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黄山市迎来旅游高峰,各大景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能够在欣赏黄山美景的同时,更加深入领略当地的文化魅力,黄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用汗水与热情为游客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民俗表演。
01
非遗徽味暖胃
已经扎根黄山近30年的徽菜大师陈永庆,正在为游客烹饪这道徽州味道。刚刚出锅的臭鳜鱼,在被微辣咸鲜的汤汁浸润后,一种新生的味蕾体验油然而生。大家纷纷拍照分享这道传统徽州美味,不少游客表示:“从未吃过如此做法的鳜鱼,虽然闻起来臭,但吃起来却是细嫩鲜美、回味悠长,在黄山之巅能品尝到如此具有代表性的徽菜,感受到了属于徽州的非遗年味!”
陈永庆创办的雲创意工作室,春节期间还送上了多样“徽味”体验:“巳巳如意”年夜饭套餐,汇聚徽菜精华,阖家共享团圆;现场打年糕,米香四溢,寓意生活“年年高”;红彤彤的糖葫芦酸甜可口,满是童年回忆……
02
蜀源草龙庆新春
在徽州区潜口镇蜀源村,鲍观金被村民称作“草龙头”。鲍观金是蜀源草龙非遗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
蜀源“舞草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春节,蜀源草龙走进徽州区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岩寺老街等地,将美好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舞草龙”前夕,鲍观金就挨家召集老伙计,一起去祠堂扎制村里的大草龙。
鲍观金介绍:“蜀源草龙的编扎材料必须是当年手工收割的稻草,有一定的长度要求,收割后还不能淋雨,否则容易变黄。草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绕、缠等多种手法,技巧性很强。”
制作草龙,最重要的部分是龙头,鲍观金会根据龙头的大小,先将竹子按要求破篾。竹片通常很厚,中间又有很多结,要把它破成很薄的“篾”,是一件很繁琐的事,要靠手腕的力度和捏劲,才能保证竹篾厚薄、粗细均匀。最后用稻草和铁丝通过竹编的方式编织,组成龙头。龙头的眼睛、额头、嘴巴,是最关键的部位,扎不好就不像一条龙。龙筋用稻草辫绳,再披上稻草,前后一共要披上三层,为了把草龙做得更加美观,龙身上还要裹上红布、扎上小灯。
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一条15米长的草龙“盘踞”在村部广场,时而飞舞,时而盘旋。在大草龙身后,还有一群小朋友举着小草龙在旁侧游走,漫天烟花下,锣鼓声、号子声以及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更是增添了热闹气氛。随后,身着盛装的村民们舞着草龙,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在村道巷弄中来回穿梭,将祝福送到每家每户。
蜀源“舞草龙”,不仅是一种民俗的表现形式,更是一把打开当地传统文化的钥匙,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03
“轩辕车会”翻滚迎新春
1月29日,黄山区甘棠镇六角楼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黄山七四七 盛世太平年”非遗贺新春活动在此盛大举行。
作为每年固定表演项目的省级非遗“轩辕车会”,如期与民众见面。8个重达百来斤且红红火火的大车轮,在16位技艺精湛的轩辕滚车表演者的操控下,翻滚出百般花样。
当日,一支由十多位青年大学生组成的非遗表演队闪亮登场,为活动现场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青春非遗风韵。据悉,黄山区在春节前夕精心开设了非遗传承班,招募了40余名大学生,让他们沉浸式学习和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轩辕车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玮介绍,“轩辕车会”以涂满鲜红色彩的大车轮为主要道具,以展现力与美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搭配江南民间舞蹈、器乐演奏,以及傩面具和纹身涂彩装饰等元素,整个表演场面气势恢宏。参与表演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可达数百甚至上千人。
“轩辕滚车”是轩辕车会的主要表现形式。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轩辕黄帝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又称“车公会”或“车会”。
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与变迁,“轩辕车会”已逐渐演变为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且具备健身娱乐功能的大型民俗活动,并于2006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4
瞻淇鱼灯雨幕中的坚守
1月31日,正月初三,气温骤降。歙县瞻淇村被连绵的细雨笼罩,寒意袭人,而村内却人潮涌动,灯火温暖。二十余名瞻淇鱼灯队的队员在队长郑冬蛟的带领下,手举鱼灯,踏着鼓点,在雨幕中“翩然起舞”。
瞻淇鱼灯是歙县瞻淇村一项村民自发的民俗活动,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村民们做鱼灯、舞鱼灯,以手抵心,以鱼传情,鱼灯在村中摇曳,翻滚,将“年年有余”的祝福送到家家户户。
郑冬蛟是瞻淇村鱼灯队的队长,也是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开设直播,外出商演,以多种方式推广瞻淇鱼灯,令传统非遗走出村庄,焕发新生。正月初三,虽遇阴雨,但游客量不减反增。为不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失望,郑冬蛟与队员们坚持一个共同的目标:“雨再大,也要把鱼舞起来!”
1月31日晚6时30分,嬉鱼灯活动按时开场,鱼灯队全员上阵,大鱼从祠堂“游动”而出。因雨水打湿绢布,舞动需要消耗更多气力,但队员们仍然配合默契,热情饱满,力求每一个动作都准确无误、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79岁的老队员章永铭坚持亲自上阵擂鼓。郑冬蛟手举“头鱼”,一边调度队形,变换着“鲤鱼摆尾”“鱼跃龙门”等经典动作,一边高喊着“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尾顺风顺水”等祝词,鼓励游客上前互动。
江苏游客杨女士说:“我还以为不演了。很惊喜,很感动,很值得,每个村民都用最大的诚意在迎接我们。”
这场雨幕中的嬉鱼,不仅展现了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更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徽州人民的热情和淳朴。据悉,瞻淇鱼灯活动自1月30日开始,将持续至2月15日,每天晚上6点半为游客们带来持续不断的文化好戏。同时,自1月31日起,歙县还同步推出了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渔梁古镇等三处鱼灯主题景区景点。
05
传承指尖上的非遗
“孩子们,剪纸是春节传统文化习俗,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剪刀,一起跟老师学习徽州剪纸技艺吧。”2月1日,大年初四,在休宁县图书馆,省级非遗项目“徽州剪纸”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宁丽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非遗剪纸技艺小课堂,吸引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
每天,孙宁丽都向孩子们介绍徽州剪纸的历史渊源、剪纸技巧以及剪纸文化的传承意义,耐心指导着孩子们如何运用剪刀剪出精美的图案。孩子们将她团团围住,只见她手起刀动,不一会儿就剪出生肖蛇的图案,引得大家连连拍手称赞。小朋友们也跃跃欲试,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孙宁丽的指导下,“咔嚓咔嚓”剪出一个个“福”字和生肖蛇的图案,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这些年,孙宁丽致力于徽州剪纸的教学活动多年,深受学生喜爱,在她的努力下,无数学生感受徽州剪纸的魅力,了解徽州剪纸背后的内涵,为徽州剪纸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春节申遗成功后,今年春节期间,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孙宁丽格外忙碌,行程排得满满当当,走进乡村、社区、博物馆、图书馆,为市民游客展示非遗剪纸之美。
孙宁丽表示:“我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教授徽州剪纸,例如今年是蛇年,小孩子们喜欢剪生肖蛇的卡通形象,老人们就更喜欢‘福禄寿’。我也在传统技艺上加以创新,增加更加贴近生活的剪纸题材,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徽州剪纸,将徽州剪纸技艺传承下去。”
大年初二至初七,休宁县图书馆持续开展非遗剪纸、花艺中国结、非遗徽墨、非遗漆扇等DIY手作体验系列活动,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授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体验不一样的文化春节。
06
我在黟县古村教非遗
“花灯绘画时,要注意填色均匀饱满,色彩搭配也要协调。”春节期间,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的非遗研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闹灯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继星正在指导游客制作鱼灯。竹篾塑形、糊制技艺、白描定位、绘画填色……经过他的精心指导,一盏盏鱼灯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入夜,伴随着鼓乐声,三十余盏流光溢彩的各色花灯,在宏村月沼环湖流动,何继星带领着团队再现了当年徽州“百子闹元宵”盛况,吸引了村民和游客参与。
黟县“闹灯会”始于唐宋时期,是徽州的特色年俗。在宏村承志堂的前厅中门上,有一长幅木雕图案“百子闹元宵”,雕刻着100个正在舞龙灯、狮子灯、凤灯、鱼灯的小孩,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展现了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画面。
85后的何继星学习花灯技艺已经12年了,传承弘扬“闹灯会”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心愿,为此他先后向花灯制作习俗第三代传承人孙宜平、卢村花灯传承人施华镜、徽州百工“篾匠主人公”姚家驹学习。
何继星表示:“小时候跟着家里人一起参加过‘闹灯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花灯就非常喜欢,机缘巧合接触花灯制作,就有了一种使命感,不仅要传承花灯制作技艺,还要发扬‘闹灯会’活动。”
在学艺过程中,何继星深入挖掘徽州传统民俗文化,勤于善问好学,苦于钻研,掌握闹灯会全部流程并有所创新。最终通过他一遍遍摸索,在传承老一辈纸扎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其他地区花灯的制作技术,并改进花灯制作材料,在保留传统花灯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改良了宏村传统花灯易破、易老化的弱点,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灯成功扎成。
白天制作,晚上演出。为把非遗“活态化”,何继星采取“非遗花灯”结合庆典、研学、婚嫁、迎客等各种形式在西递、宏村等地进行展现。近年来,团队共开展了几百场活动,接待了上万人参与花灯活动。
07
祁门傩舞的春节华章
在祁门,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祁门傩舞,以其古老神秘而热烈的风格特征,为新春佳节增添别样的色彩。
大年初二,在祁门县芦溪乡芦溪村一间略显古朴的祠堂里,祁门傩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荣德正带领着成员们紧张地排练。朱荣德已过古稀之年,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但一谈及傩舞,他的眼神立刻焕发出光芒,那是对傩舞深入骨髓的热爱。
朱荣德介绍:“傩舞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春节跳傩舞,能驱邪纳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这技艺,可不能在咱这辈断了。”
祠堂里,锣鼓声、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傩舞动作古朴刚劲,舞者们头戴面具,或模仿古代将士的征战之姿,或展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初四一早,傩舞队应邀来到奇口村的一本堂,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傩舞正式开始。朱荣德头戴面具,扮作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手执干戚跳跃舞动,动作粗犷奔放,他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精准而富有力量。在表演的高潮部分,所有舞者齐聚一堂,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面具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整个祠堂都沉浸在傩舞的热烈氛围中,外地的游客及本地村民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中。
在这个春节,祁门傩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他们的精彩表演,让古老的傩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俗的守护者,在春节的舞台上,书写着祁门傩舞的新篇章,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
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
为游客们带来了
一场场难忘的文化好戏
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
也是节日里最美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市委宣传部