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捕捉感动;
他们善于抓取细节,
用文字定格温暖;
他们始终坚守初心,
用话筒为发展呼声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新闻工作者。
11月8日,
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
全市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召开。
这些平日里“深藏功与名”的
新闻工作者们成为了今日的主角。
上午10时,座谈会现场,平日里习惯了冲锋衣、牛仔裤、运动鞋装扮的记者们,身着正装,显得格外精神。
近年来,我市各级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抚州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和喜人变化,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为抚州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媒体力量。
座谈会上,来自全市的6位新闻工作者代表先后发言。首先发言的是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科记者胡葳,她分享了自己的从业心得。从事媒体行业14年的她,历经广播主持与记者的双重角色,对新闻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
“记者于我而言,从来不仅仅是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它更代表了我的新闻理想和情怀。”胡葳深情地说。她回忆起今年1月抚州下了13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时,自己目睹了交警扶起一名骑车摔跤的路人,并主动为其照亮前行的道路。那一刻让她深受触动,于是写下了《风雪中的民生大考》这篇报道。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广泛好评,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抚州党员干部群众在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时的团结与坚韧。
胡葳认为,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记者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现场、感受真情、细致采访。只有脚步到位、情感到位、采访到位,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新闻报道。
随后,市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科负责人王方圆进行发言。他介绍,作为市级媒体融合全国试点的抚州市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始终承担着改革创新的重任。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新闻采编和新媒体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我们科室主要负责短视频平台的运营及影视作品的摄制。”王方圆说,“为了打破传统科室的壁垒,我们科室的人员配置打破了常规,囊括了文字记者、电视记者、摄像、编导、短视频编辑等工种。这样的配置既有创造性也有挑战性。”
王方圆还分享了科室近一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他们不仅做强了本地新闻短视频,发布量同比增加50%,新创抖音号影响力逐步凸显;还打造了策划创意类短视频摄制团队,多次在重大文旅活动中充当主力军;同时,短视频账号“抚州发布”的粉丝数也突破了550万。
此外,我市还致力于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将抚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抚州市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科记者郑超分享了他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心得与体会。
“让中国发展的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得更响亮,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郑超说。他介绍了自己在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国际传播探索与实践。通过不断努力,为提升抚州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紧接着,广昌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谢钰讲述了自己从后期编辑转型为一线记者的历程,以及在新岗位上所经历的挑战与收获。
“基层记者的路充满挑战,从独自扛摄像机到爬楼拍摄,每一次的艰辛都化作了成就感。”谢钰说,“后来,我的工作几经变动,直到去年再次回归融媒体中心。面对全新的发展格局,我深感责任重大。但无论身处何地,服务党、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的使命。”
谢钰还介绍了广昌县融媒体中心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们通过“广昌融媒”客户端提供新闻、政务、商务等多样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优化平台功能,实现多项政务业务的掌上办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志愿服务和融合管理;办好问政栏目,丰富直播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基层新闻线上工作了24年的东乡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冯林脸上写满了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与执着,会上,他分享了自己在新闻战线上的奋斗历程和感悟。
“作为一名记者,我庆幸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让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我也自豪能够用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向更多的人展现东乡的厚度、温度和力量。”冯林说。他表示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继续坚实脚力、明亮眼力、开动脑力、深耕笔力,讲好东乡故事,传播东乡声音。
最后,在临川扎根17年的吉林籍的记者侯建也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与感悟。他考入临川区融媒体中心(原临川区广播电视台)已17年。在工作的17年里,他虚心向同事和临川的广大群众求教,学好临川话,当好临川媒体人,走遍临川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大小企业,对临川的发展了若指掌,如数家珍。
出品丨抚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