上已活了二万多个昼夜(算天数少的可怜)。过去的光阴早已不知去向,时间的流逝早已无影无踪。但蛇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京剧科,龙年舞春风,盼望武昌再聚首,一壶茅台喜相逢,科班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回忆的笑谈中,我们的主题依然是心中的恩师,手足的同窗,成就的京剧院,永远的京剧科……

201233日于深圳


武汉戏码
武汉戏曲、演出信息、图文音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