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重庆再上总台元宵晚会

时事   2025-02-11 14:53   重庆  


一城连世界、山水皆舞台
2025蛇年总台春晚
含渝量拉满了
总台春晚成为“移动的种草机”
重庆分会场有27个点位亮相

“跟着春晚游重庆”也火上热搜



图片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图片

继总台春晚重庆分会场后

重庆将登上

总台元宵晚会的舞台!
有铜梁龙、大足鲤鱼灯、梁平木版年画
......
有涪陵榨菜、荣昌卤白鹅、重庆火锅
......
还将出现哪些重庆元素?
一起来看剧透

↓↓↓






节目表演



重庆元宵歌曲

上元欢渝夜》


表演者:曹光裕、吴文、希林娜依·高、朱星杰、吴程臣、安崎


节目介绍:歌曲以极富地方特色的“重庆言子”为引子,拉开《上元欢渝夜》的序幕。灯会现场,川渝说唱带领观众进入浓郁元宵节氛围。随着一句雄浑壮阔的川江号子,歌手在主舞台上,在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基调的旋律中,唱响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喜悦。歌声和号子声交相呼应,喜气洋洋的情绪层层递进,舞龙舞狮、鲤鱼灯、川剧等非遗表演轮番登场,将节日的喜乐氛围推向高潮。


还有现场主持人对非遗美食、技艺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铜梁龙



铜梁是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4次晋京参加国庆庆典,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非遗春晚等国内重大活动;曾远赴美国、英国、法国、保加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文化交流。大型非遗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全面展示“铜梁龙舞”和“铜梁龙灯”两项国家非遗。



(二)大足鲤鱼灯



万古鲤鱼灯舞是大足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人们通过舞鱼,寄托吉庆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余的诉求。万古鲤鱼灯舞曾参加国庆60周年天安门彩车巡游、国庆70周年天安门联欢活动、央视《魅力中国城》和2025年央视春晚等多个大型文化活动。



(三)梁平木版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采用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技术,以印为主,以绘为辅,印绘结合。内容以门神、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按品质分为水货、托货、清章和花笺四大类。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梁平竹帘


来源:梁平发布


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以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经过选竹、截竹等三十多道工序,精心编织制作而成。曾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礼品,被人赞为“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秀山花灯


来源:重庆非遗中心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集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二人转”、单边戏和“跳灯”。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巫山的三峡皮影


图片

来源:重庆日报


巫山的三峡皮影是重庆三峡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以牛皮雕镂成影人,造型古朴,线条流畅,搭配当地方言唱腔与独特伴奏,多演绎历史传说与三峡民俗故事,极具巴渝风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类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国家级)


图源:视觉中国


涪陵榨菜产于重庆市涪陵区,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涪陵商人邱寿安命名,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它以茎瘤芥(青菜头)为原料,先经风脱水后、再经三腌三榨、配以特殊辅料、腌制而成,其青菜头腌菜风味独特,是众多咸菜制品中的珍品。涪陵榨菜生产历史悠久,实行商品化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与欧洲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是传统手工腌菜的代表,创造并带动了榨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008年,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荣昌卤白鹅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荣昌文旅


荣昌卤白鹅属于川卤系列的一个品种,经过上千年的历练,在明代逐步发展成熟。清代以后,形成了现在的独特风味。


荣昌卤白鹅是集烹制与调味二者于一体,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其营养丰富,调味品大多具有开胃健裨,消食化滞等功效,有益于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作工艺考究,成品卤白鹅五香味浓,润而不腻,粑而不烂,辣味适度,芳香扑鼻,鲜香爽口,其味悠长;佐料配味独具匠心,取川味精华,麻辣鲜香。荣昌卤白鹅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本地传统名菜,对研究本地的历史风貌、生产生活、饮食习俗有着重要价值;卤白鹅制成天然的金黄色,肉质细柔嫩,给人以美的享受,独特的饮食习惯也反映出地方的民俗文化特点,具有文化价值;卤白鹅的用料讲究营养,具有中医的保健功能,制作流程科学合理,佐料配置得当,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2003年,“荣昌卤白鹅”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食文化节,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国名菜”和“中国最佳名小吃”,此后也多次获奖。


2011年,荣昌卤白鹅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火锅传统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视觉中国


重庆火锅大约出现在清朝道光年间。重庆时为重要的码头城市,码头上的船工、力夫用简陋的锅灶,煎牛油后,加上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入味,再加牛骨熬汤,后将“牛下水”、蔬菜等一股脑倒入锅里,烫而食之,以具姜桂麻辣之性的川味驱寒除湿。于是,一种在麻辣咸鲜的卤汁中自烫自食的饮食形式便应运而生。


经过百年发展,无数人的改进完善,重庆火锅无论是底料制作、菜品选择还是汤料配制都得到了长足进步。菜品几乎囊括了食物王国里所有可食用之物,已扩大到家禽、水产、海鲜、动物内脏、各类蔬菜和干鲜菌果等。火锅汤由传统的毛肚火锅发展到清汤火锅、鸳鸯火锅、海鲜锅、药膳锅、山珍锅、粥底锅和冷火锅等,品种不下百余种。调味则出现了清油碟、麻油碟、干油碟、蒜油碟、茶油碟、蛋清碟等。


2019年,重庆火锅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市驿板鸭传统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


白市驿板鸭是国内鸭类肉食品加工独具特色的代表,是重庆市著名特产。其有关制作技艺的产生、传承、发展均在重庆市西郊的白市驿镇,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向楚编印的《巴县志》卷十一“农家副业”一章中,谈及巴县农家多养棚鸭,不缺乏制作熏烤板鸭的货源。《巴县志》卷十二中又说:“至乡间小工业,四十年前……白市驿之熏鸭,木洞镇冷水乡之糖果,岁各货数千金,皆手工业也……”


白市驿板鸭制作技艺因循传统、用料考究,生产出的板鸭状如琵琶,表体金黄,肉质淡红而紧密,腊香可口,鲜嫩化渣、回味绵长,曾与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齐名,被誉为“三大名鸭”。


2011年,白市驿板鸭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熊鸭子传统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世纪初,重庆江北有个小贩叫熊汉江,常在街头巷尾出售一种黄色的熏鸭。因他做的鸭子,形象色艳,肉质软嫩,爽口化渣,故深受大家欢迎。到了20世纪40年代,一些酒馆、餐厅争相向熊汉江订货,一时名声大噪,生意更加兴隆。于是商贩们纷纷仿制,大量假的“熊鸭子”充斥大街小巷。熊汉江为了维持自己的信誉,用金纸剪成“熊鸭子”三字,贴在小玻璃柜内。后犹恐不足,又贴上本人照片,以防鱼目混珠,所以又有“金字熊鸭子”之称。历经100余年,熊鸭子制作技艺不断改进,成为重庆著名品牌,1987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熊鸭子传统制作技艺收入《中国地方特色风味-副食篇》。


2011年,熊鸭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泡菜传统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重庆日报


泡菜,古称“菹”,是人类较早利用乳酸菌发酵而制成一种腌渍食品,取材广泛,涉猎蔬果,味型丰富,全世界均有分布,就中国而言,主要影响地在川渝,因其口味的适应性,渝派泡菜的影响更甚。渝派泡菜地域分布广泛,流派众多。


渝派泡菜传统制作技艺完整,历“选泡菜坛、调制盐水、处理原料、分块炒制”等重要工艺流程,其中以“调制盐水”为核心技艺,循古法,尊传统,尚秘制,并逐步形成了“麻辣爽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特点与不断彰显出的内涵深远的文化价值、科学合理的营养价值和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


2019年,重庆泡菜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黔江鸡杂传统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黔江文旅


黔江鸡杂是黔江美食的代表,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首选地方美食。鸡杂泛指鸡的内脏,即鸡心、鸡胗、鸡肠和鸡肝等,黔江鸡杂用来自武陵山区的土鸡鸡杂作为原料,加入老坛泡萝卜、泡椒、泡姜等配料进行炒制。炒好后,一般还会加入土豆条垫底,文火边煮边吃。黔江鸡杂有着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菜系酸辣鲜香的特点,脆嫩爽口,是极其美味的下饭菜。经过150多年的发展,黔江鸡杂已经从最初的家常小炒,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特色美食。如今,当地成立了黔江鸡杂协会,有传承企业开设了黔江鸡杂博物馆,成立了相关的科研机构,研发了更加丰富的产品,在传统堂食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有着精美包装的多个黔江鸡杂产品,黔江鸡杂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开设的黔江鸡杂专业店超过1000家。


2016年,黔江鸡杂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麻辣鸡块传统技艺(市级)


来源:视觉中国


麻辣鸡块是重庆市丰都县的一道传统名小吃,隶属川菜谱系,却又自成一味,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麻辣鸡块原材料选自一年左右生散养土鸡,宰杀之后加入老姜、花椒、桂皮、八角等同煮,约一刻钟起锅,凉透后切片装盘,然后将调制好的作料浇上拌匀即可。麻辣鸡块的作料讲究三油三重,三油即油辣子、红油、香油,三重即辣椒重、花椒重、汤卤重,这样加工好的麻辣鸡块,集色、香、味、形于一身,色泽红亮鲜艳,香味浓郁四溢,味道麻辣鲜甜,鸡块形状美观,入口则肉质筋道而细脆。辣的有力、麻的够劲,回味悠长,不愧“中国名小吃”之称。


2014年,麻辣鸡块传统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垫江石磨豆花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垫江文旅


垫江石磨豆花是利用传统制作豆腐技艺,经过黄豆筛选、浸泡、磨浆、过滤、煮沸、点制而不经压榨,直接配以佐料食用的嫩豆腐。具有“色泽乳白、絮状如花、绵软嫩滑、窖水回甜、入口留香的特点”。垫江石磨豆花从原料黄豆的选择,浸泡时间的长短,磨浆、滤浆的流程等环节都有讲究。尤其是核心技术点卤更是要求拿捏得当、恰到好处,时间的长短、卤水的多寡、火力的大小都会影响豆花的嫩度、绵性、颜色、口感甚至豆花的数量。因此,点卤技巧多是家传或师传为主。


2019年,垫江石磨豆花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庆脆皮鱼传统制作技艺(市级)


来源:重庆日报


以重庆为中心和代表的川东下河帮家常菜,是川菜三大源头之一。重庆江湖菜就是川东下河帮家常菜的传承和创新,重庆脆皮鱼是传统川菜中的创新精品,由重庆厨师王志忠师承前辈技艺并发扬光大。其起源可以上溯至民国初年现代川菜鼻祖兰光鉴创办的荣乐园时期,王志忠的师父周海秋在荣乐园学徒时师从兰光鉴,得到诸多传统川菜烹制技能真传。


重庆脆皮鱼选料精细,主料、辅料、配料均为上等食材,按“一野一土两条江”的要求选取长江、嘉陵江中捕捞的箭杆草鱼,烹制技艺独特。全程制作要经过8 道手工工序。操作程序严格,刀法技法十分考究。成菜特色是鱼形美观,鱼质外酥内嫩,糖醋芳香扑鼻,入口回味悠长。


2019年,重庆脆皮鱼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非遗中心、新重庆-重庆日报、西部重庆科学城、梁平发布、垫江文旅、黔江发布等
编辑 | 邓嘉月
官方报料邮箱 | 2281129650@qq.com



推荐阅读



重庆最新公告!公务员考试部分放宽至40岁
降温达6℃!重庆新年第一声雷声或提前到来
又涨了!每克突破870元






近期热门视频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改变了规则
阅读后请点击“分享”“赞”并加星标
这样才能及时收到 第1眼TV-华龙网的推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华龙网
重庆广电(总台)第1眼TV集群媒体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