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11月28-29日,“绿能数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学研活动--院士报告会”在银川科技学院举办,本次会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银川科技学院等单位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跨界创新、太阳能技术发展与双碳目标、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分别作了线下、线上主旨报告,与师生们深入探讨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为宁夏绿能数智现代产业把脉问诊、献智献策、破解难题。
群贤毕至 智者云集
汇聚学术精英,共话科技前沿
11月29日上午,绿能数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学研活动——院士报告会在银川科技学院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可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凌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东华大学理学院院长褚君浩,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原自治区第九届政协副主席、宁夏中小企业协会总顾问解孟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陈红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邓铁民,沈阳建筑大学绿色能源建筑与城市系统工程院士工作站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建筑专委会主任委员秦文军,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任全录,银川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元文,石嘴山市人大常委会二级巡视员郭玉福,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碳减排处处长周玉平,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沙勐,银川科技学院校领导白克义、吴红军、任昱、王亮、景天时、刘雄飞以及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政府其他单位的领导、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等61家企业同仁,宁夏大学等11所高校和中航科学研究院(广东)有限公司等6家科研院所的与会代表近400人参加活动。
会上,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委员、日本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评论家及城市遗产规划专家三宅理一通过视频发表了诚挚而温馨的祝语。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红缨发表致辞。她表示,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依托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绿能产业,全力布局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赛道,通过实施资金、人才、税收等政策,加快构建“领军企业+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绿色能源产业格局,推动新材料、新基建、大数据等产业蓬勃发展,宁夏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明显提升,已经建成了西部唯一的算力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和“东数西算”示范区。高校是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银川科技学院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银川科技学院以举办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挥学校科协作用,依托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宁夏绿能数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
银川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任昱在致辞中对参会院士及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产业学院是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途径,是高校组织模式变革的新路径,也是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新渠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引领产业学院发展,激发学校发展新动能,推动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银川科技学院校长白克义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技术顾问、沈阳建筑大学教授秦文军进行了银川科技学院与沈阳建筑大学绿色能源建筑与城市系统工程院士工作站签约。
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领导嘉宾共同为“数算电产业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启动,标志着其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该中心的成立旨在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算法研究与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邓兴旺作了主旨报告,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绿色产业技术、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与现场与会人员展开交流和讨论,现场氛围热烈。
邓兴旺院士在《精准设计育种引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主旨报告中,他围绕生物技术创新思维、发展趋势及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等内容,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真知灼见,让与会代表享受了一场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达到了展示成果、交流感情、促进合作共赢的目的。在讲到基于完整组学的精准设计育种时,讲到要利用生物信息与大数据分析平台、生物微观结构平台、质谱分析平台、及单细胞组学和单分子分析平台,各个课题组开展不同作物的资源收集与分析,诱变突变体库产生各种突变类型,基因组分析,多组学分析,弄清基因形态与性状关系,从而精准改良作物性状,以期农业高产量发展。
褚君浩院士在《太阳能技术发展与双碳目标》(线上)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当前全球能源变革的大背景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他强调,“双碳”目标的直接指向是改变能源结构,即从主要体靠化石能源的能源体系,向零碳的风力、光伏和水电转换,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发展低碳技术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他表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碳中和成了大家共同愿景,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其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如何在跨界中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创新与质优?凌文院士结合理论与实践,详细讲解了跨界创新的动因。“科学、技术、工程之间既有界又无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工程哲学皆相通。”凌文表示,近25年来,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重大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领域内尖端性研究和成果需要大面积人才的跨界应用。而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数字化转型,正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创新。结合新质生产力培育与跨界创新,凌文就宁夏实用性人才培养“把脉开方”。
厚积薄发 同向携行
盛情迎贵宾,热忱襄盛举
年轻的心灵需要好向导。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前往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参观实验室时,热情的学生们涌上前去纷纷和院士合影、请院士签名,掀起了校园版“追星潮”。
清晨,阳光洒满校园,学生们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真挚的敬意,迎接学术界的璀璨明星。青年学生不约而同地站在道路两旁,翘首以盼院士们的到来,他们有的手持鲜花,准备献给心中的偶像;大家高举相机,希望能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当车辆缓缓驶入视线,现场的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学生们纷纷鼓掌欢呼,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犹如潮水般涌向院士们。
师生们夹道欢迎,大家纷纷就“新型太阳能技术突破、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大数据在绿色产业精准决策中的作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制造升级”等提问,与专家展开互动。院士鼓励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成长成才,响应祖国号召,培育科学精神,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创造新生活,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奉献青春的蓬勃力量。
院士们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师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引导青年学子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精彩互动,崇尚科学,成为银川科技学院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包含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创新的持续探索以及对责任的勇于担当。”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级能源与动力专业1班王新宇表示。
“我立志向院士学习,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的壮志,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勇往直前,逐梦前行。”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2班张俊说:“院士在学术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以他们为榜样,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奋进足迹。”
创新引领 启智未来
笔耕不辍研学术,笃行致远谱新篇
近年来,银川科技学院始终将坚持开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特别是本学期以来,学校积极策划并开展了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在“AI赋能产教融合 数智经管职领未来”科研·产教 智汇学术论坛中,深入探讨如何借助AI这一强大引擎,驱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主题研讨会中,就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广大师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在AI赋能新文科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论坛中,着重分析了AI在新文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加快数智文科建设步伐,打造具有银川科技学院特色的新文科范本;在“聚焦新质生产力 赋能传媒教育发展”论坛暨银川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现代传媒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中,围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区域传媒业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汇聚强大动力核心内容展开研讨;在第三届科创中国·宁夏·银川科技学院黄大年科技创新论坛中,以学习践行黄大年精神,聚焦绿能数智化产业,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目标进行学术探讨;在科创中国·银川科技学院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论坛中,积极探索服务宁夏及周边区域绿能数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贤博论,彤启新程。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个领域的顶尖院士、知名学者及行业精英,他们围绕新质生产力、太阳能技术、生物科技、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了多场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院士们不仅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就科技如何赋能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解决全球性挑战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描绘了一幅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