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和县,有个传奇的老教师。他退休那年,哭声震动了整个校园。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对教育深深的眷恋。他,就是叶连平。
1990年,62岁的叶连平迎来了退休的时刻。当教学工具从手中交出,他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趴在办公桌上放声大哭。
同事们惊讶不已,不理解这位平日里和蔼可亲的老师,为何在此时失控。
他们哪里知道,对于叶连平来说,那些教学工具不仅是他教书的辅助,更是他与孩子们情感连接的纽带。
退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辛劳一生的终点,是享受天伦之乐的起点。但对叶连平来说,却是一个新的起点。
他心系着那些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留下孩子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教育资源的匮乏,让这些孩子的未来充满挑战。
“我不能就这样离开他们。”叶连平在心里默默地说。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继续教书,分文不取。
他腾出自己30平米旧房的一间,挂上了小黑板,成立了“留守未成年人活动室”。这个简陋的小屋,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叶连平在这里不仅教授他们知识,更传递着爱与希望。
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叶连平为孩子们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他的生活极其节俭,一件衣服穿了快40年,棉背心更是陪伴了他62个春秋。
然而,在孩子们身上,他从不吝啬。几百元、上千元的资助,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因为他深知,投资孩子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2018年,70岁高龄的叶连平不慎摔伤腰椎,医生建议他卧床休息百日。可仅仅过了四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他的身影在孩子们眼中愈发高大。“叶老师,您怎么了?”一个孩子关切地问。
“没事,就是想你们了。”叶连平微笑着回答,眼眶里闪烁着泪花。叶连平的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年轻时曾在美国大使馆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将所学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孩子。
然而,在1955年,他因故被迫离开讲台,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涯。这十年间,他历经磨难,但从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
十年后,他孤身一人来到安徽和县,举目无亲。是当地乡亲的接济与帮助,让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温暖。
当他有机会离开时,却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更需要他。
重返讲台的叶连平更加珍惜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他也因此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并在58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休后的叶连平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设立的“叶连平奖学金”资助了数百名学生和教师,还自费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夏令营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不值。但在叶连平看来,孩子们的笑脸和进步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德和大爱,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
“叶老师,您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问他。“因为我喜欢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喜欢听到他们叫我老师。”叶连平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教育深深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尽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